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营村
释义

北营村隶属富民县永定镇,地处永定镇北边,距 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9公里。东邻河东,南邻南营 ,西邻龙马 ,北邻 高仓 。辖矣沙 、北营等9个村民小组。全村国土面积 3.55 平方公里,海拔 1650 米,年平均气温 15.8 ℃,年降水量 850 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138.5亩,人均耕地面积0.66亩,林地 3331.5 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792.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403 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为主。

云南省富民县永定镇北营村

位置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138.5亩(其中:田687.7亩,地 450.8 亩),人均耕地1.49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 等作物;拥有林地 3331.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85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11亩,主要种植葡萄等经济林;水面面积 3.2 亩,其中养殖面积 3.2 亩;荒山荒地 380亩。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 476户通自来水,饮有425 户通电,有38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398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2.4%、11.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5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20户(分别占总数的24%和52%)。

该村到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4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4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1辆,拖拉机4辆,摩托车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84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76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7亩。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3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05户;已完成“一池三改的农户105户。全村有4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 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12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321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21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收入

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89.7 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4.3万元,占总收入的6.37 %;畜牧业收入346.6万元,占总收入的22.8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698 头,肉牛30 头,肉羊238 头);渔业收入13.8万元,占总收入的 0.02 %;林业收入12.4万元,占总入的 0.02 %;第二、三产业收入160.8万元,占总收入的20.2 %工资性收入131.8万元,占总收入的0.16%。农民人均纯收入2403元,农民收入以种养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31.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数128人(占劳动力的 8.35%),在省内务工128 人。

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养业 ,主要销售在省内。2007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497.1万元,占农村经总收入33.8 %。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产业。

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350平方米,拥有教师7人,在校学生178人,距离镇中学9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20人,其中小学生178 人,中学生42人。

文化生活

有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北营村委会位于昆禄公路两侧,境内水资源丰富,有站上水库(小Ⅱ型,蓄水量15万立方米)、北营村大、小坝塘等蓄水工程。原闻名于东南亚的佛教胜地九峰山原址就位于境内,森林覆盖良好。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和无公害蔬菜种植的条件和基础。

该村有多处养老院,适合养老。

北京顺义区张镇北营村

北京顺义区张镇北营村共有198户、600口人,村域面积2673亩,耕地面积1580亩。党员29人,村民代表22人,劳动力总数265人。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

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宽敞的公路,整洁的街道,环境优美,村容整洁。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北营村

简介

北营村位于德城区北郊。北营村的由来,可上溯到明代初期。明初“靖难之役”爆发,督都韩观为护北厂粮仓,建立了十二连营,此为北营。

古迹

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东王来京朝贡,卒于德州,葬于此地。其后裔世代守墓居住于此,遂形成村落。

古苏禄国,位于今菲律宾共和国苏禄岛。国人信奉伊斯兰教,同中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刺、西王巴都葛叭苏里和峒王巴都葛叭刺卜三王率眷属和侍从340余人来中国朝见明朝皇帝。在辞归途中,东王巴都葛叭答刺染病甍逝于德州。明成祖“不胜痛悼”,立即派礼部朗中陈士启前往谕祭,命以“王礼”择地为东王营造陵墓,谥曰“恭定”。其长子都马含归国继承王位,留东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刺、三子安都鲁及侍从10余人居德州守葬,并指派历城县夏、马、陈三姓人役,供其差使。守墓期满后,王妃和王子留居德州,去世后都附葬于东王墓的东南隅。其后裔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入籍德州,至今已繁衍20代,在世者约有3700多人。主要居住在山东、京津、河北等省市以及美国、加拿大、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现住北营村的有120户,460余人。

东王墓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墓前建有祠庙,正殿五楹,奉苏禄王画像,东西配殿各三楹,仪门1间,大门3间,牌楼1座,御碑亭1座,碑文为明皇帝朱棣亲撰;墓前神道两侧有翁仲、石狮、石虎、石马、石羊,整个陵寝修建得庄严肃穆,气势宏伟。东王墓建在直径74米,高1.2米的高台之上,墓高4.2米,直径16.6米。墓前有德州市政府1987年7月重立的“故苏禄国恭定王墓”石碑。东王墓于1956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辛屯镇北营村

村情概况

北营村隶属于辛屯镇辛屯村委会,属于坝区。位于 集镇中心。国土面积0.51平方公里,海拔2,197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966.4毫米,适宜种植粮食、蚕桑等农作物。有耕地565.00亩,其中人均耕地0.67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05户,有乡村人口962人,其中农业人口842人,劳动力46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68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92.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3.00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二三产业、畜牧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65.00亩(其中:水田557.00亩,旱地8.00亩),人均耕地0.67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水面面积41.00亩,其中养殖面积8.00亩其他面积164.10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114户通自来水。有205户通电,有19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9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100%、80.48%和80.4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6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98户(分别占总数的80%和47.8%);该村为集镇所在地;进村道路为柏油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大丽高等级公路从村内经过,集贸市场在村旁。全村共拥有汽车32辆,拖拉机15辆,摩托车48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9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1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9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65.00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17.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1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9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4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92.6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8.60万元,占总收入的4.31%;畜牧业收入110.84万元,占总收入的6.9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025头,肉牛10头);渔业收入5.00万元,占总收入的0.31%;第二、三产业收入1,384.56万元,占总收入的 86.93%;工资性收入7.20万元,占总收入的0.46%。农民人均纯收入3,333.00元,农民收入以二三产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6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2人(占劳动力的6.90%),在省内务工30人,到省外务工2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生猪养殖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08.2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78%。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生猪特色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205户,共乡村人口962人,其中男性482人,女性480人。其中农业人口842人,劳动力464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族、白族混居地),其中汉族742人,白族220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720人,享受低保5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辛屯小学,中学生就读到辛屯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3公里,距离中学0.3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4 人,其中小学生85人,中学生39人。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30人,党员中男党员19人,女党员11人。该村有团员8人。

山西省平遥县洪善镇北营村

村情概况

北营村位于平遥县东边,108国道邻村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平安和谐发展中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村。近年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稳定大局,从抓基础工作入手,通过“平安村”、“三项”机制创新,实现了无治安、刑事案件和群众性上访案件的零案村管理目标,形成了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双赢的新格局。

本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围绕“蔬菜、经济作物、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大力改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结构调整出现了新格局。

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系列评选活动,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清洁节约等传统美德,不断革除陈规陋习,乡风文明水平得到提高。进行了街道硬化,普及了通讯设施;新建了农户住宅;配套了沼气池;种植了绿化树;兴办人蓄吃水工程;创办了松塔工贸公司,填补了九榆路松塔段加油站与服务区空白。真正实现了村内整洁,违建拆除,空地绿化,水沟干净,群众意识得到提高,机制体制初步建立,保障措施得到加强。通过整治,基本实现“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目标。

历史名人

朱指南(1911-1950),又名朱向离,化名林琳、张文成,北营村人。民国19年,就读于太原成成中学,组织学生反蒋抗日。后因遭通缉,遂到北平中华中学就读。民国21年(1932),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察绥抗日同盟军工作,后任河北蔚县县委特派员。民国23年(1934)因病回乡。后任中共五台县特别支部、区委委员。民国25年(1936)2月,筹建中共五台县委时被捕。在狱中严守党的机密,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同年12月,阎锡山被迫释放革命人士。朱指南获释后,与党组织失掉联系。在国民军军官教导团、决死队、游击支队等处工作。民国27年6月,赴延安抗大学习。次年7月,被分配到中共北方局。8月,到八路军386旅16团。并重新加入共产党。民国30年(1941)秋,太岳军区党委任朱为临汾情报站党支部书记,化名张文成,以商人身份只身打入伪"大汉义军"司令部。后又以日军69师团晋南棉织厂营业主任、经理等身份索探敌情报,为太岳区军民的多次反"扫荡"斗争做出卓越贡献,特别是民国32年(1943)10月向军区提供日军"战地观察团"的有关情况,对韩略村伏击战的胜利起了很好的作用,歼敌军官100余名,仅三人脱逃,打乱了日军"扫荡"部署。受到中共中央社会部和太岳区党委的专电嘉奖。抗战胜利后,历任太岳军区一分区情报处长、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主任、副部长、六十军政治部敌工部长。随部队转战晋南、晋中,参加了著名的运城、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民国37年(1948),任178师政治部主任,后部队进军陕西,南下成都,从事城市接管和改造起义部队工作,在国民党起义部队三兵团任军事总代表。1950年,出任驻外武官,在上调中央赴京途中,遭国民党残匪杀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