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塘之战 |
释义 | 清咸丰九(1859)年第二次大沽之战英法联军惨败的消息传到伦敦和巴黎,引起英、法等国统治阶级内部一阵争吵和叫嚣。他们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应攻打中国沿海各地,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英、法政府为了报复大沽口的惨败和在中国掠夺更多特权,于十年正月再度任命额尔金、葛罗为全权专使,并以克灵顿(Hope Grant,1808―1875)为两国联军司令,准备扩大侵华战争。十年春,英法联军战舰和运输轮船200多艘(英国173艘,法国32艘),士兵2.5万人,陆续驶达上海集结,随即开始第三次北犯。闰三月初一(4月21日)英法联军占领定海。四月初七联军占领大连湾。十九日占领烟台,完成了对渤海湾的封锁。此后,联军即以大连湾和烟台两处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基地。五月二十一、二十三日额尔金和葛罗分别乘军舰抵达大连湾和烟台。美使华若翰和俄使伊格那提也夫(Hиколаи ПаbоьичИднатъеB,1832―1908)也随同北上,先后赶到渤海湾。他们表面上仍伪装“中立”,担任“调人”,而暗中与英、法互通信息,竭力怂恿英、法打仗,从中取利。当时负责天津海防的僧格林沁,自上年大沽获胜后骄傲轻敌,为了让英、法等国公使从北塘登陆进京“修约”,除在北塘敷设地雷外,竟尽撤该地防务,专守大沽口,为侵略军登陆作战造成了可乘之机。六月十五日,英、法军舰30多艘,陆战队5000人由俄人带路,未遇任何抵抗,就顺利登陆,并占领北塘。接着,后续部队相继登陆。北塘失陷为海口防御造成极大缺口。但咸丰帝这时为了集中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对外仍求苟安妥协,于六月十六日起,屡次谕令僧格林沁等:“不可因海口设防严密,仍存先战后和之意,……总须以抚局为要。”“不可贪功挑衅,致误抚局。”六月十七日,侵略军2000人侦察通往大沽的道路,与清军发生遭遇战。二十六日拂晓,英法联军1万多人从北塘出发分路猛攻新河和军粮城。9时,清骑兵2000人勇敢冲锋反击,但最终全军覆没,新河、军粮城失陷。二十八日凌晨4时,联军由新河向塘沽逼近。塘沽与大沽相距8里,仅一河之隔,是大沽北岸炮台侧后的重要屏障。清军由副都统克兴阿、侍郎文祥(1818―1876)等率部驻守,连同从新河撤来的马队,总兵力约3000人。凌晨6时,联军抵塘沽近郊。7时半发起总攻,炮轰塘沽。守军发起反击,奋力抵抗。双方激战两小时,守军伤亡很大,力不能支。9时半,塘沽失陷。七月初二白河两岸的大小梁子亦告不守。至此,英法联军一方面从北塘将军舰集结到大沽口外,另一方面从陆路攻打大沽口后面,水陆夹击,致使大沽炮台腹背受敌,于七月初五失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