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柏昌 |
释义 | 革命先烈(1914—1941),东莞篁村袁屋边人。1930年考入广州市第二中学,1933年8月,考入中山大学附中高中部。1935年10月,参加了“中国青年抗日同盟”,被选为中山大学抗日大会主席团成员。1936年秋,入中山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学习,同年八九月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陈柏昌参加了中山大学青年抗日先锋队。1938年10月,日寇在大亚湾登陆,中共广东省委号召青年参加国民党第四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组织的战时工作队,奔赴各地搞战时动员工作和参加抗日武装斗争。陈柏昌加入了战时工作队,编在东江队负责总务工作。 1939年9月,陈柏昌被派往河源县。翌年1月,接任中共河源县工委书记。同年5月,调到海丰,以教师职业作掩护,负责收容我部队“东移”时散落在海丰的武装人员。广东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后,陈柏昌调回东莞。1941年7月,调到总部,参与在大岭山牛牯岭培训干部的“中山书院”的领导工作。同年9月,国民党保八团徐东来部大举向大岭山进犯,我主力部队转移外线战斗,顽军占领大岭山。陈柏昌仍坚持战斗在大岭山地区,后由于形势所迫,撤到厚街敌后活动。途中,不幸为混进我连平联乡办事处的内奸所瞒骗,柏昌等人被带到治平乡的绒旗墩。该村的反动豪绅假意殷勤接待,暗设埋伏,席间突然出击,陈柏昌不幸被捕,随即被捆绑装入麻袋,再绑上大石丢下深潭。柏昌惨烈就义,时年仅27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