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沙救火会旧址 |
释义 | 长沙救火会旧址1、基本情况长沙救火会旧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街道轩辕殿社区如意街16号,约建于民国初期,占地面积87.6平方米,由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建筑组成,共有房间12间。 2、简介救火会旧址位于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街道轩辕殿社区如意街16号,座北朝南,始建于民国初期,总占地面积约87.6平方米。整座建筑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盖小青瓦,建筑两侧尚存梯级封火墙。一层中部设有较大天井,有部分程度的搭建和改建。楼梯位于西侧,二层木栏杆下部雕饰有三角形图案,保存较为完好。据调查,该建筑民国时期为白马庙旧址,原一层天井处设有灵官菩萨和土地菩萨像,文革时期被毁。后旧址转作市救火会场所,文革结束后,旧址改作居民住房使用。 该旧址整体结构尚保存较为完整,是历史文化名城长沙重要的文化遗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 3、现状及损毁原因整体结构较为稳固,一层有一定程度的改建和搭建。二层保存相对较好,木构件各部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朽。 年代较为久远,饱受风雨侵蚀;文革期间,破四旧在砸毁菩萨像的同时对建筑物本身也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用性质多次发生变化,尤其是作为居民住房使用以后,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乱搭乱建破坏了建筑的整体格局,加之年久失修,建筑各部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4、自然及人文环境救火会旧址所在地地形为河谷地带,水系发达,地处湘浏盆地的湘江沿岸,西距湘江约800米,与岳麓山隔江相望。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8-17.2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422.4mm。 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常见树种有樟树、梧桐等,土壤类型为以红壤土为主。建筑处于长沙市闹市区,植被较为稀少。 救火会旧址地处长沙城区的闹市区,位于开福区通泰街街道。所在的开福区人文魅力独特,因千年古刹开福寺而得名,是“楚汉名城”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旧址周围为低矮居民住宅和经营农贸产品的店铺。所在的如意街与茶馆巷、吉祥巷等相通,街上均为经营肉类和农产品的店铺,环境较为嘈杂。近中山西路和百联东方官场商贸区,交通便利,人流量大。 5、保护建议建议纳入长沙旧城提制改造的整体规划,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长沙重要的文化遗存加以妥善保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