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草莓刺环毛孢轮斑病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草莓刺环毛孢轮斑病 英文名称: 病原中文名称:草莓刺环毛孢 病原拉丁学名:Dendrophoma abscurans(Ell .et Ev.)H.W.Anderson. 病原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菌类)、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双极毛孢属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寄主:浆果类、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茄科等植物 危害部位:叶片 传播因子:种苗 危害症状老叶先发病。病害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生。病斑大,不规则形,红褐色,中央灰褐色,并有明显的深浅褐色相间的波浪状同心轮纹,其上散生大量小黑点(分生孢子盘)。病斑外围有黄晕,在适宜条件下病斑不断扩大,常见病斑占叶片面积1/3至1/2以上,重病株上的病叶全部变褐枯死。 病原形态特征草莓刺环毛孢(Dendrophoma abscurans (Ell. et Ev.) H. W. Anderson.),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菌类)、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双极毛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生于寄主角皮层下,球形,暗褐至黑色,散生或集生。分生孢子梗无色,有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圆筒形,孢子中具1~2个油球。 浸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或分孢器在病组织内越冬,翌春,气候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在广州地区病害多发生于12月至翌年4月,每年均发生,危害严重。当高温干旱时病害则基本停止。在栽培管理上,凡是连作地发病重,田间积水或植株过密的地块病害发生亦较重。 发病因素(1)连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或土质黏重,土壤偏酸易发病。 (2)栽培过密,株、行间郁敝;氮肥施用过多,植株过嫩,虫伤多的易发病。 (3)种苗带菌,或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易发病,高温、高湿、长期连阴雨发病发病重。 防治方法一、农业防治(1)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合理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生长势强,坐果率高,耐寒、耐荫、抗灰霉病、病毒病、白粉病、芽枯病等的抗病品种,母株应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的无病种苗。 (4)移栽前3天,喷施一次防病治虫的混合药剂,带土移栽、带药移栽,移栽时汰除病、弱苗,这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5)幼苗盖墒前喷施一次防病治虫的混合药剂,结合苗情,如果生长势弱,可加入0.3%的尿素。 (6)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高畦栽培,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因为很多病害都是高湿引起的,要注意。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移栽前穴施或沟施防病治虫的药土。 (8)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残体。 (9)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10)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11)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12)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起,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 (13)大棚栽培的,在移栽或育苗整地前以及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对棚膜、土壤及墙壁以及架材等表面喷药,进行消毒灭菌,并适当放风排湿。 (14)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闲期,棚内灌水,地面盖上地膜,闭棚几日,利用高温灭菌。 二、化学防治(1)浸苗: 移植前清除种苗及重病株,并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15~20分钟,待药液干后移栽。 (2)喷施用药: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