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敷 |
释义 | 人物简介陈敷(1076~?)宋代隐士、农学家,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号如是庵全真子。生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卒年不详。平生喜读书,不求仕进,在真州(今江苏仪征县)西山隐居务农,所至即种药治圃以自给,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74岁时写成《农书》,经地方官吏先后刊印传播。明代收入《永乐大典》,清代收入多种丛书。18世纪时传入日本。 著作详介《农书》全书3卷,22篇,1.2万余字。上卷论述农田经营管理和水稻栽培,是全书重点所在。中卷叙说养牛和牛医。下卷阐述栽桑和养蚕。陈以前的农书,多为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业经验总结,本书则为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同时因作者亲自务农而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特色。他特别强调掌握天时地利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指出耕稼是“盗天地之时利”,具有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提出“法可以为常,而幸不可以为常”的观点,认为法就是自然规律,幸是侥幸、偶然,不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未有能得者”。因此,在一系列农耕措施中,都有超越前人的新观点。如著名的“地力常新壮”论,就是对中国古代农学史上土壤改良经验的高度概括。他在“粪田之宜篇”中说,尽管土壤种类不一,肥力高低,但都可改良;认为前人所说的“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之说并不正确,主张“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书中对开辟肥源、合理施肥和注重追肥等措施,都有精辟见解。在“耕耨之宜篇”中论述当时南方的稻田有早稻田、晚稻田、山区冷水田和平原稻田4种类型,分别阐述了整地和耕作的要领;在“薅耘之宜篇”中讲到稻作中耘田和晒田的技术要求、强调水稻培育壮秧的重要性等,都是中国精耕细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此外,本书在养牛和蚕桑部分也有详细的论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到宋代达到了新的水平。由于作者对黄河流域一带北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因而把《齐民要术》等农书,讥为“空言”、“迂疏不适用”,则是他思想和实践局限性的反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