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背二哥 |
释义 | 背二哥以背运东西为生的人。又称背老二。见于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所用工具为喇叭形背篼一个、绳架一副、丁字拐杖一个。一般背50千左右货物,走累了,便用丁字拐杖置于背筐下支撑休息片刻。如果背运是集体行动,领头的背二哥要呼吼节奏感强的号子,统一众人的行动步伐。 简介在交通闭塞的年代,大巴山的条条山路上遍布背二哥的身影。这是一支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以长途运输为业的人。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背力",行外人则普遍称他们为"背老二",友善的称呼才是"背二哥"。来来往往的背二哥。背二哥们背着沉重的货物,一趟少说几十里。多呢,就说不准了。有时是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有时是走州过府甚至跨省。比如从四川的达州、宣汉、万源、巴中、南江、通江县一直到陕西汉中府。也许经过了多年演变,我看到背二哥承载货物的工具--二架子时,觉得那设计实在是精妙极了。两根不到一米的扁形直木,上下两根横档构成 不形框架,一个n形的圆木条斜插在横档上,再从n形圆木上伸出两根金竹竿,货物就置放在n形木条和两根竹竿之间,用绳索捆绑牢固。横档下面的一块,因为靠着人的腰部,都是用软篾编织。两根扁形直木下端横一根直木条,背在背上。这地方刚好及人的臀部之上,有些二架子在这地方伸出两个寸余的木方,这是背二哥歇憩时支T字形打杵棒的,而更多的二架子则是在靠背心部位的横木上剜一个直径不到一寸的浅浅的圆窝,背这种二架子的背二哥不用T字形打杵,而是使用一根三尺多长的木棒,这叫做"单鞭"。单鞭上细下粗,底部用铁箍箍一节像石工用的钻子一样的尖钢,笔直的单鞭用土漆漆过,捏在手中,行走时可以助力,需要歇憩时,杵在地上,将上端插进横档处的圆窝,两腿分开,与单鞭呈三角形,这样就能松松肩了。地属川东盆地北缘的大巴山,在解放前,这一地区的公路建设非常落后。当地的人民以“背”为主要运输方式。人们称这种以背篼运输靠出卖劳力,帮人背运货物挣钱的群体为“背老二”或“背二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交通网络的迅速发展,背二哥的运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70年代以前是背运长途爬山淌河,之后以短距离背运为主。特别是在90年代以来,部份贫困乡村的人在家里农活做好了,有空,自己就到城里当“背二哥”, 专门从事以背篼帮居民、商家或单位背物品;该忙农活了,就离开城镇。这种既能挣钱又不误农活的做法成为当地特色的打工方式之一。 大巴山街头那些身着旧蓝衣裤、脚蹬军胶鞋、背着背篼的“背二哥”守候在各个车站站码头,大街小巷,远远等候着有人叫一声“喂,背二哥!”然后高兴的用自己那精瘦的肩头背起别人的需要,也背起了自己的希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在街头挥汗如雨地为商品装卸货物、为居民背货扛物。 生活对于这支“背二哥”来说,就是这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一般早出晚归、背运无定时、有活就干。每天工作时间在14小时以上。背一背篼东西的基本价是1元。路程长、物品大、重或多时,顾主会视情况加价,多的能给20元,但一般不会超过2元。 “背二哥”的收入一天平均能有15元,但有时只有2、3元。当遇雨天或没多少生意时,他们也会三五一群聚在一起“吹壳子”、“摆龙门阵”或玩扑克。部分“背二哥”在城里找房子住下。这些房子一般位于城边比较偏僻和狭小的地方,是专门出租给“背篼”住的。一间房子,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睡一个铺。住房条件很差,较脏较乱,这样的住处,一天只需一元钱。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背二哥”露宿街头。深夜,几十个“背二哥”聚集在一起,将背篼倒放在街道上,头和上半身钻在背篼里睡觉,就这样过了一天。 这些朴实勤劳的巴山“背二哥”背起了城市的高楼大厦,背出了商业的繁华,也背出了城市人的幸福生活,他们以自己的生计流着汗,形成了某些特有的表达生活情感的方式和内容,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和欣赏。也形成了当地特色的民俗民风文化。 背二哥松肩歇憩的时候,都要发一声"嗨--哎"的长长的吼声,前长后短,音量极大,给人的感觉是从肺腑里发出来的。沉重的负担压在肩上,郁闷之气憋在心里,只有在松肩歇憩的时候才能吐出来。我现在想,那吐出来的实在是一口恶气。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人多路不平啊!他们走的地方多了,见的世面也多了,这世间呵,有坐滑杆坐轿的,有乘船骑马的,惟他们,肩负着一百多两百斤的重压,在人生路上艰难地苦撑着,心中能够平静吗?山外人是难以想像那种劳动强度的,背二哥们有一句话,叫做"上七下八平十一,多走一步都吃力。"由于背子很重,又是漫漫长途,上坡七步一歇,下坡八步一歇,平路十一步就得歇憩。山路上很难找到一个可以稳稳当当放下背子的地方,尽管打杵或单鞭能支撑着背子,但背二哥仍得两腿直直地站着方能稳住背子,这种歇憩只能松一下肩,毕竟不能完全放松。背二哥往往又是成群结队的,一旦到了能够放下背子的地方,大家都分别放下,发一声"嗨--哎"的呐喊,或坐或卧,身体完全放松地歇憩。这种歇憩叫做"放哨"。当年路上的幺店子多,幺店子的门前都备有一排排长长的、极为厚实的高架木板凳,那就是专供背二哥放背子的,根据背二哥"放哨"的行话,这木板凳就被称为哨凳。 概况绵绵大巴山,悬崖峭壁,山高水险,交通十分困难。进出山物品都是男人们用竹背兜运输,山民称他们为巴山背二哥。 地属川东盆地北缘的巴中市,在解放前,这一地区的公路建设非常落后。当地的人民以“背”为主要运输方式。人们称这种以背篼运输靠出卖劳力,帮人背运货物挣钱的群体为“背老二”或“背二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交通网络的迅速发展,背二哥的运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70年代以前是背运长途爬山淌河,之后以短距离背运为主。特别是在90年代以来,部份贫困乡村的人在家里农活做好了,有空,自己就到城里当“背二哥”,专门从事以背篼帮居民、商家或单位背物品;该忙农活了,就离开城镇。这种既能挣钱又不误农活的做法成为当地特色的打工方式之一。 巴城街头那些身着旧蓝衣裤、脚蹬军胶鞋、背着背篼的“背二哥”守候在各个车站站码头,大街小巷,远远等候着有人叫一声“喂,背二哥!”然后高兴的用自己那精瘦的肩头背起别人的需要,也背起了自己的希望。 他们一般早出晚归、背运无定时、有活就干。每天工作时间在14小时以上。背一背篼东西的基本价是1元。路程长、物品大、重或多时,顾主会视情况加价,多的能给20元,但一般不会超过2元。“背二哥”的收人一天平均能有15元,但有时只有2、3元。当遇雨天或没多少生意时,他们也会三五一群聚在一起“吹壳子”、“摆龙门阵”或玩扑克。部分“背二哥”在城里找房子住下。这些房子一般位于城边比较偏僻和狭小的地方,是专门出租给“背篼”住的。一间房子,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睡一个铺。住房条件很差,较脏较乱,这样的住处,一天只需一元钱。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背二哥”露宿街头。深夜,几十个“背二哥”聚集在一起,将背篼倒放在街道上,头和上半身钻在背篼里睡觉,就这样过了一天。 历史茶马古道,就是一条马帮贸易之路,主要是交换茶和马。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许多崎岖小路,则是背夫背运。 在云南至川藏的一条崎岖山道上,背夫头顶着一顶大草帽,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一块圆形的篾条挂在每个人的胸前。他们身后背负一团高大而沉重的茶包。照片1,2是法国人方苏雅拍摄的。照片3是英国人威尔逊拍摄的。 由雅安至康定段完全以人力来背运货物。背夫,又称“背二哥”或“背子”。 背二哥 “从雅安去康定,向南经过荥经翻越大相岭到清溪,经泸定、摩西到达康定的道路,较为宽缓易行,也是朝廷向藏区输入军饷物资的官道,我们称作‘大路’。向西经过天全翻越海拔2987米的二郎山,经泸定到康定的道路,主要是背夫往来的羊肠小道,称作‘小路’”。小路较近,背夫都走小路。从雅安至康定有450里路,每天最多能步行30多里,至少要走十多天。现今这段路,汽车经二郎山隧道,只需几小时。 茶马古道是十分艰险的小道。沿途重山峻岭,风霜雨雪,悬崖急流,食宿艰难。背夫背运茶包,每包17斤重,一般背9包。还要自带干粮和食盐,其负载量,可想而知。有强壮者,背300斤!还有最小的“背童”年仅10岁,可背30多斤两条茶;“背妇”们则背10多条。 据记载:在康定,在康熙年间茶叶每年交易量达80余万包,而嘉庆年间竟高达一百多万包,也就是一千多万斤。如此巨大的茶叶吞吐量,在茶马古道四川一线,完全是依靠“背子”们背驮,用汗水和鲜血,一点点累积完成的。在这条茶马古道上,背夫们留下的一个个两寸多深的拐子窝(背夫停歇时,支撑铁杵长年累月地插击石头而形成的小石窝),就是有力的历史见证。在天全至现在二郎山隧道之间的甘溪坡、碉门、水獭坪、新沟一带古道上,到处都留有拐子窝的遗迹。 2004年6月,采访天全县甘溪坡村的老背夫李忠全(已81岁)。他12岁就开始短途背杂货(盐、菜油、山货等),18岁开始背茶包走康定,到1951年解放为止,他在山道上走了16年。“当年做完庄稼,就去背茶包挣点钱补贴家用,当背夫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光甘溪坡村就有四五十人。”“‘背子’是最苦最险的谋生方式。这样的苦力活儿,要有人组织,有人担保,防止背夫们中途撂包子。背夫们一般是农闲时间,八个一群或十个一伙,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俗称‘拐筢子’、‘墩拐子’,拐尖镶有铁杵,用来撑着茶包歇气。一块圆形的篾条挂在胸前,用来刮汗。随身自备玉米面、馍馍和一小袋盐。另外,女背子的茶包上还要挂上几匹笋壳,以便歇下背子,站着小便时作‘水槽’之用。有的女背子还要把吃奶的孩子挂在胸前。” 茶马古道 背夫们一般日行三四十里路,中午简单地吃点自带的玉米粑。“走到‘幺店子’,烤热自带的玉米馍,弄一碗盐水,就是路上的伙食。如果能够买上一碗‘豆泡子’(豆浆、豆渣和素菜煮成的一种食物),那就是一顿奢侈的伙食了。至于住宿,一般的客店、脚店里,备有‘哨凳’,用来歇茶背子。每晚店钱1角5分,当晚若吃一碗豆腐另加5分,第二天清晨一碗豆花又是5分,撒上自家带的盐。好在店家免费提供柴禾,背夫们可于当晚蒸好玉米粑供第二天路上吃。地下铺一些草帘子、玉米叶子、干谷草,就是我们的床铺。”劳累一天的背夫在入睡之前,还要为同伴疗伤治病。肩背红肿了,就烧烫拐筢子的金属杵尖压往红肿处;肩背磨烂的,敷上盐巴以防感染。 当疲惫的背夫们终于可以横七竖八躺一屋子时,疲惫与睡意立刻征服了这一群肌肉发达的劳作者。在汗臭和体味弥漫的寒屋里,地上的臭虫、空中的蚊子,肆无忌惮地吸取着他们新鲜而健康的血液。但这一切,对于睡酣梦沉的背夫们早已无所谓了。待翌日天麻麻亮,他们又要踏上漫漫长途。那里,有更高的山峰,有更为崎岖、更加险窄的山道,等待着他们。 有时,“在路上边走边‘摆龙门阵’,以减轻压力。有时,摆着摆着,后面半天没人答话,回头一看,人没了,掉到崖下去了。”在临近康定的大风湾里,当年甚至有同伴被大风吹死、冻僵的。旧时,在那里有个“万人坑”,沿途死于非命者皆被拖进洞中,经年累月,洞内新骨覆旧骨。有人在此处写下“白骨塔”三字,并留下一副让人感伤唏嘘的对联:满眼蓬蒿游子泪,一盂麦饭故乡情。清末民初,古道上还时常有土匪出没,运送的茶包经常被劫。 生活情况背上背个大背篼,口里衔个烟锅锅(烟斗),手上拿个打杵子(休息时,垫在背篼下的“T”字型的工具)这就是川北巴山“背二哥”。 四川省和重庆市,促进川、渝两地的交流和互动。 一年四季,在这个刚刚散发出现代化气息的巴山深处的巴中城里,无论是车站码头,还是大街小巷,只要你一声“喂,背篼”,也无论你货物多少,路途远近,只需花1元钱,“背篼”便会为你尽心效劳,送你到达目的地。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甚至危险活,“背篼们”都乐意干,他们处处方便着城里人的生活,同时也遭受到城里人的白眼,他们“恨”城里人,但也离不开城里人给予他们的“施舍”。背篼成了他们的名字,“背篼”靠背篼去挣钱养家糊口,送子女上学堂,供老人穿衣裳,攒钱讨老婆或娶媳妇,背篼的钱挣得干干净净,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大巴山,山高坡陡,行走艰难,有道是“人人都说上天难,宁上天来也不愿上巴山”。过去的背二哥成群结队背上土特产,从陕西汉中、川北阆中换盐巴、百货,人们把这背东西的人称为“背二哥”或“背老二”,再就是“背篼”。如今,巴中地区道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出山的物资全靠汽车运,山民们买难卖难成为历史。“背篼”并没有因此失业,因为这里仍然十分贫困,“背篼”有着背篼的生存空间。大巴山的儿女们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去闯世界,而远走不如近爬坡的便留守在家乡身背背篼从贫困的农村涌到就近的巴中城。 /Q-@/t!\\-h#\\巴蜀网──报道四川省和重庆市,促进川、渝两地的交流和互动。 背二哥们大都来自巴中地区的通江、南江、平昌等相距不到百公里的贫困山区,他们出行一般都很简单,除了朝夕与共的背篼外,就是肩搭一张汗帕子(既洗手脸又擦汗),带上一床烂被子。背二哥们一天跑到晚,有的甚至深夜,仅能挣到10多元钱,他们生活极为简单,大多舍不得花钱,除了简朴的生活费外,积攒下来的钱都要带回家等着过年和给子女交学费。 关注据宣汉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讲,别看“背二哥”背一趟东西只挣一两元钱,由于勤快、舍得吃苦,有时候他们一小时可挣二三十元。整个宣汉县城有来自20多个乡镇近1500名“背二哥”,一个“背二哥”每天收入最低40元左右,最高可超过100元。按平均每人每天收入50元计算,一个人月均收入就达1500元,一年下来,这些“背二哥”就可以背出一个2000多万元的“金山”。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背二哥”们用有力的肩膀背出了红红火火的“背篼经济”。 专门为巴山“背二哥”兴建的民工公寓,如今在四川大巴山各城镇四处可见,大大改变了“背二哥”进城务工的生存状况…… 在四川巴中市各城镇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群,这就是当地人亲切喊的“背二哥”:他们背着一个喇叭口背篼,带着一副绳架,拿着一个T型杵子,靠背运货物谋生。在过去,他们普遍是夜宿城区街边屋檐的“蜗居”汉子。近年来,巴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从实际出发,尝试着为这一特殊人群破解其在城市里打工遇到的“吃住”难题。 陆续兴建的百余家“一元钱”入住的“背二哥”民工公寓,不仅缩小了巴山“背二哥”与城市的隔阂,抹平了“新城市移民”内心伤痕。而且据称,它也以目前世界最低的住宿服务收费价格写进中国公寓史。 四川巴中市的巴州、南江、通江和平昌四个县城,农闲时,进城当巴山“背二哥”的农民工多达3万余人,如同重庆的“棒棒军”,在当地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劳动群体和社会“景观”。 “这是一种由工会倡导、社区管理、民间兴办的模式。”巴中市总工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市各区县党委、政府和工会都相继为“背二哥”建立起民工公寓,目的是为他们在城镇里生存提供一个“住得起、吃不愁”的方便之“家”。 在巴中市巴州区总工会的鼓励下,巴州区下岗女工王芳多方筹措资金、联系场地,在原来“巴城劳务人员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整体租赁城西市场二楼一个700多平方米的房屋,红红火火办起巴城最大的民工公寓,住宿铺位多达200个,每晚都“宾客盈门”。 2006年5月,南江县决定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成立县城社区劳动服务中心,把为“背二哥”服务纳入社区服务管理,首批西佛山、沙溪坝、春场坝三个社区里,每个服务中心获奖励1000元买电视机,另每个床位奖补80元。 通江县总工会兴办的“背篼”公寓,既解决了“背二哥”的吃住问题,同时还一次安置下岗职工7人。平昌县城里同时开办起好几家民工公寓,巴山“背二哥”白天外出挣钱,晚上就回到这个特殊的“家”里,看电视、话家常、打扑克,一派其乐融融景象。 为了保证民工公寓能够正常运转,巴中四个县区政府还按照床位多少给予不同标准的补助,仅南江县政府2006年贴补“背二哥”民工公寓就超过50万元。截至今年3月底,巴中地区已先后建立大大小小“背二哥”民工公寓百余家,从而让“背二哥”彻底结束了昔日多数露宿街边屋檐的历史。 不露宿街头而住进民工公寓,还只是让“背二哥”从形式上融入了城市。精神呢?文化呢?当地党委、政府和工会又继续“破题”…… 为缩小“背二哥”这些“新移民”与城市的隔阂,从去年开始,巴中市四县区的“背二哥”民工公寓开始进入“提挡升级”发展阶段:在进一步发挥吃、住便宜优势的基础之上,又新建浴室、娱乐室和民工夜校等设施。义务培训“背二哥”成为一种常态。 据了解,当地几乎每一个规模较大的民工公寓,都在工会的支持下开办起周末夜校。有教室、有教师、有课桌,甚至还有“课本”。巴州区委常委、总工会主席王晓峰多次向巴山“背二哥”讲授农民工维权;巴中二中教师李永成也以一个农民儿子的身份,讲授城市生活应该注意的细节。 “背二哥” 新生活(走基层·一线见闻) “老乡,东西重吧?我给你背,只收两元!”刚走出四川巴中市巴州区长途客运站,一位淳朴的“背二哥”迎上来,脸庞黝黑,身上沾满灰土,劳保鞋满是泥泞。 来自农村的“背二哥”形象鲜明:身背背篼、手持木杖,走街串巷,以替人搬运重物养家糊口。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背二哥”,这是大巴山地区的特有职业。 揽活的这位“背二哥”,名叫刘仁益,来自巴州区青山乡,干了5年“背二哥”,很是健谈。 边走边聊,问起最担心的话题:“一个人在城里务工,吃饭和住宿怎么解决?”“嘿嘿,这个不用愁!吃住都有‘公寓’解决!”刘仁益憨厚地一笑。 原来,像他一样的“背二哥”现在都住进了“背二哥公寓”! “公寓里,只需自备铺盖,每天交2元住宿费。公寓有餐厅,价格非常便宜。洗脸洗脚还有免费热水。”刘仁益对公寓很满意。 第二天,按刘仁益指引,记者走进巴州区西城“背二哥公寓”。这里有200多个铺位,西城附近的“背二哥”基本都住在这里。 公寓的房间很大,上下铺钢架床,12个铺位,床单被褥干净整洁,很像大学宿舍。负责人王芳说,这家“背二哥公寓”是她下岗后开的。从2004年开始,当地政府将公寓开支纳入财政补助范围,不仅补贴公寓的房租和日常开销,而且为公寓提供了8个公益性岗位,解决了公寓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2010年公寓搬迁,巴州区总工会提供6万元资金支持。“公寓有了政府支持,这些农民兄弟晚上才有睡觉的地方”。 餐厅里,刘仁益正狼吞虎咽。“油水很足,饭菜味道都很巴适(方言,意为很好)。当然,如果没有政府补助,恐怕成本都不够。感谢党和政府!”餐厅墙上的饭菜价目表显示:一盘回锅肉2元,一盘爆炒大白菜1元,汤和米饭免费。 市民政局局长邹仁见介绍,巴中市下属四个区县现有“背二哥”近5000人。为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市里以社区管理、民间兴办、就业补助的模式兴建了12家“背二哥公寓”,可住近3000人。“市里还在想办法积极建设,争取早日让公寓能够涵盖所有‘背二哥’。”邹仁见说。 “不瞒你说,过完年我就不做‘背二哥’啦!”刘仁益乐呵呵地宣布:他参加了区总工会免费开办的就业技能培训班。“明年电焊培训班一结业,就是电焊工,能挣更多钱。谁愿意一辈子卖苦力?” 的确,要让刘仁益这样的“背二哥”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必须实现技能转型。巴中市总工会党组书记杜洪说,市里不仅为“背二哥公寓”添设“农民书屋”,使他们开阔眼界,还免费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让“背二哥”拥有一技之长。2009至2011年,仅巴州区便先后举办创业、电焊、家电维修、家政服务培训班27期,免费培训“背二哥”1000余人。 “前几年干‘背二哥’,每年也就挣万把块钱。2009年我参加了工会办的养殖班,学会了养羊,仅此一项每年收入近4万元。”巴州区曾口镇六村村民李忠芳喜滋滋地说。在他们村,从“背二哥”变为技工、养殖户的不在少数。 50岁的巴州区金碑乡4村村民魏科,也曾是名“背二哥”。当时儿子考上大学,学费都难凑齐。2010年他通过参加技能培训班学会了装修,现在每年挣2万多元。“我可以一直供儿子读完研究生!”对未来,魏科很有信心。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大批企业入驻巴中。巴中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王自忠说,这为“技术转型”的“背二哥”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2008年开始,全市先后有2200余名“背二哥”通过政府技能培训和专项资金帮扶甩掉了背篼和木杖,成为技术工人或新型农户。 根据市里就业规划,2012年将有1000余名“背二哥”完成就业培训,就近入厂务工。“巴中的‘背二哥’将越来越少。总有一天,‘背二哥’这个职业将永远告别历史舞台。”王自忠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