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叉尾鮠 |
释义 | 概述拉丁科名:硬骨鱼纲;鲇形目; 鲿科;Osteichthyes;Siluriformes;Bagridae拉丁属名:硬骨鱼纲;鲇形目; 鲿科;Osteichthyes;Siluriformes;Bagridae 种 学 名:Leiocassis tenuifurcatus 识别特征:背鳍条II—6——7;臀鳍条ii一iv—13—18;胸鳍条I—8—9;腹鳍条i—5。鳃耙11—15。体长为体高的4.8—7.2倍,为头长的4.2—5.5倍,为尾柄长的4.7—5.3倍;为前背长的2.8——3.6倍。头长为吻长的2.5——3.2倍,为眼径的6—9.2倍,为眼间距的2.2—3.4倍,为头宽的1.3—1.6倍,为口裂宽的2.3—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4—3.7倍。游离脊椎骨42—45枚。体细长,前部纵扁,后部侧扁,尾柄纫长。头较小,头顶被皮膜。吻圆钝,略突出。口小,下位,弧形。唇厚,边具梳状纹,在口角处形成发达的唇褶。上须突出于下须。上、下须及肥骨均具绒毛状细齿,形成齿带,下颌齿带中央分开。眼中等大,侧上位,位于头的前半部,被皮膜;无游离眼线。眼间隔隆起。前后鼻孔相距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位于吻端,后鼻孔裂缝状。真须位于后臭孔前缘,后伸达眼后缘;颌须短,后伸至眼后缘;外侧须须长于内侧须须,后伸达眼后缘。宽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细小。体光滑无鳞。背鳍短小,骨质硬刺前线光滑,后缘具弱锯齿,起点位于胸鳍条后端之垂直上方略前,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低长,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的中央。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垂直下方稍后,至尾鳍基的距离大于至胸鳍基后端。脚鳍侧下位,硬刺前线光滑,后缘锯齿发达,后伸不达腹鳍。腹够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略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够起点。肛门距臀够起点较距腹鳍基后端为近。尾鳍浅分叉上、下叶等长,圆形。活体侧灰褐色,腹部灰白。各鳍灰黑色。为小型底栖鱼类,常生活在多泥沙的小溪里,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外出寻食。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寡毛类、虾类和小鱼等为食。产卵期4—5月。沉卵性,浅黄色。受精卵附着于石块上孵化。个体小,数量少,无经济价值。 地理分布:长江及珠江水系、闽江上游的支流。 广西分布区:阳朔 临桂 灵川 恭城 贺州市区 钟山 富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