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约轻型RIM-7M“海麻雀”舰空导弹
释义

“海麻雀”舰对空导弹此导弹是一种全天候近程、低空舰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对付低空飞机、直升机及反舰导弹,1969年开始装备。海麻雀经过改进后具备命中精度高、反应时间短、抗干扰能力强、适用范围广、全天候、全方位、多目标攻击能力等优点。

简介

国别:美国等北约国家

武器名称:轻型RIM-7M“海麻雀”舰空导弹

战术指标:

目标:飞机、超音速反舰导弹(改进型)最大射程:1~22.23km

使用高度:150m~3km

速度:大于等于M2.5

攻击方式:全向

使用条件:全天候

弹长:3.66m

弹径:204mm

翼展:1000mm

弹重:228kg

制导方式:半主动雷达制导

引信:近炸和触发引信

战斗部:RIM-7E/H采用高能连续杆式,杀伤半径15m,重30kg

动力装置:MK38固体火箭发动机

发展历史

海麻雀:从诞生到壮大

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计划发展一种比现有导弹系统小的多的短程点防御导弹系统(BPDMS),用以装备攻击型航母和轻型护卫舰,进行点防御。原来海军本打算发展RIM-46海上拳击手导弹用于点防御,但是1964年这个项目被撤消了。此时海军就将注意力转移到AIM-7E麻雀空空导弹身上了。AIM-7E是1963年开始生产的,它在原麻雀弹的基础上改用了MK38或MK52火箭发动机,射程大幅增加。当然,空对空导弹的有效射程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发射时的各项参数,如载机速度和目标的相对速度。麻雀空空弹在迎头攻击时,在最佳的情况下射程能够达到35公里,但是尾追时大概只有5.5公里。AIM-7E总共生产了大约25000枚,其各个批次之间也略有不同。

鉴于AIM-7E的良好性能,美海军决定在AIM-7E空空导弹的基础上发展RIM-7E海麻雀系统,又称基本型海麻雀或者基本型点防御导弹系统。其导弹就是原封不动地采用AIM-7E空空弹,真可谓是麻雀“下海”。海麻雀的制导站和发射装置也因陋就简采用现有设备改装。其发射装置是经过改进的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火箭发射箱,火控系统主要是MK115型手控式火控系统和MK51手控式跟踪照射雷达,系统总重约17.7吨。此型海麻雀由于需要手工操纵火控系统,因此反应时间较长,低空性能差,不能对付反舰导弹。1967年,RIM-7E进入美军服役。从此,美国海军就开始对海麻雀进行了无休止的改进。

海麻雀的导弹的改进几乎是同同型空空弹同步的。AIM-7E空空弹研制成功后,雷锡恩公司发展了AIM-7F型空空弹,其技术当然也运用在海麻雀上,这就是RIM-7F。其改进主要集中在导弹上,采用了新型的双推力发动机(大力神MK 58或者Aerojet MK 65),这进一步增大了射程。此外它还采用了固态化的电子导引和控制系统,即AN/DSQ-35,这也需要改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配合。后来导引头又改进为AN/DSQ-35(AIM-7F-11),小型化的导引系统为装备重型的MK71战斗部腾出了空间,这种型号从1975年开始生产,一直持续到1981年。从AIM-7F开始,这种导弹的官方编号也由麻雀III改为简单的麻雀。

实际上,RIM-7F的性能要比后来发展的RIM-7H还要好。这或许是1974年美国海军计划发展RIM-101A的缘故,它实际上是先进海麻雀RIM-7E/H的派生型号,但是由于RIM-7系列的发展,这个项目还是被取消了。RIM-7F并没有存在太久,因为后来出现了更先进的RIM-7M。

1968年,雷锡恩公司着手对RIM-7E导弹进行上舰的适应性改进,期间比利时、丹麦、意大利、西德、挪威和荷兰六个北约国家也参与进来,研制了新型的舰上制导设备和发射装置,这就是RIM-7H北约海麻雀。该系统采用的RIM-7H导弹与RIM-7E相比外形改变不大,只是弹翼改成半折叠式,而尾翼则完全可折叠(这种折叠翼也用于后来的RIM-F/M/P/R),从而能在较为紧凑的发射箱上发射。导弹内部也有一些改进,包括增加一个飞行高度探测装置,改善了低空性能,加装了红外引信,提高了精度,装上了敌我识别器,防止误射。所以就弹体而言要比编号更早的RIM-7F还要落后一些。但是其他系统就更先进一些了。它采用了更为轻便的MK29八联装发射装置和新型MK-91数字化火控系统和新型照射制导天线,系统总重只有12吨。可以装在快艇等小型舰艇上。此型导弹性能有较大提高,但是尚不具备对付掠海飞行的超音速巡航导弹的能力,其在强电子干扰的情况下命中率也很低。RIM-7H于1973年开始生产,1979年陆续装备到美国海军的32艘军舰和北约国家的19艘军舰上。

1978年,美国海军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麻雀空对空导弹的性能而独立研制了AIM-7M,自然也有了其地面的对应型号RIM-7M高级型海麻雀。有人认为M代表单脉冲(monopulse),因此并没有J.K.L型号。该型导弹的外形和尺寸都和RIM-7H相似,其重要特正是采用带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倒置单脉冲接收机,其位于新的WGU-6/B设备舱内,这使该型弹的抗地物杂波能力大增, 首次具备了下视下射能力,能够有效对付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此外,它使用了新型的数字计算机,自动驾驶仪和引信。自动驾驶仪使RIM-7M导弹能够按最优弹道飞行,只有目标机动到一定范围外时,导弹才会实施机动,以节省能量。RIM-7M的发射装置改为8联装MK29箱式发射系统,它也能够使用宙斯盾系统的MK41或者MK48垂直发射系统发射,其每个发射单元可以装4枚海麻雀。

此后,对应改进的麻雀空空弹,海麻雀还发展了RIM-7P和RIM-7R两种型号。RIM-7P实际上是RIM-7M的改进型。它大幅提高了电子系统和弹载计算机的性能,装备了新的导引头,并且增加了中段的数据链系统。其对付小型低空目标的能力增强。而RIM-7P也有两种不同的改进型,即Block I 和 Block II。Block I有一个WGD-6D/B制导舱段,而BLOCK II则采用了一个WGU-23D/B制导舱,并且增加了后置接收机。RIM-7P有一种训练弹为RTM-7P。到2001年为止,各种型号的海麻雀总共生产了9000多枚。

改进型海麻雀:脱胎换骨

如果说改进型海麻雀导弹本身同北约海麻雀有什么相似的话,那就是它们的名字了。

改进型海麻雀(ESSM)针对RIM-7北约海麻雀进行改进的国际合作项目,概念设计于1988年由胡福斯和雷锡恩公司提出,称之为与海麻雀发射系统兼容的新型导弹系统。 它将可以对付高速高机动的反舰导弹。最初,曾经对这种导弹有一种非官方的编号RIM-7PTC(尾翼控制型RIM-7P)或者RIM-7T,但是它真正的官方编号是RIM-162,从这个编号也能看出,这是一种全新的导弹系统。1995年,美国海军宣布胡福斯为ESSM项目竞争的胜利者,随后,它就联合雷锡恩公司一同进行设计。后来胡福斯公司导弹分部被雷锡恩公司收购,所以目前雷锡恩公司是ESSM项目的唯一承包商。

RIM-162是以RIM-7P为基础设计的,但是两者几乎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前者应该算是一种全新的导弹。它是一种尾控(即正常式布局,控制舵面在尾部)的导弹,采用了类似标准舰空导弹的小展弦比弹翼加控制尾翼的布局方式,代替了原来了旋转弹翼方式。采用推力矢量系统,可以使导弹的最大机动过载达到50G,而且不会随射程的增加而大幅减小。目前的战斗机即便作出9G的持续规避机动动作也丝毫无法躲闪它的攻击。ESSM还采用了全新的单级大直径(25.4厘米)高能固体火箭发动机,新型的自动驾驶仪和顿感高爆炸药预制破片战斗部有效射程与RIM-7P相比显著增强,这使ESSM的射程到达了中程舰对空导弹的标准。ESSM采用了大量现代导弹控制技术,惯性制导和中段制导,X波段和S波段数据链,末端采用主动雷达制导。这种特殊的复合制导方式可以使舰艇面对最为严重的威胁。

目前,雷锡恩公司计划生产4种型号的ESSM导弹。RIM-162A是计划用宙斯盾系统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进行发射的型号,每个MK41发射单元内可存放4枚ESSM导弹。RIM-162B是用非宙斯盾舰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进行发射的型号,它设有宙斯盾系统的S波段数据链。RIM-162C和RIM-163D则分别是由MK48垂直发射系统和MK29箱式发射系统发射的RIM-162B的改进型号。

各种型号的ESSM飞行测试平台的试验工作于1998年9月展开,这些试验包括拦截靶机和模拟的导弹威胁。2003年,ESSM 完成了在小鹰号航母上的试验,效果良好,下一步就是展开大批量生产并形成战斗力了。

AIM-7 Sparrow

AIM-7 Sparrow“麻雀”系列导弹是美国研制的中程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研制开始于1946年,至今已发展了十多个型号,而且还派生出了一系列的地空、舰空导弹。英国的“天空闪光”、意大利的“阿斯派德”便是在AIM-7E的基础上研制的。

第一代“麻雀I”AIM-7A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就有许多公司竞相开展空空导弹的研发,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美航空局导弹部确认雷达制导是一种方向,于是就提出在现有基础上采用“云雀”地空导弹的某些技术,研制一种空空导弹。鉴于斯伯利公司在炕空电自及精密机械方面有很好的经验,美海军航空局与该公司签订了合同。1946年5月斯伯利公司设立特种武器部开始研制工作,代号为AAM-N-2,1947年3月斯伯利公司提出三点式导引法单波束系统,5月签订合同,7月正式命名为“麻雀I”。1948年8月进行第一次无动力飞行,1951年开始投产,AIM-7A于1955年进入美海军服役,1956年退役,共生产200枚。1962年统一命名AIM-7A。斯伯利公司负责制导和控制部分,弹体结构由道格拉斯公司负责。用于第一批麻雀I导弹的研发费用约3000万美元,设计历时六年。 AIM-7A“麻雀”导弹采用旋翼式气动布局,弹身细长,头部呈尖锥形,弹体为圆柱形,四片固定式三角型弹翼安定面嵌入尾部槽内,四片全动式三角型旋翼装在弹体中部,与安定面呈十字形配置。两对旋翼中有一对可差动偏转用以控制导弹在飞行中的横向滚动。导弹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弹头、制导和控制舱和发动机。弹头部分安装保险、解除保险装置、引信、战斗部;制导和控制舱装有自动驾驶仪、加速度计、天线、计算机和伺服系统。电源装在旋转弹翼伺服机构后面。弹体采用铝合金和镁合金制造。

战术指标

目标:M1以上的轰炸机

最大射程:8km

速度:M2.8

攻击方式:尾追

使用条件:全天候

弹长:3.80m

弹径:203.2mm

翼展:700mm

弹重:148kg

制导方式:惯性+雷达驾束制导

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第二代“麻雀II”AIM-7B

由于AIM-7A导引精度机动性差,且只能尾追。而且当时轰炸机的升限已突破18km,故美海军航空局在AIM-7A生产高潮时就提出两种新自寻的方案,其中一种就是主动雷达导引,当时代号为AAM-N-3,1962年被命名AIM-7B。1951年由道格拉斯飞机公司负责研发,但是在1953年放弃了改方案,该弹共生产100枚。 导弹的布局结构与AIM-7A相似,旋转弹翼呈梯形。制导采用自动寻的系统,系统主要由发射机、接受机、天线、计算机和控制器构成,可以对目标进行自动跟踪。该弹优点是发射后便可以机动飞行,但是由于当时技术限制射程受到限制。

战术指标

最大射程:12km

速度:M2.8

使用条件:全天候

弹长:3.66m

弹径:203.2mm

翼展:1000mm

弹重:160kg

制导方式:主动雷达制导

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第三代“麻雀III/IIIA/IIIB”

由于50年代轰炸机速度大大提高,并装备有大量电子干扰设备,自卫能力增强,同时还要面临新出现的战斗机,美军迫切需要远距攻击空空导弹,雷锡恩公司于1951年提出“麻雀III”方案。经过和斯伯力和道格拉斯的竞争,最终与海军签订合同成为主承包商。当时代号AAM-N-6,1958年8月装备部队,该弹共生产2000枚,1959年停产,1962年被命名为AIM-7C。 导弹的外形与AIM-7A相似,头部呈尖卵形,旋转弹翼呈直角梯形。制导采用比例引导法。该弹低空性能较好,但是由于当时技术限制电子部件多选用电子管显得比较笨重。其改型为“麻雀IIIA”。

战术指标

最大射程:13km

速度:M2.5~3

攻击方式:拦射、尾追

使用条件:全天候

弹长:3.66m

弹径:203.2mm

翼展:1020mm

弹重:173kg

制导方式:半主动连续波雷达制导

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麻雀IIIA”AIM-7D

“麻雀IIIA”AIM-7D为AIM-7C的改进型,可以超音速发射的半主动连续波制导空空导弹,早期代号为AAM-N-6A,1961年装备部队,1964年停产退役只做训练弹使用。改弹1962年被命名AIM-7D,共生产7500枚 导弹的外形与AIM-7C相似,头部呈双曲线外形,尾段呈接锥形。弹翼的平面形状为后掠梯形,安定面为后掠三角形,翼型均为菱形。全弹分为五部分:引导头舱、控制舱、舵机舱、战斗部、引信和保险装置、发动机舱,各舱独立。战斗部采用预制破片式,重约30kg,呈圆柱形。 AIM-7D的优点是可以拦射,并具备抗干扰能力,根据做战环境可自动或半自动切换工作方式。缺点是体积大、笨重、所需设备复杂。战术指标 最大射程:15km 使用高度:15km 速度:M2.5~3 攻击方式:拦射、尾追 使用条件:全天候 弹长:3.7m 弹径:203.2mm 翼展:1018.46mm 弹重:178kg 制导方式:半主动连续波雷达制导 引信:多普勒雷达近炸+触发引信 战斗部:预制破片杀伤式,杀伤半径12~15m 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麻雀IIIB”AIM-7E

“麻雀IIIB”AIM-7E为AIM-7D的改进型,加大了射程具备迎头攻击能力,早期代号为AAM-N-6B,改弹由雷锡恩公司根据美海军要求重新设计,1961年1月投产,1962年被命名AIM-7E,1964年装备部队,在越战中代替了麻雀IIIA,该弹1972年停产,共生产2000枚。 导弹的布局和结构与麻雀I相似。战斗部采用高能炸药连续杆式,内置216根钢条,重约29.5kg,呈圆柱形。 AIM-7E的优点射程大,可进行远距攻击。缺点是低空性能差,最小发射距离太大,不适应格斗做战,故障率间隔时间短等,其改进型为AIM-7E2,1965年将该弹改为RIM-7H舰载“海麻雀”。战术指标 目标:机动力<3g的轰炸机、战斗机 最大射程:26km 使用高度:18km 速度:M3 攻击方式:拦射、尾追 使用条件:全天候 弹长:3.65m 弹径:203.2mm 翼展:1010mm 弹重:204kg 制导方式:半主动连续波雷达制导 引信:MK5.35半主动无线电近炸引信+触发引信 战斗部:连续杆式,重约29.5kg,杀伤半径9m 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麻雀IIIB”AIM-7E2

“麻雀IIIB”AIM-7E2是美海军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的过渡型格斗导弹,最小发射距离较E型缩短一半,改进了战斗部和发动机,于1969年用于越战战场。 导弹基本与AIM-7E相似,只是动力装置和战斗部有所区别。战斗部重约32kg,呈圆柱形。 AIM-7E2的优点射程、速度和机动性好,但是低空性能不理想,为提高低空性能、攻击下视目标,提高全向攻击和格斗能力,雷锡恩公司进一步研制了改进型的AIM-7F。

RIM-7 SEA SPARROW 海麻雀

海麻雀为美海军的全天候、近程、低空点防御舰空导弹,用于对付低空飞机、反舰导弹及巡航导弹等。系统由美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主管,海军武器系统中心负责技术和试验,雷锡恩公司为主承包商。海麻雀系统发展了三种型号:基本型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的黄铜骑士、小猎犬和鞑弹人低空面防御系统。为加强低空防御能力,海军自1964年将AIM-7E移植为RIM-7E,基本型1969年服役,1972年后被后继型号取代。 60年代末为了对付掠海导弹美国和北约国家于1968年开始联合研制改进型,代号为RIM-7H。1977年美国、加拿大和丹麦三国海军又联合研制了轻型先进点防御海麻雀系统,导弹以AIM-7M为基础结合垂直发射技术。到1984年海麻雀个型号各生产6345枚,装备北约各国舰只。 导弹呈细长圆柱形,头部为锥形,尾部为收缩截锥形。导弹采用全动翼式气动布局,两对弹翼配置在弹中部,起到舵和副翼双重作用,产生升力和控制力。两对固定尾翼用来控制稳定性,翼和尾翼均呈X形布置。基本形沿用AIM-7E的结构,但尾翼翼尖切去了一点,弹翼改为折叠式。轻型海麻雀由AIM-7M改进而来分标准型和垂直发射型,区别在于垂直发射型发动机尾部加装了燃气舵。

中国HHQ—16与“海麻雀”舰空导弹的对比

1、日本海军的“高波级”在舰首主炮后装有一具32单元的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可用来发射“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这也是除“金刚”级外第三种采用这种发射装置的导弹驱逐舰。由于其所具备的多用途性,使其在使用上比“村雨”级装备的MK48型垂直发射装置在作战使用上要灵活得多。MK41型发射装置最多可装29 枚“海麻雀”舰空导弹(有3个发射单元被起重机所占用)。“海麻雀”是目前西方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近程舰空导弹,“高波”级目前所使用的是RIM-7M 型,是目前各国使用最多的一个型号。RIM-7M型导弹弹长3.66米,弹径204毫米,弹重227千克,导弹最大射程18千米,最大作战高度5千米,动力装置为一台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2.5马赫,采用WAU-17/B聚能爆破战斗部,重40千克,引信是双功能的主动雷达近炸及触发引信。末端采用的是主动雷达制导,可对1~18千米的中、低空目标实施拦截,有较强的抗电子干扰及低空反导能力。

和日本海军装备的这种近程点防御导弹相比:无论是从导弹发射形式、雷达导引头方式、导弹本身的抗干扰能力、最大射程都相差不大。但是在给对空导弹提供目标跟踪和中继制导方面中国海军的054A护卫舰略逊日本海军的驱逐舰。

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可以说和安装在 “高波级”驱逐舰上OPS-24型雷达是日本在9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一种舰载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90年代初开始装备使用。 OPS-24型雷达可以完成远程对空警戒及探测,对作战飞机进行引导;进行中距离目标的搜索及指示,对导弹实施控制和中段制导,对超低空目标进行扫描及跟踪等。其对空探测距离可达到210千米,对低空目标探测距离在40千米以上,可同时跟踪150个海空目标,并可对舰载的“海麻雀”舰空导弹进行中段制导。其开线采用水平360度旋转,仰角采用程控电扫,可提供半球式覆盖,数据处理时间短,反映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

2、054级护卫舰上舰空导弹大概采用的是冷发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发射装置的燃气发生器位于导弹发射筒底部,它的上面是一个类似气动缸的装置,当燃气压力达到一定强度时可以推动原来被固定的活塞(导弹托架)摆脱束缚,高速向上运动,同时带动活塞上的导弹向上同步运动,冲破易碎发射筒盖,弹离导弹筒,当导弹的弹射高度达到20米左右时发动机点火,开始朝预定目标飞行。为了避免哑弹所以它可能还是采用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发射装置。这样它和采用完全垂直热发射的日本海军“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在发射后有效作战反应时间上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3、中国在反舰导弹、空空导弹研制上看来采取的是和法国和俄罗斯相类似的研制过程,既首先从舰射型反舰导弹作起;在条件成熟后再发展成为空射型导弹;最后才研制潜射形反舰导弹。而中国的巡航导弹干脆从陆基型起步、再依次发展和空射型和舰射型。这可能一是在武器研制过程中加强保密性;二是中国西部有广阔的土地可以供新导弹试制发射使用。不过现代海战的首要任务就是谁取得战场的制空权谁就占的战争取胜的先机。对一个国家来说,研制先进武器系统是需要有雄厚的财力作后盾的。中国作为一个重新崛起的大国在目前在这方面还是不可能和世界第一大国国相比。

中国海军在制造护卫舰方面的制造水平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054A护卫舰开始批量建造,那么这种安装有中国自己研制的近程垂发舰空导弹的军舰,不仅是中国海军现役舰艇中性价比较好的一款军舰;同时随着它的加入中国海军水面舰队将形成多层次、多目标、比较完善的舰队防空体系。这才是为中国海军真正走上蓝水海军之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中国海军在区域防空导弹和中程舰空导弹的垂直发射系统的普及方面我们和日本海自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中国海军在拥有国产的宙斯盾系统以后,已经真正拥有一套由远程舰空导弹、中近程舰空导弹、近防速射炮组成的比较完整的舰队远、中、近区域防空体系。尽管054A级护卫舰上的海红旗-16舰空导弹在中国海军的特混舰队中只能承担点防空的任务。可是在它之前112舰上的海红旗—7导弹是从法兰西引进的、168舰上的S-N-12无风导弹是从俄罗斯购买的。

海红旗—16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款采用垂直发射装置发射的近程舰空导弹,它的顺利装备不仅缩小了中国海军在近程舰队防空领域内与世界先进国家海军舰队的差距,同时国产的武器系统也为战时维修保障、配件更换、导弹补给等方面,都起着进口国外武器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从这一点看我们确实有理由为中国军工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骄傲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23: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