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阴阳营文化
释义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而得名。分布在江苏省宁镇地区和安徽省东南部。估计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发掘

1955~1958年南京博物院 4次发掘北阴阳营遗址。该遗址第2和第3层是商周青铜时代的湖熟文化遗存。第4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把它归属于青莲岗文化,后又有人定为青莲岗文化江南类型北阴阳营期,但存在较大争议。1979年学术界定名为北阴阳营文化。它以北阴阳营遗址第4层西部墓地的253座墓和东部的居址为典型遗存。同类遗存见于江苏江宁太岗寺、卸甲甸、庙山,江浦蒋城子,安徽滁县朱勤大山等地。

文化特征

主要反映在陶器上,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次之。三足器、圈足器普遍。有富于特色的牛鼻式器、角状把手、弯屈的器足。部分陶器施加红衣。有少量彩陶,大都先抹橙色或白色陶衣,再以红彩或黑彩绘成宽带、网状、十字、圆圈等简单纹样,其中有很少的在内壁画彩。代表性器形有罐式鼎、双耳罐、三足、高柄豆、圜底钵、圈足碗等。石器大都磨制精细,多见舌形穿孔石斧,其他如环状大石斧、穿孔石锄、七孔石刀、长条拱背或带脊的石锛、楔形凿,也各具特点。玉石和玛瑙装饰品丰富,有、璜、管、珠、坠饰等。

居址和生产

在北阴阳营遗址东部,发现一处长方形居住面残迹,面积为7米×5米。有椭圆形大灶坑(或火塘),久经烧用,坑壁坚硬。居住遗迹附近分布有许多废弃的灰坑。

从大量石器工具和庙山遗址陶器上的稻壳印痕可知,当时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从出土的兽骨得知,家畜有狗和猪。从骨镞、石球、陶弹丸等工具和鹿、水獭、鼋和龟类遗骸说明,渔猎是辅助性的经济部门。陶器制作处于手制轮修阶段,胎壁较厚。石器的磨光和穿孔技术较高。石料多从附近的紫金山(钟山)取得,有两件穿孔斧的质料属于铁矿石。制玉工艺较发达,使用蛇纹石、透闪石、阳起石、石英和玛瑙石等,成品都是小件装饰品。

埋葬习俗和社会形态

北阴阳营遗址西部为一片集中的墓地,面积约700平方米,清理出墓葬253座,分布密集,上下叠压多的达4层。未发现墓坑和葬具。盛行单人一次葬,绝大多数头向东北,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个别为屈肢葬。有二次葬墓19座,墓中乱骨成堆。没有发现男女合葬墓。大部分墓中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多数在10件以内,有一座墓内陶器和玉管等多至40件,另有几座还用一、二件猪下颚骨随葬。器物的组合,常见的是锛、斧、鼎、钵、豆、罐、璜、等。陶器和石器无固定位置。装饰品中,放在耳边,璜置于颈下,管、坠等位于胸间;玛瑙石子含在死者口中或放在陶罐里,可能有原始信仰的用意。

根据生产水平、未发现成年男女合葬墓及随葬品数量有所差别等情况,北阴阳营文化大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但已孕育着父系氏族社会的萌芽(见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在北阴阳营遗址东部的两座灰坑中,发现了腰沿釜、鸡冠耳夹砂红陶罐等早于北阴阳营文化的遗存。东部较晚的13座墓中的出土物接近于太湖地区的崧泽文化。在另一灰坑中则发现袋足、大口圜底篮纹缸等遗物,年代约与更晚的良渚文化相当。这些为探讨北阴阳营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确立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提供了重要线索。北阴阳营文化与东邻的马家浜文化后期遗存,与西边的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与北部邳县刘林遗址的大汶口文化遗存,都有一定的联系。

经济状况

从安庆顺江而下,到芜湖、南京、镇江一带,公元前 3000 多年前的农业经济和物质文化,是由以北阴阳营氏族为代表的先民创造的。北阴阳营文化以 20 世纪 50 年代发掘的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薛家岗文化以东的南京、镇江地区的河旁台地和丘陵上,向西到巢湖东岸与薛家岗氏族为邻,向东到太湖西部常州一带与崧泽文化相接,主要遗址还有江苏江宁太岗寺、卸甲甸、庙山,江浦蒋城子,安徽滁县朱勤大山等。

在上述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石制生产工具。石器都磨制得很精细,多见舌形穿孔石斧,环状大石斧、穿孔石锄、长条形拱背或带脊的石锛、楔形凿,也有与薛家岗文化相近的七孔石刀。从丰富的生产工具和庙山遗址陶器上的稻壳印痕可知,农业经济是这一地区氏族部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水稻是主要的农作物。从出土的动物骨骼可以看出,狗和猪是普遍饲养的家畜,猪下颚骨在不少墓葬中都有发现。

由于宁镇地区既有密集的河流湖泊,又多丘陵林莽,采集和渔猎是农业经济的辅助手段。北阴阳营等遗址有数量较多的骨镞、石球、陶弹丸等狩猎工具,也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鹿、水獭、鼋和龟类遗骸。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在制陶和石器制作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制陶工艺比较先进,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其次是灰陶,三足器、圈足器十分普遍。一些陶器的牛鼻式■耳、角状把手和弯曲的器足表现出与周围地区制陶工艺不同的特色。部分陶器施加红衣。有少量彩陶,大都先抹橙色或白色陶衣,再以红彩或黑彩绘成宽带、网状、十字、圆圈等简单纹样,其中有少量器物在内壁画彩。代表性的陶器有罐式鼎、双耳罐、三足盉、高 柄豆、圜底钵、圈足碗等。总的看来,陶器尚处于手制并经慢轮修整阶段,胎壁较厚,造型也比较简单。

石器的磨光和穿孔技术较高,据勘察,石料多从遗址附近的紫金山及其它山岭取得。有两件穿孔石斧是用铁矿石制作的。大多数石器都磨制得非常光洁。制玉工艺同样比较先进,使用蛇纹石、透闪石、阳起石、石英和玛瑙等制作出丰富的装饰品,有玦、璜、管、珠、坠等各种饰件,玉器的抛光和钻孔技术在长江下游诸氏族部落中居突出的地位。

在北阴阳营遗址的 253 座墓葬中,东部较晚的 13 座墓出土物品与太湖地区的崧泽文化出土物品很接近,一些灰坑中还发现了良渚文化的遗物,说明北阴阳营文化与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联系密切,晚期受到更为先进的良渚文化强烈影响,或者融入良渚文化,共同进入奴隶制的青铜时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1: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