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超诣 |
释义 | 词语信息【读音】:chāo yì (1).高深玄妙;高超脱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诸葛厷 年少不肯学问,始与 王夷甫 谈,便已超诣。” 唐 张说 《魏齐公元忠》诗:“ 齐公 生人表,迥天闻鹤唳。清论早揣摩,玄心晚超诣。”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 东晋 清谈之士,酷嗜 庄 老 ,以旷达超诣为第一等人物。”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 老氏 之清虚,释氏之超诣,味则高矣,而不协於极。”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 许暘谷 ﹞同里 钱玉友 目为诗家乡愿,然集中亦有超诣之作。” (2).超登;登达。 唐 柳宗元 《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故又舍筏西土,振尘朔陲,将欲与 文殊 不二之会,脱去秽累,超诣觉路。” 宋 杨万里 《寄题刘巨卿家六咏·诣斋》:“紫鸾自超诣,一日可天地。” 二十四诗品之一晚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 原文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注释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匪,非。神,心神。灵,灵敏。机,天机。微,微妙。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引,招引。两句大意是:远远招引,好似相近。临近一看却又不是。这是形容超诣的意境可望而不可即。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少,少年。契,一本作“气”。俗,世俗。违,不合,背离。诵之思之,其声愈希:《庄子·物外篇》:“言者所以在意,得其而忘言。”其声愈稀,渐渐听不到声音。 译文不是心神灵敏,不是天机微妙,好像与白云作伴,乘清风归向太空。远远招引好似达到这个境界,可是它又在虚无缥缈之中。少年时就妙合道心,长期修真而离俗超尘。看乱山中乔木耸天,踏着阳光映照的满地苍苔,一面吟诵一面凝思,渐渐消失了失音。 简析“超诣”的艺术风格,表现为作品中具有超脱世俗,崇尚自然的隐逸情趣。作者在这首诗里描绘了所谓“超脱”的意境。 前一半写的是神仙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伴白云,乘清风,遨游太空,归向仙境。但是,这种羽化登仙的境界不是人为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因此,这种境界“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司空图在这里宣扬的是道家的所谓“至人”、“道真同体”的玄学思想。后一半写的是隐逸山林的超诣境界。诗中的隐士从幼小起即慕道修真,以后终于超脱尘俗而遁迹山林,“乱山高木,碧苔芳晖”,他忘情于大自然的古朴肃穆的境界,浸沉于吟诵凝神之中,达到了《庄子·外物篇》所说的“得意而忘言”的忘我之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