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照寺
释义

北照寺地处我国腹地东部,在南北气候分界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隶属安徽省阜阳市颖东区袁寨镇,位于阜阳城东九公里,南濒颍河,北临阜淮铁路,西接京九铁路,中有阜六高速。寺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始建于晋朝,历代香火兴旺,鼎盛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寺院。

千年古刹

据《阜阳县志》记载,北照寺原址的所在,原来是一座风光绮丽的古城。海河的正位置有一座古桥,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为海河金水吊桥的北照寺大桥,由此往北进入古城午门,再向北走过状元桥,约200米有一座回龙桥,回龙桥北,城垣规模4800公尺(即1600米)见方,城内有地545亩。城外有海河环绕岸便是千年古刹北照寺,从现存遗址上看,北照寺的位置居古城中正位置。整个寺庙由前殿和后殿及东西廊房组成。前殿三间,中间敬有弥勒菩萨,两边是四大天王,后面是韦陀菩萨。后大殿总共有九间,中间三间,分别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和十八罗汉像,大殿的明柱上书有对联,上联为:“真山真水真龙地”;下联为:“古寺古刹古禅林。”西大殿也是三间,供奉有千手观音,殿前的明柱上也书有对联,上联是:“山南海霞光万道”;下联是:“如珞珈瑞气千条。”东大殿三间,供奉地藏王菩萨像一尊。后殿的后面是金銮殿,据说为明太祖朱元璋出行路过北照寺时的居所。金銮殿的后面有两个面积相等的金水塘和银水塘。银水塘的西面有个三角形的水塘,传为朱元璋的饮马塘,东北方向有一土堆,据传为当时修建古庙时的管工台。东南偏中为藏经楼,东南、西南两角是钟楼、鼓楼。千年来,饱经沧桑,历尽劫波的北照寺,原来气势恢宏,神圣庄严的楼阁殿宇已不复存在,现存遗址大部分也变成了绿荫覆盖的乡村院落。如今,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佛教逐步兴盛,北照寺的恢复重兴工作在住持释本涛法师竭心尽力、无有疲厌,大宏誓愿、无有懈怠的感召和带领下,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信众的虔诚护持,已正式恢复为合法的佛教活动场所。在诸方大德善缘的鼎力帮助下,北照寺的建设工作也如雨后春笋般,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一期工程““北照寺净土院”的建设已顺利启动。二期工程“北照寺禅院”和三期工程“大雄宝殿”的建设工作也开始筹备。

皇家寺院——北照寺的历史渊源

北照寺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晋朝时期就已存在,寺址即梁朝的许昌侨移流亡政府所在地。据清乾隆《阜阳县志》载:“中大通初,得淮北帝,侨置许昌县,为北陈留颍州郡治。“隋炀帝大业年间,这里建置清丘城。间于清丘城的兴废,明武宗正德年间的《颍州州志》有这样的记载:“州东三十六里,颍河北岸,隋大业年间置县,属汝阴郡,唐武德(贞观)年间废县,即今北照寺,俗呼清丘村。”根这种说法,北照寺的始建年代应在置清丘县之前。元朝末年,朱元璋在称帝之前,因家境贫寒,流落在北照寺内,住持见其聪明伶俐,就留其在寺内管其饭食,朱元璋出于感恩便削发为僧,由于他悟性很高,深得住持的赞赏。

后来刘福通的红巾军路经此地,朱元璋就参加了红巾军,后来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大明洪武25年,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出于对北照寺的感激之情,遂拨出银两重修北照寺。考虑到皇上要行善天下,光照四方,遂更名为善现寺,取“行善喜色,善观天下风色”之意。洪武三十五年善现寺被乱军焚毁,平定乱军后,于永乐初年再度重修,改名宿缘寺。此名的来历是:燕王曾随父朱元璋在北京起兵宿营,当上皇帝后不忘宿(旧)缘,因而得名,清朝及民国时又改名重称北照寺,一直沿用至今。据明正德年间《颍州州志》记载:“明太祖高皇帝曾起兵驻跸于此”,可见朱元璋与北照寺的因缘非常殊胜。此外,乾隆时《阜阳县志》也载:“明太祖驻跸于此,洪武初奉敕建”。明末颍州州志记载,“县东三十五里今明北照寺旧传明太祖曾驻跸于洪武初奉建”。

据说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后,曾打算建京都于此,他向军师刘伯温讨教,刘伯温四下里一望,连忙摇头:“否”!朱元璋不以为然“何故”,刘伯温指了指,道:“陛下,你看这地方四面高,中间洼,是为圈地不宜定都”朱元璋听罢,颔首称是,但笃信佛教的朱元璋还是舍不得离开,又问:“你说如何是好呢”,刘伯温略一思考,“若向南移一箭之地便可”,朱元璋便从随从人员的手中接过一把硬功,两臂用力向正南射出一箭,说来也巧,恰在此时一只凤凰自天而将,一张嘴咬住飞箭,在空中盘旋一圈后,便直飞向东南,刘伯温大喊一声快追,武士们纵身上马,抖缰挥鞭,见水涉水,遇山越山,说来也怪,那凤凰似有灵气,马慢跑它慢飞,马疾驶它急飞,一只追到长江浦口北岸,由于长江挡住人马,武士们只有驻足观察,只见那只凤凰越过长江后,在金陵一棵高大的古树上落下来,把箭放下,连叫三声,腾空而起,不知去向。朱元璋认为是天命所归,于是便定都金陵,后人在凤凰落处,建了一座凤凰台。

到了解放前夕,由于连年的战乱,原先盛况空前的北照寺只剩几十名僧人。解放后,该寺的僧人被遣散还俗,大部分在当地落户,那时整个寺院还未破坏,保存仍十分完整。但到了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由于该寺的神像均为铜钢所铸,神像则被投入了炼炉,加之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具有千年古韵的北照寺全部被毁,寺内大部门文物散落民间。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只有一尊铜佛,专家考证为唐代所铸。

北照寺遗址的分布与故事

历史上的北照寺虽然现在只剩下一片遗址,但由于其身与明太祖朱元璋的特殊关系,以及遗址与古清丘城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得北照寺遗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由遗址前海河上的金水吊桥向北,即可看见一座古朴的砖石桥,这就是蜈蚣桥,也称状元桥。据说朱元璋由北照寺起兵讨元当了皇帝以后,便把北照寺封为皇庙,当地生长的一种蜈蚣原先都是黑色的,可是朱元璋从此桥经过以后,桥下砖石缝中生长的蜈蚣全部变成了红头黑体橙黄腿的金头蜈蚣,而这种金头蜈蚣只有此地才有,换了地方就变成了黑色,于是当地人就称此桥为蜈蚣桥。

为什么蜈蚣桥又叫状元桥呢?据说,朱元璋的儿子继位继位当了皇帝后前往北照寺上香,一位新中的状元听说此事后,带着娘子也来北照寺上香,并借机亲近皇帝,状元带着娘子走到蜈蚣桥,就停在此桥休息,由此又被称为状元桥。

状元桥东西两面各有一个近三千平方米的状元塘,东状元塘向北拐弯处有一处石桥,名为八仙桥,相传八仙云游人间经过此地上空时,看见石桥西东状元塘中荷花粉红,塘边垂柳青青,石桥下水流淙淙,便落下云头坐在桥头欣赏这人间美景,谁知八仙的身影被凡人看见,八仙桥便由此得名,此地也被后人尊为人间仙境。

由状元桥再向北,约100米处有一座回龙桥。据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下令重修北照寺,决定故地重游,于是带着文武重臣从南京来到颍河,由于当时正赶上颍河发大水,河水湍急,不利行船,归心似箭的朱元璋不由地自言自语地说:“如果河水能回流,我们的船就好过去了。”河水真的往回流去,于是朱元璋顺利过河来到北照寺,但颍河回流的水浪使颍河在这里拐了一道湾,回流即便由此得名。君臣来到北照寺前,经过寺前的这座小桥,后来此桥由于天子重返故地而被称回龙桥,桥的两边分别有两个回龙塘。

回龙桥的西边有一座仙人桥,传说一日,有位白发红颜的长者,骑着高头大马,从金水桥经状元桥,沿回龙塘向西,在西头的这座桥上驻足观看了一阵北照寺殿宇后,便到北边的一个三角形水塘,在那里饱饮马后,老人掬水净面,然后跨马飞驰,刹那间不见了踪影。于是,长者经过的桥被称为仙人桥,饮过马的小塘也就被称为饮马塘,据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也在此饮过马。此外,古城遗址处还有东西72座老连窑,规模独具,解放前夕这些古窑尚有窑门和保存完好的窑址,里面出土了不少形状、规格不一的古砖。曾有人猜测里面藏有宝物,派人挖掘时,突遭狂风暴雨,挖盗者一无所获,可惜这些古窑也被挖毁,现在只剩一个个土堆。据有专家考证,72座老连窑是朱元璋为建中京而兴建的。

现任住持本涛法师

本涛法师简介

本涛法师,字果强,中国最年青的住持之一,也是迄今以来中国最年青的讲师。俗姓董,祖籍山东济宁,自幼不沾荤腥。家族世代虔信佛教,由为母亲终日信愿念佛,每日念佛从不间断,於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九时,自知时至,安然往生,临别前瞩咐年幼的法师一定要好好学佛,研习教理,此事对法师的影响尤为重大!

七岁那年曾随母亲到终南山拜望苦修行者隐修上人,上人见年幼的法师第一眼,便跏趺闭目,几分钟已久,上人开口即言:此童善根深厚,将来定有出家之缘,如若出家必为佛门龙象。今当留我身边,问法师母亲可否,母言:好,感恩大师器重,随之法师便亲近侍奉隐修上人一年之久,深得诸多禅门心法,自此便给法师今後的出家种下了一大菩提因缘。

一九九八年,巧遇并拜读了《地藏经》,随之便萌发了朝礼九华山之愿。并礼九华山全山方丈上仁下德老和尚为皈依师,皈依後深得上仁下德老和尚教诲,深读《地藏经》,每日坚持,从不间断!

二000年朝礼中国佛牙山东汶上宝相寺,在拜佛牙舍利时便生欢喜之心,随之,萌发弃世出俗之愿,同年,七月三十日地藏圣诞,依住持上圣下吉法师披剃出家,并任侍者,後兼知客。

二00二年秉师意,云游于四方丛林宝刹、、、、、、观世间疾苦,感世事无常、、、、、、

二00三年在剃度恩师的慈允之下,依止於上寂下昌老和尚座下,在上寂下昌老和尚的指点下即深入经藏,通读藏经三年。

二00六年考入并就读于大九华山佛学院,研习戒律、教理、丛林规矩等、、、於二00八年学修圆满。在此期间,并曾多次闭关於九华後山!

二00六年在江西宁都永甯古寺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上一下诚老和尚座下受具。

二00八年应阜阳市区宗教局及佛教界启请,住持千年古刹北照寺。总占地128亩,法师呕心沥血,原本无人问津,荒废近百年皇家寺院,就在上本下涛法师的住持下开始了艰难的复兴重建。近十年来,法师大小讲经百馀会,所到之处,无不是乡镇村落,行脚多年,观佛教末法之衰象,逐发大愿,而後便成为了北照寺行持纲要。

二00九年当选为阜阳市颍东区政协委员。 二0一0年当选为阜阳市政协委员。阜阳市颍东区政协常委。

二0一一年应大同市左云县政府及佛教界启请,担任楞严寺住持

现任安徽阜阳北照寺住持

曹洞宗第五十二代传人

安徽庐江观音寺首座

江西南昌广渡寺名誉住持

山西左云楞严寺住持

安徽阜阳市政协委员

阜阳市颍东区政协常委

北照寺广行法师

广行法师 字释清风又名正禅 号秋水鱼踪 自号秋水。 当代画僧 书法家 诗僧之一

俗姓曹,祖籍浙江台州市。

家庭世代虔信佛教,自幼即厌荤食,性喜恬淡。

五岁那年,跟随父母奉爷爷灵柩去墓地安葬。葬礼之中,

初见僧宝诵经念佛,便生欢喜之心,随之,萌发弃世出俗之愿。

入佛门后喜好书画,一心皈佛,负笈曾作万里游,

得名山大川之灵气,归来以笔墨写心境,

法由心生,删繁就简,笔墨线条返璞归真,书法自成一体。

一九九五年随母朝拜九华山并礼九华山方丈上仁下德老和尚为皈依师,

皈依后自断荤腥,茹素念佛。

一九九六年随母于四川成都昭觉寺亲近清定上师。

二零零一年因缘成熟在父母的护送下于六月十九日在南京兜率寺礼上圆下霖老和尚批剃出家。

二零零二年于九华山后山依上圣下证法师修行苦行,住茅棚。

二零零三年回家乡隐居于温岭珠村后山住茅棚,行苦行,修净土。

二零零六年于于九华山佛学院熏修丛林规矩。

二零零七年-二零零八年间于各地丛林宝刹参学,行善布施……

二零零九年于于安徽北照寺受上本下涛法师器重并于北照寺担任监院一职 。

二零一零年于少林寺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上传下印老和尚座下圆具

二零一零年农历六月初一日为祈愿正法重现,众生离苦得乐,北照寺早日建成。

在六月的酷暑,行程百里,三步一拜朝拜北照寺。

二零一一年农历二月一日应山西左云楞严寺住持本涛法师之邀担任首座一职。

二零一一年农历三月应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大觉寺住持圣吉法师之邀担任监院兼代理住持

现为安徽阜阳北照寺 监院

山西左云楞严寺 首座

佛门书画院 名誉院长

中国书画研究院 理事

朱元璋在北照寺的传奇故事

众所周知,朱元璋祖籍凤阳,但为什么会生在南照寺,长在北照寺呢?这里有一些故事传说。

元朝末年,泰定帝身边有一位能预测未来的军师。一日军师掐指一算,连呼不妙,帝问其缘故,他说:近日将有真龙天子下凡,朝代将要更替,帝追问此人是谁。军师对曰:“此人投胎凡间,尚未出世”,皇帝心里稍微安定下来。

在凤阳有一位能识破天机的老员外,知道这一日将有真龙天子投胎转世,就叫其三个儿子拿着笊篱到村外的一块茅草地里逮鱼,三个儿子同声说道:“茅草地没有一滴水,哪里有鱼”。员外却一本正经地说:“你们只管去逮,保证能逮到。”三个儿子抱着试试看的心里来到茅草地,行至地中间,水已经没膝,于是三兄弟逮起鱼来,直至中午,精疲力竭的三兄弟终于在最后一个角落逮到一条金鲤鱼。大喜过望的三兄弟立即走出茅草地。回头看时,茅草丛中的水已全部退

去。三人回到家中,员外吩咐将鱼刨洗干净,并吩咐不要损毁鱼翅,儿子们照办。鲤鱼被红烧后端上桌来,员外喝退下人,爷儿四个将鱼肉吃个精光,只剩下一副完整的鱼骨头,员外依次让三个儿子把鱼骨头端给儿媳妇吃。哪知她们吃惯了大鱼大肉,哪肯吃鱼骨头,最后把鱼骨头送给仆人朱干妈,这位女仆打算先喝汤再吃鱼骨头,谁料她刚把盘子端起来,鱼骨头就钻到她的腹中。员外获知此事,甚是恼怒,怎奈天机不可泄露,只好把朱干妈赶出家门。

朱干妈一路乞讨来到南照寺,这时发觉自己已经怀孕了,再嫌羞也没办法,于是在南照寺中生下了一个男婴取名兴宗,字国端,他就是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干妈将兴宗抚养到七八岁,身体每况愈下。一日,她把小兴宗叫到面前说:孩子,娘快不行了,离此地向北不远有个北照寺,那里庙大和尚多,好歹有碗饭吃,你就到那里去吧!于是小兴宗洒泪而别,一路讨饭来到北照寺,被方丈收留,当了和尚。

这年的四月初七,老方丈要到集市购供品,以筹备四月初八的庙会,临行前,方丈吩咐朱元璋带领几个师兄弟打扫寺内殿堂,以便次日做佛事。方丈走后,他们只顾玩耍,竟忘了打扫大殿。天将中午,朱元璋才忽然想起师傅的吩咐,赶忙带着师兄弟打扫殿堂,但殿堂太大,况且方丈又快回来了,朱元璋自言自语地说:“若是各位神灵能到殿外屈居一时,我们打扫的也利索一些,免得师傅回来受罚。”朱元璋话刚落音,殿内诸神竟自移动到殿外,朱元璋欣喜若狂。正在此时,方丈从集市上回来发现殿外的神像,惊问缘由,小和尚们据实禀告。从此方丈对朱元璋更是疼爱有加,朱元璋走到哪里,老方丈都跟随照顾。

老方丈与朱元璋形影不离,使本性好玩的朱元璋觉得很不自在,便产生了另到别寺的念头。一日,朱元璋跟老方丈走到寺庙附近的一个秫秸垜旁,朱元璋灵机一动,指着垜对方丈说:“师傅,你不是想成佛吗?只要你往秫秸垜前盘腿一坐,就可立地成佛”。老方丈依言照办,后来老方丈果真坐地圆寂。北照寺的和尚们把老方丈塑成金身,供奉在罗汉堂内,于是北照寺的罗汉堂也就多了一尊神像。

关于北照寺的故事传说还有很多,在这里只摘取了一小部分为点缀,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北照寺。由于北照寺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文故事,北照寺现存遗址的历史文化也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有识之士的肯定,多年来不少文人墨客、专家学者纷纷前来寻幽探古。广大信众和周围的村民们也一直盼望北照寺能重现往日的庄严宏伟,默默地为北照寺的兴建不懈的努力着。在此,愿法缘殊胜,虔诚护法、修行的大德善知识,能够为北照寺的恢复重建工作普洒福德甘霖,把北照寺建成新时代修行办道,弘化众生,普济十方的正法寺院。

北照寺行持纲要

爱国爱教,利乐有情;发弘誓愿,行菩萨道。

践行佛法,严持戒律;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早晚功课,无有间断;身语意业,善自护念。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解行并重,一心办道。

僧众着百衲衣,睡如来八指床。

定期行脚朝山,依缘广行度众。

寺院落成后;出家众严持金钱戒,不设功德箱。

寺院永不收门票,平等接引诸信众。

寺院免费做佛事,信众随缘做功德。

常请高僧大德讲经弘道,广纳十方大众久住正法。

祈愿正法重现,护持末期正法。

行持纲要释义

今兹佛法衰微,三门涂炭,皆因释子挂名受戒,而不遵崇;外服袈裟,行同凡俗;此皆是波旬徒属,作狮子身中虱耳!古、今大德针对末法僧徒之衰相,曾作如是教诫:现在信佛之人不为少矣。然而信不专一,非佛亦信。知见多乖,非佛为佛。前者不真,后者不正,虽名信佛,与实不信无疑,其为害且有甚于不信者。俗有言:秀才是孔子之罪人,和尚是佛之罪人,初以为言之甚也。今观末法现象,知亡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佛法者,僧徒也,非异教也。试看当时的佛教徒,以不立文字而轻弃一切经卷,以无念为宗而指斥修习有为,以定慧齐等而反对坐禅入定,以立地成佛而破除三劫五乘,以机锋肆应而驰骛空谈立辩,莫不舍难趋易,弃实充虚,积习相承,每况愈下,驯至不知圣教究何所说,不知修行应何所依,正信还未生根,便说已经“开悟”,菩提尚未发心,侈谈已经“见性”,于是满街圣人,遍地野狐,佛教亡矣!

本行持所“行”者何?行大乘菩萨道、行者行脚、行舍、行教、行业、行愿,信、解、行、证,行供养、行不退、直至行满成佛;所“持”者何?以戒为师,严持佛所制的戒律,以便不做不合佛法的事情。

虚云法师曾经开示:佛教经典所说,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解者,举止动念,二谛圆融,自己会变化说法,尽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见一切,这就是解;虽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所以要口而诵,心而惟,心口相应,不相违背。不要口上说得锦上添花,满肚子贪嗔痴慢,这种空谈,绝无利益。“心惟”是什么呢?凡有言语,依圣教量,举止动念,不越雷池一步,说得行得,才是言行无亏。若说得天花乱坠,所做男盗女娼,不如不说。“行”有内行外行,要内外相应;内行断我法二执,外行万善细行。证者,实证真常。有信有解,没有行就不能证,这叫发狂。世上说法的人,多如牛毛,但行佛法的,不知是那个禅师法师。什么人都有一些典章注解,如《心经》、《金刚经》、《八识规矩颂》,乃至《楞严经》等,其中有些人只是要鼻孔,虽然注了什么经,而行持反不如一个俗人,说食不饱。动作行为,有内行外行之分。“内行”要定慧圆融,“外行”在四威仪中严守戒法,丝毫无犯。这样对自己有受用,并且以身作则,可以教化人;教化人不在于多谈。行为好,可以感动人心。如《怡山文》所说:“若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你行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为不好,而生退悔心,这会招堕无益。……所以说法利人,要以身作则。

“爱国爱教,利乐有情;发弘誓愿,行菩萨道。践行佛法,严持戒律;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为本寺行持纲要之本体,大乘菩萨入道之心要,是法身慧命之本源,更是四众真修实证之根本。

佛教报恩的思想与行持规范是遵纪守法,构建和谐社会,拥护佛法,护持三宝,将国法和佛法统一在二六时之言行中,将此深心上报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佛法)四重之恩,是为爱国爱教,以四无量心利乐一切有情(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生命的动物),是为下济三途苦。家国一理,民族亦然。“发弘誓愿”者,发弘大的誓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菩萨所立“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凡大乘行者皆宜牢记和实践此弘愿,在宏大的愿力中,尽未来际,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行菩萨所修自利利他之道。

“早晚功课,无有间断;身语意业,善自护念。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解行并重,一心办道。僧众着百衲衣,睡如来八指床。定期行脚朝山,依缘广行度众。出家众严持金钱戒。寺院落成后不设功德箱。”则重点阐明本寺必须行持的戒行与戒相,于此提出,旨在从本寺做起,语默动静间,堪作人天功德主,坚持戒行无违,彻底革除教界积弊,使北照寺成为天下归心的清净道场。

佛法之要,在于三无漏学,三学之中,以戒为本。践行佛法的根本要义,在于严持戒律,因为戒律是佛法之根本,良以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若能持戒清净,则定慧自可圆成。佛制戒律,无非使众生断除习气毛病,令止恶生善,背尘合觉,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由是戒故,佛法得以住世,僧伽赖以蕃衍。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今见境风浩浩,摧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末世邪师,各各自谓是善知识,当参学的人,若无试金石,必从邪沦堕。《楞严经》指出:“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俯,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我等生值末世,发心求道,实在不易,为佛弟子,只有依教奉行,决不能丝毫违犯,奉行佛陀年近八十而在跋耆国的鹫岩山中为大众宣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真理,放下一切,专心向道,至死不退,才算是本色禅和!

“寺院永不收门票,平等接引诸信众。寺院免费做佛事,信众随缘做功德。常请高僧大德讲经弘道,广纳十方大众久住正法。”是大乘佛法特立独行的大用和品格,是“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六和敬精神的践履,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的真正体现。

昔我佛入灭,垂诫后人以戒为师,严规行也。佛言:“我涅盘之后,在末法时代,我的诸位弟子将舍弃佛的正教,大多贪图名闻利养,修习各种戏弄,在我的法中,不好好修习持戒反而相互忿诤、谋夺、诽谤,沉迷于种种好的衣服、房舍、用具等。各种邪恶党徒一起集结成会,对持戒者毁谤侮辱。在须臾之间全都毁犯戒律。因此天龙等众都悲伤懊恼,全都远离佛法。大臣、长者在三宝处所不产生净信,肆意凌辱毁灭佛法,因此正法就将灭亡。从此以后,所有比丘造作恶业越来越深,大臣、长者更加不恭敬。由于三宝的余势尚未完全灭尽,故而在那时仍有比丘少欲知足,护持守戒,修行禅定,喜闻智慧,受持如来三藏教法,为四众弟子分别演说,利益安乐无量有情众生。又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善男、信女人等爱惜正法,在三宝中供养供敬、尊重赞叹、护持建立佛法,没有任何顾恋,应当知道,他们全是不可思议的诸位菩萨,以本愿力生在这个时代,护持如来无上正法,利益所有有情众生。”

佛陀是一切有情的安慰者与救护者,他把一切人都当作自己的父母、儿女一样爱护,替生病的比丘洗涤脓血,替瞎眼比丘穿针缝补;释迦族和拘利族争水,他不辞劳苦,特地远道去替他们调解;毗舍离疫症流行,佛陀不怕传染,特别进城去安慰病人,并且指导他们,国家应有民主的治理方法。佛陀的信众,从国王、后妃、大臣、以至贫民、乞丐、奴隶、应有尽有,遍布社会的每一阶层,此乃佛法真正的慈悲平等,也即北照寺乃至后世诸佛子平等摄受众生的慈悲情怀。人海中多一份贤善之心,人类便少一种罪恶;社会上多一群贤善之人,每个城乡便少一座监狱;无助时多一个活着的菩萨,每个生命的季节便少一份灾难和不幸……。因此,北照寺非弘法不能重兴,非守戒不能弘法,乃尊百丈清规,严肃纲纪,为真佛子,知因识果,慈悲喜舍,涵养道德,相忘人我,陶贤铸圣,成就人格,是北照寺全体僧众成就人格的根本。

中唐时期怀海禅师创立《百丈清规》者,辅佐戒律也。而今本寺住持释本涛法师制定本寺行持纲要,亦因佛祖道场竟衰败至此,近世僧规竟堕落至此,无比悲心,思之雪涕!为利益一切众生故,作大狮子吼,行无畏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严净毗尼,力挽颓风!为振兴选佛道场,发愿在此结庵,接引十方信众,筹建净土院以安僧众,创立禅堂经续法身慧命者,普愿一切有情,同圆种智也。

北照寺住持释本涛 北照寺监院释广行 整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3: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