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撑拱 |
释义 | “撑工”怀疑是“撑拱”笔误。 撑拱是中国古典建筑构件的专业术语,又称“雀替”,撑拱在江南某些地方俗称为“牛腿”,北方地区又叫“马腿”,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上檐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撑拱是在檐柱外侧用以支撑挑檐檩或挑檐枋的斜撑构件,其上部是由柱子伸出的挑枋承托挑檐檩或挑檐枋。主要起支撑建筑外挑木、檐与檩之间承受力的作用,使外挑的屋檐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又能将其重力传到檐柱,使其更加稳固。 撑拱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也出现了形状造型和艺术风格的演变。明初期撑拱仅仅是一根较细窄的能够支撑斜木的棍、杆形状,只在棍、杆上稍微雕凿一些竹节、花鸟、松树之类非常简练的浅雕。明中期的撑拱演变成倒挂龙形。到了清代,撑拱又改为斜木形。直到民国初期,因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冲击,撑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明朝中叶以前,撑拱上是没有雕花的,最多就是几道浅凹线。其后的古建筑中多以卷草、灵芝、竹、云或鸟兽、戏曲人物等纹样雕刻在撑拱上,增加了外檐的装饰效果。 撑拱的艺术风格同样经历了多次演变。明代崇尚线条流畅简练、风格粗犷的纹饰。清中期变得繁琐,精雕细凿,流行“密不透风”的建筑风尚。到民国时,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提倡透视、写实、比例等美术理念,撑拱也出现“西化”。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