词条 | 贝碧·哈尔德 |
释义 | 个人简介贝碧·哈尔德(1974-)印度当代新生女作家。1974年出生于印度查谟农村,随父亲过流浪生活,七岁时母亲离家出走,生活穷困,常受父亲毒打。十二岁,嫁一大自己十四岁的丈夫,受尽虐待,自十三岁时,相继生下三子。为了孩子,她带孩子出走寻找新生活,2000年在教授马库尔家做女仆。经教授指引鼓励,开始进行创作。2002年,发表自传小说《恒河的女儿》,又名〈未达成功的人生〉,随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畅销各国,受读者欢迎,成为印度文坛的“女仆作家”。 详细生平哈尔德4岁的时候,其母因忍受不了不负责任的丈夫,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而哈尔德的父亲则不断地带回一个又一个“新妈妈”,还不时为一点小事殴打哈尔德。哈尔德虽然也念过书,但因家中三餐不继,学业也是断断续续。12岁那年,在父亲的包办下,哈尔德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年龄大一倍的男人,她原本以为结婚是好事,至少可以不为一日三餐发愁,婚礼前,她甚至又唱又跳,可婚姻的结果是逃离虎口又进狼窝。哈尔德13岁就当了妈妈,饱受了接生大夫的侮辱,接着又连续生了三个孩子。有一天丈夫看到她和另一名男子说话,就用石头把她打得头破血流,甚至差点拧断她的脖子。到了25岁,哈尔德决定走出自己的婚姻,她逃了出去,并把三个孩子都带在身边。她乘火车到了首都新德里,以在有钱人家当女仆为生,遇到过各种尖酸刻薄的主人,有的甚至要求她在工作时间把孩子锁在阁楼上。而最大的孩子又被送到一户人家做童工,遭受打骂和凌辱。 哈尔德的灰姑娘传奇要归功于一位伯乐:她的雇主普拉博德·库马尔。库马尔是个退休的人类学教授,出身于印度文学世家。他发现哈尔德清理书房的时间总是特别久,后来果然“逮到”她工作时,会偷空阅读书架上的孟加拉语著作,但库马尔并没有责怪这个爱读书的女仆,反而是送书给哈德尔,还鼓励她尝试写作。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待她的孩子们睡着了,哈尔德就在仆人的房间里,拿出库马尔教授送给她的书和笔记本,一字一字艰难地写下自己的生命故事,竭力捕捉她年轻时代的每一个细节,尽管她的拼写和语法错误百出,叙述粗糙,人物塑造也显得杂乱无章,但不管怎么说,她提供了一些非常感人的情节,尤其是对千百万被压迫的印度妇女来说,反映了印度社会的各个层面,而这些恰恰是许多小说家所忽略的。 库纳尔帮助她叙述着以往的悲惨遭遇,并专门为她进行了文字修改和润色,后来,她拼写错误越来越少,文字也越来越通顺,最后成就了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 接着,库马尔教授把修改过的作品送给出版界的朋友出版,印度文坛的一块玉就这样被挖掘出来了,《未达平凡的人生》出版了。璞玉出土,立刻“洛阳纸贵”,小说一问世就成为畅销书,且深得印度文学评论界肯定,这本孟加拉语小说今年终于翻译成英文和多种印度方言文字。 哈尔德从来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她的感受,很少指责她的父亲、丈夫或雇主对她的残忍,但事实已经阐明了他们是什么人。她对其中一个她服务过的女主人是这样描述的:只要女主人刚一坐下,你就必须马上把沏好的茶摆放在她面前,女主人并不讲话,而是用傲慢的头和脚示意着你该干什么。所有描述,都是平铺直叙,并未用文学技巧加以渲染。虽然哈尔德的人生遭遇十分悲惨,但其行文风格平淡、内敛,朴实无华,没有一点自怜自艾的味道,也看不到过于愤怒和怨恨的情绪,如此,反而让读者感到震撼。她深入刻画了许多印度贫困妇女的命运,展现了一般小说家忽略的社会层面,被印度文学评论界称之为印度版本的《安琪拉的灰烬》(爱尔兰作家法兰克·麦考特的自传小说,他是美国“普利策奖”获得者)。 尽管哈尔德已经成了作家,但她似乎无意改变自己的生活,她还准备继续写第二本书,将不同的女仆的故事描述出来。 最后,她满怀深情地说,“我想成为作家,但我不想抛弃库纳尔教授,所以我还要继续在这里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