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征纪略 |
释义 | 《北征纪略》一卷,又名《北征录》、《北征得失纪略》,明张煌言著。本书记述了作者与郑成功联合北伐的全部过程。 书名:北征纪略 又名:北征录 作者:张煌言 类别:军事 装帧:平装 作者简介张煌言(公元1620年—1664年),字玄箸,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抗清民族英雄。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张煌言考中举人。两年后明王朝即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军退守陕西。张煌言看到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中,便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清义军。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组织起来抗清的宁波人民推举张煌言到台州迎接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张煌言被鲁王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兵部给事中。于是,以绍兴为中心,张煌言联络了浙江各地的义师,树起了抗清的旗帜。福建方面,郑芝龙等人拥立了唐王朱聿键于福州,建元隆武。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军攻陷浙江福建,鲁王被迫退守舟山群岛,张煌言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桂王朱由榔在华南称帝,任命张煌言为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福王弘光政权被清军消灭后,郑成功与张煌言分别领导的两支武装部队就成为当时沿海一带最重要的抗清力量。在抗清斗争中,张煌言表现出了坚定不移的气节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他在一六四七年至一六五九年的十三年时间里,先后发动出师长江的北伐战争八次。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一六五九年与郑成功联合进行的北伐。这次北伐连下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一时大江南北,义师蜂起,使清朝的统治受到极大的震动。只是由于郑成功未能听从张煌言的意见,轻敌而延误战机,北伐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张煌言的部队被清军冲散,他只得变服易姓,辗转回到浙东,以图再举。 到一六六二年四月,永历帝在昆明殉难,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也被消灭了。紧接着郑成功又病死于台湾。九月,鲁王死于金门。同时,清朝为了隔断海中各岛的义师和沿海居民的联系,实行了迁界的政策。在万分艰苦的情况下,张煌言孤立无援,只得解散义师,自己隐退到一个小岛上。公元1664年7月,因叛徒的出卖,张煌言不幸被捕,九月,慷慨就义于杭州凤凰山下。张煌言不仅是一个抗清的民族英雄,同时还是一位著述丰富的文学家,其诗文著作有《奇零草》、《冰槎集》、《采薇吟》、《北征纪略》等。但是在有清一代,张煌言的诗文集被清廷严厉查禁,仅有手抄稿本传世,流行不广,因此他并不以诗文名世。并且他的文名也被其抗清志士的英名所掩盖。实际上张煌言是一位有高度思想艺术成就的诗人。他的作品贯穿着他的抗战意志,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内容概述《北征纪略》如实、详尽地记载了作者张煌言在己亥年(公元1659年)与郑成功联合北伐的全部过程。由于作者是此次战争的参加者和指挥者,此书的内容就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主要事件《北伐纪略》记叙的主要事件为:己亥年六月,郑成功为招讨大元帅,张煌言为监军,二军联合大举北伐,先后攻破瓜州、镇江。此时张煌言建议郑成功先守瓜、镇二城,遏止清军援兵,以对南京形成包围之势,但郑未能听从,而是率师进攻南京。镇守南京的清江南总督假意投降,以作缓兵之计。张煌言率领少量兵力到安徽芜湖,扼制上流,并且收复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当地人民望见他的将士衣冠,无不感动流涕。郑成功由于对南京城围而不攻,反被清朝援兵所败,只得退师回厦门。而张煌言的队伍则被清军围困于安徽,孤军无援。及至战败后,张煌言只得弃舟登岸,退伏山谷,变服夜行,沿途到处都有士民做他的向导,甚至连和他仅有一面之交的人,也在暗中帮助他,引导他由安徽、浙江奔驰二千余里,直达海滨。 影响由于张煌言本人就是一名坚贞不屈的抗清义士,《北征纪略》的内容又是记录抗清义师与清军作战经过的,所以清政府必然要严厉查禁此书。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军机处称“其词实多属悖妄夸诞”,奏请乾隆将此书全部销毁。一部爱国主义的作品,每逢国难当头之际,必然会加倍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宣扬。1901年,正当反清革命酝酿之际,章太炎为了激励人民的民族革命意识,根据甬上张氏的钞本,排印了张煌言的著作,这是其诗文第一次正式而行。1909年,国学保存会又刊印了由黄节仔细校订过的本子。这两种本子在清末的民族革命意识的觉醒上是起过积极作用的。此外还有1934年刊行于四明丛书中的本子。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排印本《张苍水集》,重印过两次。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中华书局版,修改了少量错字和断句,予以重印。这些集子中都收有《北征纪略》。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