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香界寺
释义

北京香界寺位于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龙王堂西北,是八大处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寺院,因这里山势平缓,又名“平坡寺”。该寺创建于唐乾元初年(758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改称“大圆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重建,改称“圣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年)经重修改名为“香界寺”,意为“香林法界。”

简介

香界寺的建筑从山门到藏经楼,依山势顺坡而建,前後六个院落、五层殿堂,殿宇宏大、门户重重。一进寺门,有石台阶,长达数百级,拾级而上,就到大乘门。有副楹联:“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风卧白云”,把这里的幽静环境,雅洁风景一语道尽。寺的规模比其他七处大,过去是帝王游山时休息的地方。现在寺里还保存着清乾隆年间的“行宫”和“藏经楼”。

现存建筑多马明清遗物,寺院以藏经楼为中心,以东西“弄楼”围成方形庭院,左右有钟鼓楼,东边是乾隆行宫。中为正殿,供奉大佛三尊,两旁有十八罗汉彩色塑像。行宫上层设皇帝宝座,对面大厅悬乾隆亲题“缘净平毕”匾额。

藏经楼有三组,主楼内供有千手千眼观音,旁有高大藏经橱四个,内藏佛经756部。左楼为禅堂、厨库;右楼内供奉着历代住持传贤牌位百馀个。藏经楼前庭院宽敞,院内栽种了牡丹、芍药、丁香、木槿、樱桃、紫藤罗等珍奇花木。最为珍贵的是一棵明代所植玉蔺花,高与楼齐,花开时节,馥郁满庭。一般是暮春开放,芬香四溢,瓣洁白,蕊金黄,相传是明代所植,为八大处中仅有的一株。殿东乾隆的行宫,规制与寺院不同,规模宏壮,点缀极佳,前厅前面有眺远斋,游人到此,开门远眺,令人心胸豁然开朗,京西的峰峦、平原、绿树、云烟,尽收眼底,实绝妙游览处所。

历史

以山命名的“平坡寺”,始建於唐代。15世纪,明代翠微公主葬在这里,才改平坡山为“翠微山”。到l425年,平坡寺建设得已经有相当规模。古书记载,“殿前後凡三重,因山势为之,愈後则愈高,皆翼以长廊”(见明王直著《王文端集》。古籍记载,当时的香界寺“门户重重,殿宇巍巍,规模宏大,为本山诸寺冠”,殿堂依山而建,大小共176间。现存建筑多是明、清两朝兴建的。香界寺的五层殿堂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造里自建寺以来即为历代帝王登山野游休憩之所,明成祖朱棣的重臣,也曾是出家人的姚广孝说:“平坡最幽胜,真学佛者所宜处,好游之士所必也。”所以,他在《题平坡寺》诗中赞叹:“平坡杳杳挹西湖,径断樵行败叶铺。泉落石河涤愈急,云归沙树远疑无。夜堂风静纾帷幔,晓井霜寒响辘轳。但得馀生辞世纲,卷衣来此曰跏趺。”香界寺内还有一珍贵文物,即在大殿院内左右各有一通石碑,左侧碑两面分别刻清康熙帝和乾隆帝书写的寺史碑文;右侧碑石正面刻的是康熙书写的“敬佛”两个大字;碑阴侧是一幅“大悲菩萨自在真像”的线刻,菩萨的面部雕着胡须。据《法华经》说,观世音本系男性,他是印度一位圣王的长子,名叫不珣。不珣和他的父亲、弟弟都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道。观世音又名“观自在”。观世音表明他“大悲”,观自在表明他“大智”。菩萨有很多化身,能化现各种身相以“救苦救难”,化做女相祗是其中一种。观音卧女相出现,大约始自南北朝时代。中国佛教在隋唐时达至鼎盛,广大女性信徒需要一位接引女性的菩萨;封建社会,女性闺房中总不能挂罗汉像,当然以胸垂璎珞,发髻披霰,秀丽慈祥的女菩萨为适宜。有人认为,女相观音的出现,说明大乘佛教不再认为“女身污垢”而排斥女性。还有种说法,认为男女之相乃凡夫见解,证到罗汉、菩萨位後,纯为金刚体,已无所喟男女之别。如此依佛法而论,香界寺碑的留须观音线刻像也就虽特而不奇了。

香界寺布局严整,左右对称,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殿、大乘门、天王殿、大雄殿、西方三圣殿、藏经楼。

山门殿面阔三间,汉白玉券门,檐下嵌汉白玉石额,上刊“勅建香界寺”五个丹漆大字,是乾隆帝御笔。殿中对塑“哼”、“哈”二将立像,二者戎装怒目,状极威猛,不失“金刚力士”之孔武。进大乘门是一平展院落。院中有钟鼓楼左右峙立。此二楼均为重檐歇山卷栅顶楼阁式造型,高大精美,足以显耀“勅建香界寺”巨刹之威仪。鼓楼下玉石围栏内是一棵古老的油松,数枝巨杈遒劲盘曲,枝叶交互分披于大乘门和钟鼓楼之上,有如苍龙闹海,状极雄奇,因而有“龙松”之美誉。

登上几级石阶便是天王殿。券门和槛窗均以汉白玉石精雕而成。殿内两侧列泥塑彩绘四大天王。面色各异,法器有别,形象威猛可畏。迎面供奉手持“佛手”、阔面宽睃、笑貌可掬的弥勒菩萨坐像。此塑像源本于我国五代时期的一位高僧,真名“契比”,人称“布袋和尚”。传说他经常背着一个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自称是“弥勒”化身。中原地区寺庙中供奉的“大肚弥勒佛”便是以他的形象塑造的。

天王殿北是大雄宝殿,面阔五楹,朱漆明柱,门窗雕饰着精美的三交六椀梭花纹样,殿中供奉着贴金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坐像。诸神像皆为近年所塑。大雄宝殿前有两通型制高大、雕造精美的石碑。东首石碑,龟座螭首,碑阳精刻康熙十七年《御制圣感寺碑文》,碑阴镌刻的是《御制香界寺碑文》,此碑为乾隆十四年重修圣感寺工毕后所立。西侧是一方青石巨碑,碑坐四周精雕着梅鹿海马图文,碑阳为“大悲菩萨自传真像”;碑阴为“敬佛”二字。此二字大如斗口,庄严凝重,是康熙大帝的御笔。

据有关专家考证,“大悲菩萨自传真像”是典型的明代佛教雕塑艺术珍品。其艺术风格与北京法海寺的明代壁画一脉相承。这幅雕像,采用的是传统的阴刻平雕手法,线条流畅,气韵传神。此雕像头戴法冠,项佩璎珞,丰腮广额,唇续髭须,一派雍容华贵气象。这是观音菩萨的庄严法像。

该碑左侧还有一篇阴刻行草诗文。字体隽秀酣健,是清嘉庆皇帝的御笔。

据寺僧们传说,这块石碑是康熙皇帝发现的。当年,康熙帝来香界寺礼佛,行至大雄宝殿前忽然双腿一软跪在了地上,眼前倏然浮现出了观音菩萨的音容,康熙大为惊诧,忙令僧众诵经礼忏,自己也连连念诵菩萨名号,好一阵才回过神来。随即命人在跪倒之地挖掘。结果挖出了这块碑,康熙更觉得灵验,于是即兴挥毫恭恭敬敬地写下了“敬佛”二字,为表深受佛法感化,便又为寺院取了个新名叫作“圣感寺”。

最后一层殿宇现为“三圣殿”,殿内居中供奉着木胎贴金西方三圣佛像。中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左右为两肋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大殿前檐下所置铜钟,是康熙十年所造;院中两株七叶树为明代所植。

过三圣殿,再上十八级台阶便是藏经楼院。院中楼宇为后罩楼型制正北面的藏经楼面阔五楹,上下两层;两厢配弄楼各六间,也为两层,楼宇间木柱梁枋彩画精美、鲜艳夺目。院中有两株七叶树分植左右,高大繁盛,据说是从西藏移植而来,弥足珍贵。楼东是一株茎干古朴的玉兰树,传说是明代所植。老干古拙,旁出新枝,春著繁花,晶莹圣洁,叹为奇景。今天的藏经楼已改作他用,昔日的物品已所存不多。

藏经楼东面有一处古朴的古建群落,这便是清乾隆皇帝的避暑行宫,俗称“行宫院”。行宫院院门西向,院内栏楯相接,游廊环绕,雕梁画栋,奇石兀立,超然意趣,令人目不暇接。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二年夏、十三年冬、十四年春、十八年秋四度幸临香界寺和行宫院,他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和超绝的墨迹。

千年古刹香界寺以其巍峨壮丽的殿宇楼阁,博大精深的佛家风范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帝王显宦和文人墨客。他们不但频频往游,且多留下了感人至深的不朽华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