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背影 |
释义 | 1 汉语词语1.人的背面形象。 例句:朱自清《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原型或者依据。 例句:胡适《<西游记>考证》四:“在印度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哈奴曼 ,大概可以称为齐天大圣的背影了。” 3.犹背景。 宋还吾《为<辱孔问题>答<大公报>记者》:“而且我们演剧的背影是什么?曲阜的社会状况何若?一般民众的要求怎样?记者先生也许‘更是不知’吧?” 4.泛指背后的影像。 面对二维景象,适用于过去的审美观,而蔚然成风,使得平面影像(相片,图画)充斥于生活。然而,相片恰恰是由主体和客体组成。自然,人大都是主体,所以,对于主体背后的客体,也就其他影像,过去,常被人称呼为背影。 2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指人的背面形象,也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原型或依据,在古文中也指背景,是不少歌曲、诗歌、散文中的常用题材。《背影》更是朱自清先生的名著。《背影》是记实散文,朱自清作,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 原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925年10月于北京 ◎ 字词注解差(chāi)使:旧时官场中称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泛指职务。 交卸(xiè):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产)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fù)闲:失业在家。晋人潘岳有《闲居赋》,因而后人便把没有职业的“闲居”叫做赋闲。 浦口:镇名,在南京市西北部的长江北岸,是津浦铁路的终点站。 脚夫:旧时对搬运工人的称呼。 小费:顾客、旅客额外送给服务人员的钱。 迂(yū):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颇(pō):很;相当地。 踌(chóu) 躇(chú):犹豫 蹒(pán)跚( shā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拭(shì):擦。 月台:站台。 颓(tuí)唐:衰颓败落。 琐(suǒ)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惦(diàn)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是想着,放不下心。 惟(wéi):只。 箸(zhù):筷子。 诸(zhū)多:许多。诸,指不确定的多数。 大去之期:意思指与世长辞,一去不返的时间。这是委婉的说法。 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情)。 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yù)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奔丧(bēn sāng ):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的丧事。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晶莹:光亮而透明。 ◎ 作者◎ 简介朱自清(1898~1948),中国著名诗人,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长期居住于扬州,1948年在北平因胃溃疡逝世。1916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入哲学系,参加过五四运动,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开始发表新诗。1920年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多所中学任教,并撰写小说和散文。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该花成为台州中学的校花。1925年起 ,朱自清历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期间曾于1931年去英国留学,并漫游欧陆数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大任中文系主任,从事学术研究和杂文写作。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作品收在《朱自清散文全集》里。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春》。 ◎ 曲折人生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写成《背影》。 1927年,写的《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背影》被编入初二语文课本。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病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 文学道路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选集》、《朱自清诗文选集》《雪朝》(1922年;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的合集) 《毁灭》(1923年;长诗) 散文: 《踪迹》(1924年;朱自清首本诗与散文集) 《背影》(1928年) 《欧游杂记》(1934年) 《伦敦杂记》(1943年) 《你我》 语文论述: 《新诗杂话》 《经典常谈》 《诗言辨志研究》 《标准和尺度》 《语文零拾》 《论雅俗共赏》 《书评与议文》《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出版,开明 《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出版,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出版,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96年出版,百花 《朱自清散文全集》1990年出版等。 ◎ 散文特点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 作品成就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与上述绚丽禾农艳的比喻相比,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文中用平易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动作,于滑稽、笨拙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间的真情。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 朱自清的《匆匆》为人教版小学课文,《背影》《春》为人教版中学课文。 ◎ 散文集《匆匆》、《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航船的文明》、《荷塘月色》、《我爱的女人》、《<梅花>后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怀魏握青君》 、《阿河》、《儿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 、《飘零》、《说梦》、《白采》、《一封信》、《序》、《春》、《绿》、《海行杂记》 ◎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25年 10月,另说为 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 朱自清在《背影》篇末写道:我北来后,他(指作者的父亲)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朱自清文里说:“我意在表现自己。”1947年7月1日作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又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课余之暇,随便散步,学生向他请教,谈到陶渊明诗,也谈到《背影》。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我在《背影》里写出了可贵的性格。”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 思想意义在“父亲”普遍被声讨的年代里写了一个“好爸爸”。(倪文尖) 《背影》为什么……在当时就能脱颖而出、引人注目呢?海外现代文学研究名家李欧梵的意见是颇有启发性的。他曾在一次讲学中说过: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要而言之,《背影》生逢其时,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声誉。 (节选自《〈背影〉何以成为经典》,《语文学习》2002年第2期) ◎ 评价◎ 表现角度新颖独特 (凌焕新)如何选择表现角度?这是散文创作中值得研究的问题,绝非雕虫小技。在我们的文苑中,善于选择角度者,则可能自成高格,不善于选择者,往往流入下品。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作者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背影”,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正面写当然有其好处,然只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也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契诃夫给青年作者的信中告诫说:“你忙着描写人物的脸……这又是老一套,这样的描写是可以省掉的。五张描写得很详细的脸,会使读者的注意力疲劳。”《背影》则另辟蹊径。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除了文章开头的点题外,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第一次,作为父亲,在儿子的心目中是多么的熟悉,他的音容笑貌,无不了如指掌。然而当父亲临别送行时,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却深深地打动了儿子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受,掉下了激动的眼泪。第二次是父亲离去时。这一背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找不到了。犹如电影画面那样慢慢淡出,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亲困顿的际遇和颓唐的心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它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个定格画面。是的,写人物从背影这个角度着墨,为数很少,然而,“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姜白石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朱自清先生知难而上,选择背影这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造,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 写作对象的素材都是分散的、零碎的,艺术家如何找到特定的角度,便于把这些光束进行聚合,从而形成艺术的焦点。父亲在火车站爬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它就是这篇散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抓住这特殊的一点,似乎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奔向一个中心进行集中、组合、强调,熔铸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挑选什么角度,除了便于将分散孤立的东西化为凝聚的一点外,还要注意能否表现事物的本质方面。有些角度,只能表现事物的某些非本质的表象,有些角度,甚至可能丑化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次要的、局部的东西表现为主要的整体的东西。这样的角度就不足取。倘若刻画人物,如何选择最佳角度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特征呢?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语)。然而朱自清先生描写的这个特殊的背影,却也同画眼睛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个角度观察,不仅看到父亲“形”的特点,还洞察到他“神”的方面的种种本质特性。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显示出来。背影,犹如电光火石,一下子照亮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 背影的表现角度,给人以驰骋想像的艺术境界。 特定情景下的父亲的背影,特别是离“我”有一定距离的背影,由于视觉角度的限制,省略了父亲的脸部及其正面表情动作的种种描绘,作者只用极简练的速写笔法,抓住传神的细节,勾勒出一幅淡淡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以自由想像的广阔天地。从父亲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中,人们会联想到父亲当时吃力的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想见其甘心为儿子奔波的情怀;从背影中,人们还会想得更多,似乎会看到父亲家道日衰的过去,也会预见到他离“大去之期不远”的未来。而这背影,实际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投影。如果读者鼓起想像的双翼,那么,还会从中看到千万旧知识分子困顿的身影。由于背影的表现角度选得好,写得隐而不露,约而不繁,含不尽之意于背影之外,发人深思,催人联想,所以它具有较大的艺术容量,经得起读者反复鉴赏。记得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曾说过:“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朱自清先生选择这个特定的角度写背影,也就是要创造引起读者艺术想像的诱发物。如果表现角度平直浅露,写足写满,势必束缚了读者想像的翅膀,限制读者的艺术再创造,使笔下的形象变成失去艺术生命的“死物”。为此,选择角度,要从有利于给读者创造想像的艺术天地着眼。 散文的表现角度,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给散文带来摇曳多姿、群芳争妍的风采;散文的表现角度也需巧于运思,独具一格,散文具有作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散文的表现角度既是技巧问题,又同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观察有关,渗透着他们的美学理想。愿我们的散文爱好者,从《背影》的可贵经验中,吸取有益的启示吧! (《从〈背影〉看散文如何选择表现角度》,《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 剪裁(叶圣陶)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并不是平时看见的。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有一层可以注意: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 这篇里叙述看见父亲的背影而非常感动,计有两回:一回在父亲去买橘子,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一回在父亲下车走去,混入来往的人群里头的时候。前一回把父亲的背影仔细描写:他身上穿什么衣服,他怎样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都依照当时眼见的写出来。在眼见这个背影的当儿,作者一定想到父亲不肯让自己去买橘子,仍旧是把自己当小孩看待,这和以前的不放心让茶房送,定要他亲自来送,以及他的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车上的茶房好好照应他的儿子等等行为是一贯的,中间含蓄一股爱惜儿子的深情。作者又一定想到父亲为着爱惜儿子,情愿在铁道两边爬上爬下,做一种几乎不能胜任的工作,这真是除了永远感激以外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事情。以上这些意思当然可以写在文章里头,但是不写也一样,读者看了前面的叙述以及对于背影的描写,已经能够领会到这些意思了。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自己流泪完事。后一回提到父亲的背影并不描写,只说“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一个消失在人群里头的背影是爱惜他的儿子无微不至的,是叮咛再三舍不得和他的儿子分别的。但是现在不得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去了,做儿子的想到这里自然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绪,也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和前面所说的理由相同,这些意思也是读者能够领会到的,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完事。 到这里,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股深情。 (《谈〈背影〉》,《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 精巧构思(刘彬荣、林珠)《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当中蕴藏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父亲的那个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为了写好这个背影,文章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的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前后安排了许多巧妙的衬托与铺垫。 文章开头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和背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其实不然,这个开头为整个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父亲当时正处于丧亲、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然而即使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爱护着自己的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那都是些怎样的事情呢?有的并不是非他去做不可的,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胜任的,如爬过铁道去买橘子。但在父亲的心目中,这些事都是非他亲自去做不可,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便于心不安。他一一竭尽全力去做了,做得那么认真、自然,又那样甘之如饴。比如过铁道,爬上爬下,明明是那么吃力艰难,然而做完之后,他“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了照顾好儿子,什么灾祸、劳累,他都置之度外了。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的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父亲送儿子上车站一段,从父子两方面着笔。父亲这一面,考虑再三,觉得非亲自送儿子不可,儿子那一面呢,却不以为然,他想的是自己“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对父亲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并没有懂得父亲的心思。所以,父亲和脚夫讲价钱,儿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车上的茶房,儿子又暗笑他的“迂”。父亲饱经世故,不会不比儿子更清楚“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真是白托”,但知不可为而为之,正是爱子心切的缘故。然而儿子却认为父亲的举动讨嫌,以致腹有所诽。这自然并非儿子不爱父亲,而是做儿子的毕竟不理解父亲。后来背影出现,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竟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时,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仁爱的心,以致流下泪来。这是交织着感激、悔恨、惭愧的泪。父子在这个过程中内心感情的差异及变化,使文章起伏有致,也显示出父亲背影的感人力量。 父亲买好橘子,终于离去,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接下去又写了一段,写父亲近年老境颓唐的苦况。这一段可以说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和开头的气氛、情调相呼应的作用,反映出父亲生活道路的坎坷,透露出当时社会的阴冷,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背影的形象。父亲晚年,境况不好,待儿子有时不如往日,年老体衰,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儿子奔走操劳,但他那颗疼爱、关心儿子的心并没有变,“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如果说父亲以前为儿子做到了“鞠躬尽瘁”,现在到了晚年,则做到了“死而后已”。儿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应该说,儿子这时意念中的背影,并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而且还包含着老年父亲的身影,这个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 (节选自《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 江泽民评价江泽民同志于1988年应朱自清先生之子、也是他的初中同学朱闰生之请,为“朱自清故居”题写了匾额,并欣然题诗:“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坡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并在给朱闰生的信中说:“回忆少年时期,常常去你们家,看到令祖父小坡老,再读《背影》一文,感到分外亲切。毛选四卷《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歌颂了朱自清先生的民族气节。他所著《宋五家诗钞》、《十四家诗钞》为先生教学科研之力作。我虽非专攻文艺专业,但亦十分爱好。月前碰到你二叔朱物华教授,谈及家父与令尊及二叔在第八中学之情景,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 低调的人生(舒禾)《背影》之闻名,其实在平常。也不必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只就是平常,恰如棉布之于绫罗绸缎,柴扉炊烟之于钟鸣鼎食,自然抹去了“为文造情”多有的刻意造作之痕。按说,这样的取材细微、速写简易,最难见奥妙,但作者无意雕琢经营自己的感受,就让它吐露又何妨!有几分悲凉寥落,有几分温暖惆怅,像是有什么,又像是没有什么──“父亲蹒跚远去了”,在父与子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一切很简单又很复杂地凝聚着“天涯沦落共此间”的感情,原是人人皆可体味而又体味不尽的。朦胧的启示也许就在这里──自然和灵魂在其中启示了自身。启示什么并不须指点,它的召唤力正在于永远为非强迫的响应留有余地。 在50年代,关于《背影》曾发生过是否宣扬小资产阶级感情以及应否再把它选入教材的讨论。恐怕后来连这样的讨论也不需要了。然而即令在“无情”的时代气氛里,仍有不少人悄悄留连于这种寓温润于朴素的文字,好像在沙漠中邂逅绿洲、水泉。许多人,包括隔代陌生的人,或许也在性情上响应过朱自清,无缘耳提面命,多在亲切的影响。他为人为文的“平常”,沟通着人世间疏离的感情。 非常之文,非常之事,世上有,但多不在强求,强求易燥,燥则易折。《论语》上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者常抱非常之情意,狷者多守持平常心,差不多是这意思。在孔夫子看来,狂狷是要互补着才好。朱自清算不上强者,性格的收敛或许注定了理想的不能圆满、注定了低调的人生,只能于有所不为中有所为。这倒也落得难在身后有一本不平淡的传记,或者说正像他的文章、生业都缺少非常的主题材料。然而平常之于他,未始不难。所以好多年,他常在寂寞困愁里,一首《盛年自怀》写着:“前尘项背遥难忘,当世权衡苦太苛。剩欲向人贾余勇,漫将顽石自蹉磨。” 五四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后来不能不各自须寻各自门。在“蹉磨”中做着,努力着,这是朱自清选择和实践的一路。同好的还有叶圣陶、夏尊、丰子恺、刘半农、郑振铎、闻一多、俞平伯、宗白华、沈从文诸位,大致相知相沫,服务于教育、文学、出版,可以说,偏于文化学术园地的耕耘。朱自清更是在中学和大学的教坛上鞠躬尽瘁而殁。在当时,恐怕很难评价这种节制、淡泊的人世态度。然而朱先生的定力在于此,文化和人格理想也在于此。我们读其遗文,想其为人,可知他如何以踏实、持正、勤勉、厚容的质料来铺这条路。人不可能脱离他的时代,又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不媚不亢的态度投入这时代。如此,朱自清大约寄怀于顾亭林的精神──“自今以往当思以‘中材而涉末流’之戒”。即在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躬行着“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一面不苟且遁世,一面又“明其道而不急其功”,当然算不上时代的先锋,却也在路上留了些深深浅浅的脚印。这更像任着一种“牛轭精神”,苦乐皆在其间。这种精神落实到文化学术上,其益处大概仍在“为非强迫的响应留有余地”。比如我们注意到在治学上取一种不武断的态度,既非“信古”又非“疑古”的“释古”取向,都同不求甚解而好言语道断的风气不相同的。 从一种望而崇高的政治意识和使命感去判断,朱自清所选择的路并非一条大道,甚至在多为慷慨激昂之气所弥漫的年代,连他本人也要惋叹走着一条“死路”,在当时和嗣后,人多以为无望。但他又不肯自弃,因为他实在是以教育和学术的传播为自己的生命了。其实,世界上原本是没有路的,或者他因为承认了一己的有限,便在这有限里来燃尽了自己。 如果以朱自清的状态来看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不论一时的兴衰,大概可以承认他们的选择本来是很有限的。多少年,读书人常在考虑进退的问题、“独善”和“兼济”的问题──“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选择的矛盾联系着身心的忧乐穷达。这似乎难以用正确或错误、积极或消极的尺子来作简单衡量。长话短说,一个平常的耕耘者比建功立业的斗士可能要显得缺乏意志与热情。然而情愿放弃担当主要角色的机会,情愿承受寂寞而耽于一种心灵的跋涉,比如自处于学术之角,亦未必不充实,不能有卓然的奉献。尽管这体现为一种退避、妥协,甚至是无可奈何的,且常与人生的问疑为伴──何来何往,生兮死兮,颇以诱惑纠缠为苦。 《背影》被收录于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八年级上半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七课。 ◎ 文章解析段落结构: 开头破题——点题 事情开端——引出 望父买橘——刻画 父子分手——惜别 结尾抒怀——照应 一、熟读课文,把四次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回答下列问题。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本题抓住“背影”这个重点,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特色。 答案: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四次写背影的文字: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2.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3.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二、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本题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关键性语句,引导学生识别关键性语句,体会关键性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2.这一句点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第六段中,关键性语句有这样一些: ①“我买几个橘子去”,是这个片段内容的提要。 ②“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是父亲过铁道之所以困难的一个因素,不然不至于如此艰难。 ③“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说明父亲是坚持要自己去的,这一处很关键。说明父亲觉得能为儿子尽心尽力才舒心。 ④“蹒跚”一词很关键,连平地走路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更难了。 ⑤“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句不仅是本段关键的一句,在全文也是关键的一句,全文的焦点就是这个背影。 ⑥“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的心情,买橘子虽然辛苦,心里却很高兴。 ⑦“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一句能表现父亲对“我”的怜惜、体贴、关照。 ⑧“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一句又写背影,而且包含非常复杂的情意,所以也是关键性语句。 三、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请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本题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体会话语包含的感情。 四句话是: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句: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句: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四、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中一些表达得比较含蓄的感情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 第1题须结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来讨论。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是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情绪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第2题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语句,引导学生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并在交流中进行口语训练。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又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八年级学生在长辈面前自作聪明的心理正在萌生,谈谈这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 说“聪明过分”“太聪明”,是回想八年前在父亲面前那种心态太不应该了,父亲为自己跟人讲价钱,嘱托茶房,都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3 黄磊演唱歌曲这首歌是由许常德作词,张洪量作曲的,收录在黄磊个人专辑《等等等等》中。这首歌是根据朱自清著名作品《背影》创作的,反映了父子情,《等等等等》中。 这首歌是描述朱自清《背影》的场景的 《等等等等》中。 收录于黄磊专辑《等等等等》中。 词:许常德 曲:张洪量 火车就要开了 我就要走了 离别就要来了 话怎么说呢 眼看天气秋了 叶子在哭了 转身是背影了 你就进了往事了 我知道这以后 以后的以后 可能再见不到你了 只是那时候 极不愿意承认这念头 于是你转身后 转身了以后 那背影在这么多年以后 还能够鲜活的 在我的眶眶中微微颤抖 微微颤抖 4 寒冰创作小诗夜的背后是那条我以为通向幸福的街 河的对岸那间咖啡馆烛光也悄悄熄灭 风吹散了倒映在水中星星的排列 陌生的体温怎么会有熟悉的呼吸纠结 抛一枚硬币让它沉睡在水底 岁月侵蚀不去的回忆 你说别回头再注视我离开的背影 就当往事是个定格的场景 既然相爱过也不用怎么证明 如果某天再见 记得用好朋友的表情 我又心痛着哽咽着保持一种清醒 不去想象你哭泣的眼睛 既然没理由去推翻你的决定 如果和着节拍 记得这首歌是写给你听 5 詹曼铃个人专辑专辑名:背影 歌手:詹曼铃 发行公司:乾坤唱片 发行时间:2010-10-08 单曲列表: 1.背影(八大GTV27台「第一剧场」片头曲) 2.梦中的人(八大GTV27台「台湾奇案」片头曲) 3.心无退路(VS陈茂丰)(八大GTV27台「台湾奇案」片尾曲) 4.二个人也会寂寞 (VS江宏恩) 5.咱写的歌 6.冬天的台北雨 7.当作不熟识 8.等待真爱 9.自作多情甘愿受 10.爱抹煞 6 王菲演唱歌曲收录于王菲专辑《讨好自己》(1994)中 歌词: 要是这刻你微笑我不会流泪 如形和影是最痴缠伴侣 随时随地共对 却又没法拥抱下去当要拥抱便会失去 不知道彼此似谁 要是你感到难过我不会快乐 如形和影做那相同动作完全来自直觉 接近但却比你慢了早了先了后了一步 始终也背着阳光 如像你的 身边倒影你依稀的背影 不清不醒埋没了真的本性 不可走远但也不能停 蒙着眼睛 怎可分清你清晰的背影 不响一声常在你左右共鸣 只可惜你未看清 要是你想要前进我不会退后 如同投影没有可能独奏连名字亦没有 却又剩了一半在你心里一半在你身后 怎可能单独行走 我快要化做背影难拥抱亦难离弃 常陪着你如像你 分不清分不清你背影 分不清分不清你背影 7 林宥嘉演唱歌曲◎ 基本信息歌曲:背影 歌手:林宥嘉 作词:蓝小邪 作曲:关大洲 专辑:《神秘嘉宾》 发行日期:2008年06月13日 ◎ 歌曲介绍台湾电视剧《斗牛,要不要》插曲 ◎ 歌词三公分阳光 三公分空气 堵在眼前像一面 玻璃 挡住了你表情 剩下 只有脚印 一直向前走 走不完距离 一直向后退不出回忆 很高兴有心事 帮我困住自己 你头发上淡淡青草香气 变成了风才能和我相遇 你的目光 蒸发成云 再下成雨我才能够靠近 感谢我不可以 住进你的眼睛 所以才能 拥抱你的背影 有再多的遗憾 用来牢牢记住 不完美 的所有美丽 感谢我不可以 拥抱你的背影 所以才能 变成你的背影 躲在安静角落 不用你回头看 不用珍惜 我怀里所有温暖的空气 变成风也不敢和你相遇 我的心事 蒸发成云 再下成雨却舍不得淋湿你 感谢我不可以 住进你的眼睛 所以才能 拥抱你的背影 有再多的遗憾 用来牢牢记住 不完美 的所有美丽 感谢我不可以 拥抱你的背影 所以才能 变成你的背影 躲在安静角落 不用你回头看 不用珍惜 感谢我不可以 拥抱你的背影 所以才能 变成你的背影 躲在安静角落 如果你回头看 不用在意 8 张信哲演唱歌曲收录于张信哲专辑《思念》中 作词:张美贤 作曲:陈世娟 主唱:张信哲 歌词: 旧日常见木马转不停 静夜常听这故事叫背影 入梦谁个没法可识认 留下照片一切没说明 原是太多未求证 只懂得打听 记忆当天家中那布景 原是那些未求证 偏偏心中都尊敬 我却心中很尊敬 无奈这身影看不清 旧日谁说是每个生命 开始那天都也是痛哭声 愿望能够尽过得丰盛 回谢那天给我命运共姓名 原是那些未求证 我却心中很尊敬 无奈这心痛说不清 9 陈咏歌执导电视剧背影◎ 基本信息由陈咏歌执导的电视剧《背影》(原名《燃情时代》)汇集了洪欣、刘晓虎、蒋一铭、张译木等众多实力演员加盟。慈文男星蒋一铭在剧中饰演警察刘晓波,在戏中上演一场斗智斗勇的警匪大戏。 剧名:《燃情时代》 类型:当代涉案题材 集数:28集 原著:作家李学磊的长篇警匪小说《对峙》 编剧:李学磊 导演:陈咏歌 《背影》主要演员: 刘晓虎、洪欣、蒋一铭、张译木、午马、计春华 、陈锐、陈昊 演员表﹕ 刘晓虎 饰演 古慧生 洪 欣 饰演 方 怡 张译木 饰演 洪 梅 午 马 饰演 老 鬼 祈 雪 饰演 刘聪丹 蒋一铭 饰演 刘小波 计春华 饰演 柳大龙 陈 锐 饰演 张崇明 陈 昊 饰演 刘万东 ◎ 剧情介绍《背影》改编自惠州本土作家李学磊的原创长篇警匪小说《对峙》,以作者长年战斗在一线的真实经历和体会,更加真实地为观众展现了刑警的工作与该类特殊人群的情感生活。 警察古慧生由于受当年的兄弟刘万东的牵连,被迫脱下了挚爱的警服,事业与爱情同时遭受致命的打击。英雄不问出处,古慧生刑警本色还在,虽然流落社会,但依然靠多年的经验成功参与破获一起轰动一时的冰毒案。 人间自有真情在,在红颜知己方怡的帮助下,古慧生摇身一变,以商人的身份重新回到当年战斗过的诏元市。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入主水上挖沙业,古慧生在金钱和权力面前逐渐迷失了方向,他不仅走上歧途,还把当年的老领导也拖下了水。 多年的爱情没有结果,曾经的兄弟情受到考验,古慧生的挖沙船挖断石油管道闯下大祸之后,只身潜逃。 潜逃有时的古慧生知道被采沙掏空的一座大桥有坍塌的危险,他通知了社会并凿沉自己当初的采沙船,保住了大桥,自己被洪水冲走,实现了自我救赎。 10 K One组合演唱歌曲◎ 基本介绍背影是由K One组合成员全体演出的《紫禁之巅》的片尾曲,收录在《紫禁之巅》电视原声带。 作曲:间力/Jaw Maran 作词:柯呈雄 ◎ 歌词[00:20.81]JR: 我们 忘了那承诺 [00:27.45]要一起 开心 熬着到最后 [00:34.82]你总是看着我 笑着点着头 [00:40.55]雨过天晴后 有灿烂的彩虹 [00:49.53]立扬: 背着我 你什么都不肯说 [00:57.59]我比你还折磨 [01:04.01]no no no no no no [01:07.75]影子多寂寞 [01:11.69]我 wu hu oh wu… [01:19.59]JR: 看着你的背影发抖 [01:23.14]DARREN:难道是我给的太过沉重 [01:27.64]K ONE: Oh Oh 在求我放手 [01:33.48]JR: 我是真的要的不多 [01:36.99]K ONE: 怎么连牵个手都变成是奢求 [01:41.78]JR: wo… 你不再爱我 [01:59.23]DARREN:For U 我还能爱多久 [02:05.65]你说 你说 再过5秒后 [02:15.03]你的眼透露着和他做的梦 [02:20.14]不管我紧紧 把幸福捧在手 [02:29.04]JR: 背着我 你什么都不肯说 [02:34.96]K ONE: 我 比你还难过 [02:41.82]no no no no no no [02:45.89]Never let you go [02:49.58]我 wu hu oh wu… [02:57.42]看着你的背影发抖 [03:00.94]难道是我给的太过沉重 [03:05.72]Oh Oh 在求我放手 [03:11.63]我是真的要的不多 [03:15.12]怎么连牵个手都变成是奢求 [03:20.03]wo… 你不再爱我 [03:25.21]JR: 想抱你 却被你狠狠挣开手 [03:31.07]我 还傻傻的不敢喊痛 [03:37.56]如果抉择 让你更快乐 [03:44.51]我 wu… [03:48.59]会放手给你自由绝不强求 [03:53.09]K ONE: 看着你的背影发抖 [03:56.03]难道是我给的太过沉重 [04:00.46]Oh Oh 在求我放手 [04:06.65]我是真的要的不多 [04:10.02]怎么连牵个手都变成是奢求 [04:15.01]wo… 你不再爱我 11 程晖编剧电影◎ 电影概况电影《背影》是根据作家程晖的同名小说改编,承袭朱自清同名散文的父爱主题,它以电影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动人的亲情故事,以父爱为主要线索,讲述一对身患绝症的男女出于对女儿真挚而崇高的爱、临终相互托孤的温馨感人故事。其中处处蕴涵着感人至深的情感元素,讴歌和颂扬了父爱无疆的伟大亲情和人与人之间崇高的相互关爱之情。 《背影》电影通过两个单亲家庭的重组以及一对非亲姐妹的成长,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关于爱与奉献的故事,书写了如泰山般厚重的父爱以及孩子对父爱的敬仰和感恩。与时下那些动辄投资数千万、上亿万的大片比,这部电影只能算是小题材、小制作,讲述的故事是很不起眼的小事,剧中人物也是非常普通的淳朴农民。 中文名 背影 制片人 祝艺泽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摄影 刘勇宏 编剧 程 晖 策划 曾军庆 导演 磐石 语言 鄱阳方言 出品人 陈志安 色彩 彩色 上映时间 2012年 类型 家庭 谨以此片献给天下所有的父母和子女,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民族,祝我们的父母健康长寿,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坡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 ----------------江泽民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胡锦涛 帮助弱者安生,助贫困者自强。 ----------------许嘉璐 编 剧:程晖 总监制:张之良 刘锋 监 制:张新华 邵小亭 董耕耘 总策划: 陈子峰 陈明远 策 划:许锋 应美星 胡凌锋 曾军庆 出品人:陈志安 制片人:祝艺泽 刘宁波 类 型:亲情,家庭 语 言:鄱阳方言 色 彩:彩色 幅 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类 型:内地现代剧 农村剧 伦理剧 生活 ◎ 获奖情况影片获国家广电总局2011年度全国优秀推荐影片 ◎ 演职主创人员非职业演员 爸爸扮演者吴水美 妈妈扮演者孙华萍 小春秀扮演者徐惠君 小巧珍扮演者方院 大春秀扮演者程蕾 大巧珍扮演者周小燕 六娘娘扮演者曹萍爱 桂兰哥扮演者史意先 铁秤砣扮演者孙国爱 老师扮演者王俊 老板娘扮演者曹玲玲 医生扮演者王月山 摄影:刘勇宏 录音: 张静伟 灯光:杨献国 化妆: 刘可鹏 服装: 刘可鹏 统筹: 黄宗文 声音: 有声 影片产地:中国 出品年份:2011年 影片长度:95分钟 赣 剧:《赵氏孤儿》何益萍 石文字 鄱阳渔歌:《东风起时鄱阳开》曹能芳 涂国庆 摄 影:刘勇宏 副 摄影:刘智勇 场 记:陈娅 美 术:于大鹏 道 具:赵万炜 作 曲:唐翌 剪 辑:刘智勇 剪辑助理:陈娅 后期混录:王福柱 英文翻译:屈明贵 宣传推广:澄成 生活制片:金华 现场制片:晓龙 外联制片:徐园娇 梁星 场 务:曹启峰 苗永红 宋 健 赵树林 剧 务: 徐国娇 苗永红 徐炳金 徐水金 发 行 人:祝先泽 ◎ 剧情简介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江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十二岁的少女春秀早年丧母,与父亲和瘫痪在床的奶奶相依为命。春秀希望父亲再婚,但父亲不同意。春秀将家中唯一值钱的一口钢精锅作为谢媒,托媒婆六婶为自己寻一个妈。六婶物色了远村的一个叫桂兰女人,男人一年前在城里为高楼擦玻璃,掉下来摔死了,留下她和女儿巧珍。桂兰长得眉清目秀,春秀特别喜欢,但父亲不同意,还埋怨女儿不该将那口钢精锅随便给人,原来这口钢精锅是春秀娘的陪嫁。其实,春秀也知道这口钢精锅的来历,她是要以此断了父亲的念想。一天,米缸没米,父亲去六婶家借米,六婶再次追问此事,并说父亲的身体这样糟糕,有朝一日走了,家里的米缸没米怎么办?春秀谁来照管?六婶的话触动了父亲内心的隐痛,原来,父亲罹患肺癌,只有短暂的生命。父亲左思右想,终于同意与桂兰结婚,希望在自己离世后,将春秀托孤给她。桂兰嫁过来后,春秀家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虽然多了两张吃饭的嘴,但由于桂兰吃苦耐劳,会持家,家里弄得有声有色。但是,好景不长。原来,桂兰在嫁过来前早已患上子宫癌,并已扩散,只有三个月的生命。桂兰嫁给春秀爹的目的也和春秀爹娶她一样,希望在自己离世后将巧珍托孤给他。开始,他们相互隐瞒了自己的目的,但在三个月的共同生活中,双方都各自发现了对方的秘密,谁也没有说破。春秀爹发现女方和自己相同的目的之后,决心自暴自弃,直至想到自杀,最终,人性的善良终于让他作出了决定,他要顽强地活下来,并坚守这一个秘密,圆对方一个梦。三个月后,桂兰先于春秀爹离开了人世。 桂兰死后,春秀爹的日子也不多了。遵循桂兰遗嘱,应该让巧珍辍学帮助操持农活与家务。春秀爹去找村长,希望他走后村里能负担他的两个女儿的生活与学习费用。村长表示,按规定,村里只能负担一个孩子。面对两个女儿,父亲难以决策,思前想后,决定抓阄决定。父亲去厨房抓了两颗豆子,表示一颗是红豆,一颗是黑豆,谁抓着红豆谁就上。父亲让巧珍先抓,巧珍抓到的是红豆。其实,在父亲的另一只手上,同样是红豆,父亲是用这个方式巧妙地让巧珍赢得这次上学的机会. 没多久,父亲病故,春秀用她羸弱的双肩,代替父亲肩起了一家的重担。 巧珍高中毕业,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学成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报效父亲及姐姐对她的养育之恩。 ◎ 基本信息影片名称:《背影》 影片分类:故事片 色彩:彩色 声音:有声 影片产地:中国 出品年份:2011年 影片长度:95分钟 底片冲印与拷贝洗印:北京华柯电影洗印有限公司 数字中间片制作: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 视频支持:北京放大空间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音频支持:八一电影制片厂录音车间 ◎ 联合拍摄中共鄱阳县委 鄱阳县人民政府 满汉全席(北京)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江西秋水长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协助拍摄中共鄱阳县委宣传部 鄱阳县旅游局 鄱阳县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 支持拍摄:教育部卫生部 中国艺联 特别鸣谢:帅特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上饶三青天堂国际大酒店 江西瑞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鸣 谢:鄱阳县财政局 鄱阳县县委办 鄱阳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 鄱阳县教育体育局 鄱阳县公安局 鄱阳县商务局 鄱阳县文化馆 ◎ 媒体支持中国电影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西电视台、中国公益报、环球慈善杂志、世界慈善家杂志、公益时报网、慈善家杂志、志愿者、人民网公益、中国志愿者网、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网 杂志、中国企业家杂志、广告导报、中国医药导刊、中国当代名医名院杂志 网 网络技术支持 江西圣翔元科技有限公司 ◎ 相关新闻影片入选年度全国优秀 大江网-江西日报 在近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的《2011年第四批推荐影片片目》中,我省拍摄、出品的3部故事影片《红色恋歌》、《背影》、《美丽的故事》榜上有名。 影片获广电总局推荐 南昌新闻网-南昌日报 电影《背影》是根据江西本土作家程晖的同名小说改编,在鄱阳拍摄、采用鄱阳方言、全部由鄱阳人出演。影片承袭朱自清同名散文的父爱主题,它以散文式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动人的亲情故事。 12 黄大炜演唱的歌曲突然减速,是个中慢板, 配器单纯,几乎前奏演完已能听出大部分编制,此时重心切进主唱的嗓音,与歌词构筑的意境,到中段乐器独奏前还无法辨认出剧情的走向,直到电吉他用极内敛的乐句将张力拉开,后段才吐露出标题,背影,竟是一个父子对话的场景,令人动容的词句,加上极简的架构,不带火气,不玩花俏,使得本曲成为黄式情歌中的一个新里程碑。 歌词: [ti:背影] [ar:黄大炜] 作曲 编曲:陈辉阳填词:林夕监制:陈辉阳 我很爱你你也一直很清楚 你教我那么多应该怎么做 可以不会犯错但很孤独 这条道路很辛苦 没有告诉你我有多叛逆 期望让我痛苦 我相信你像张白纸般爱你 可是问题我并不是你 我离开你走我该走的路 对我对你也许更有意义 我深爱你不管你是对是错 虽然这个家曾让我害怕 让我无法喘息 我相信你像张白纸般爱你 可是问题我并不是你 我离开你走我该走的路 对我对你也许更有意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