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胃癌中医治疗医院 |
释义 | 北京胃癌中医治疗中心是由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成立,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郑伟达教授担任主任的以中医为主,西医相结合的专业胃癌治疗机构。 北京胃癌中医治疗医院 近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承办的“胃癌中医研讨会”在京举办。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的专家们对胃癌的中医治疗进行了认真地研讨,并达成共识:一致认为胃癌结合中医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中西医优势互补成为治疗胃癌的最佳选择。 胃癌是发生于胃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常以上腹部不适、疼痛、呕吐、反胃、呕血、黑便、消瘦、贫血、上腹部包块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业已证实我国是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死于胃癌的人数达15万~20万,约占消化道癌肿死亡人数的一半和各种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1/5,每年新发生的胃癌患者约20万,发病率亦居各种恶性肿瘤之前列。据资料分析,在我国,胃癌死亡率超过40/10万~70/10万的高发区呈弧形分布,它西起于北疆,东经甘肃、河西走廊、陕北、宁夏,内蒙古,直抵辽宁,然后沿海岸线南下至胶东半岛、江苏、浙江,止于福建。至于我国中南部、西南部,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东、贵州、云南、湖南、四川等省在内的大片城乡,则属于胃癌低发区。有人对高发区和低发区的地质条件进行对比后指出:胃癌高发区多位于火山岩地质带、太行山南段变质岩及胶东半岛散在变质岩地区;而低发区多位于珠江水系的石灰岩地区。 在国外,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有日本、新加坡、智利、哥斯达黎加、匈牙利、奥地利、芬兰和独联体的部分成员国。发病率较低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等。值得注意的是:近30年来,日本国由于重视了对不良生活习惯、膳食构成以及食品保存法的改革,胃癌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例如在50年代男女胃癌发病率分别为88.8/10万和44.5/10万,而1978年已分别降低为76.7/10万和36.6/10万。与其相反,从60年代起,在我国的某些地区胃癌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以上海为例,1963年胃癌发病率为18.54/10万,1971年为27.73/10万,至1974年已达到35.10/10万,而以后,在此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增长。 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总的趋势是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发生在40岁以下者占20% ;发生在40~60岁之间者占70%。青年人所患胃癌,其恶性程度相对于中老年来说往往更为突出,应予以高度重视。 胃癌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分布情况不一,30岁以前男女比值接近于1;30岁以后男性发病率逐渐高于女性;45岁以后比值大于2;50~60岁,男女之比可高达4~5:1。 胃癌可以发生于胃体上下各部位,据统计,分布于幽门窦部的为46.9%,分布贲门底部的为39.1%,体部为10.2%,全胃为3.8%。 中医典籍中无胃癌之病名,但有类似病证及相关临床表现之描述,后世医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病证的脉因证治进行整理,加以发挥,积累了颇为丰富的防治经验,许多内容对于胃癌的诊疗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按临床表现分析,胃癌属于祖国医学“噎膈”、“反胃”、“胃反”、“翻胃”、“伏梁”、“胃脘痛”、“积聚”等病证范畴。例如当癌瘤引起贲门狭窄,导致进行性吞咽困难时,与“噎膈”的进食噎塞不利甚至食入即吐的症状非常相似;当癌瘤引起幽门狭窄或完全梗塞时,其临床表现与汉代张仲景所说的“胃反”、明代赵献可所说的“反胃”以及《扁鹊心书》所说的“翻胃”基本相同。例如赵献可《医贯》曾解释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二时而吐,或积至一日一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原物酸臭不比,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反胃’”;《金匮要略》曾明确记载:“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扁鹊心书》曾反复论述:“凡饮食失节,冷物伤脾胃……再兼六欲七情有损者……令人朝食暮吐,名曰翻胃”。 此外,当上腹部出现肿块时,与《灵枢·五变》所指的积聚似类。俟胃痛加剧时,与《灵枢·邪气腑病形》描述的“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膈咽不通,食欲不下”,以及《灵枢·四时气》强调的“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等亦有相似之处。今人搜寻有关胃癌的历史文献,多从上述章节、病证入手。 1.肝胃不和型 主证:胃脘胀满,时时作痛,串及两胁,口苦心烦,嗳气陈腐,饮食少进或呕吐反胃,舌苔薄黄或薄白,脉弦细。 辨证:肝胃不和,胃气上逆。 治则: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 汤药:柴胡10g,郁金10g,枳壳10g,旋覆花(包)10g,代赭石15g,半夏10g,杭芍15g,甘草6g,焦三仙30g,玫瑰花10g,白屈菜10g。 按语:肝郁失于疏泄条达,乘侮脾胃使脾胃功能失司,胃气上逆,柴胡、郁金、玫瑰花疏肝理气,枳壳、焦三仙健脾助消化;白屈菜止痛缓中。 2.脾胃虚寒型 主证:胃脘胀痛,喜按就温,或暮食朝吐,朝食暮吐,或食入经久仍复吐出,时呕清水,面色苍白无华,肢凉神疲,或便溏浮肿,舌质淡胖,齿迹,苔白滑润,脉沉细缓或细濡。 辨证:脾胃虚寒、中焦不运。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处方: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 汤药:人参10g,白术10g,云苓10g,半夏15g,良姜6g,荜茇10g,梭罗子10g,陈皮10g,甘草6g,生芪30g,紫蔻6g。 按语:脾胃虚弱,纳食不多,运化迟缓,故痛亦不甚。得暖得按则寒气消散,故痛亦减。脾主四肢,阳虚则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脾阳不振,故舌淡胖,脉细濡。人参等六君子汤健脾和胃;良姜、荜茇温中散寒;生芪益气健脾;梭罗子、紫蔻行气止痛。 3.瘀毒内阻型 主证:胃脘刺痛,灼热灼痛,食后痛剧,口干思饮,脘胀拒按,心下痞块,或有呕血、便血,肌肤桔燥甲错,舌质紫暗或见瘀点,脉沉弦、细涩或弦数。 辨证:瘀毒内阻,血瘀胃热。 治则:解毒祛瘀,清热养阴。 处方: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 汤药:生蒲黄10g,五灵脂10g,蛇蜕6g,血余炭3g,仙鹤草30g,蜂房12g,元胡10g,陈棕炭20g,肥玉竹15g,白屈菜20g,藕节20g。 按语:瘀毒内阻,日久伤络,吐血便血;血瘀有形,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瘀毒化热,耗伤胃阴,故口干思饮,脉弦数。蛇蜕、露蜂房解毒祛瘀;生蒲黄、五灵脂、元胡、白屈菜活血化瘀止痛;血余炭、陈棕炭、仙鹤草止血生新;玉竹、藕节养益胃阴。 4.气血双亏型 主证:晚期胃癌,重度贫血,面色苍白无华,面目虚肿,畏寒身冷,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虚烦不寐,自汗盗汗,纳少乏味,形体赢瘦,上腹包明显,舌质淡胖,白苔,脉虚细无力或虚大。 辨证:气血双亏,脾肾不足。 治则:补气养血,健脾补肾。 处方:慈丹胶囊,每日4次,每次5粒;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汤药:黄芪30g,人参30g,党参30g,白术10g,云苓10g,黄精10g,甘草6g,当归6g,谷麦芽各15g,仙灵脾10g。 按语:久病耗血伤气,后天化源不充,气血化生无源,故气血双亏,久之脾肾阳气亦虚。治宜大补气血,健脾益肾。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黄精、甘草健脾补血;当归、熟地、杭芍、阿胶滋阴补血;紫河车大补元气,补肾填精;陈皮、谷麦芽理气和胃;仙灵脾补肾温阳。 临床辨证加减用药: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旋覆花、赭石、丁香、威灵仙、佩兰等。口干加石斛、麦冬、天花粉、知母等。胃疼加元胡、香附、白屈菜、降香、梭罗子、五灵脂、乌头、荜茇、八月扎等。便干加火麻仁、郁李仁、大黄、芒硝、瓜蒌等。便溏加儿茶、老鹳草、石榴皮、苍术、扁豆、罂粟壳等。呕血、便血加仙鹤草、血余炭、棕炭、棉叶、白及或云南白药2g拌安络血40ml内服。腹胀加枳壳、厚朴、莱菔子、焦槟榔、砂仁、沉香面、大腹皮等。 【病案】 例一 简某,女,32岁,教师。1996年6月19日初诊。缘于数月前因朋友结婚宴请,多喝了几杯酒后感到脘胀不适,甚则恶心欲呕,至外院给予“胃复宁”、“654-2”等药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终不能去。于5月20日在温州三医院胃镜检查示:①胃窦部溃疡型癌;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惧怕手术,又转至上海某医院检查治疗,检查结果相同,亦建议手术加化疗。因患者怕手术,又知道化疗的毒副作用。于6月5日自选出院,千方百计寻中医治疗,经一胃癌康复患者介绍,千里迢迢来本院求治。今见:胃脘痛剧,食入则加重,上腹部痞闷胀满,不思饮食,辗转不安,大便三日于,疼痛拒按,喜暖,喜进热粥,舌苔白,后部略浮现一此黄色。查体:未见淋巴结转移。即往两次怀孕6个月后不产,至今未有小孩。辨证:寒瘀互结。治则:温胃化瘀。处方:症消癀(症痛康)30瓶,每次1g,每日3次;慈丹胶囊、扶正固本胶囊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汤药:高良姜9g,干姜6g,吴茱萸9g,木香5g,枳实9g,厚朴9g,酒军9g,槟榔12g,焦神曲12g,三棱9g,元胡12g,每日1剂,连服15剂。 二诊(1996年7月20日):胃脘痛已止,胃脘痞满亦除,不拒按,且能进米饭,喜热饮食。脐左处重按之尚有轻痛感,大便干燥,舌苔薄白,脉滑,重按有力。据此脉症,可知寒邪已祛,瘀结渐行,故用温下法,以荡邪外出,仍以上方出入。中成药方同前。汤药方原方加附子3g,当归9g,桃仁易三棱,内金9g,再进20剂。 三诊(1996年8月21日):大便通畅,胃脘痛未再作,腹部已舒适。舌苔已正常,脉象已缓和。嘱再续服中成药3个月,汤药停之,另以饮食调之,嘱多饮怀山粳米粥。 1997年9月21日来信,已临床治愈,仍从事教师工作。 例二 简某,女36岁,个体户。1996年9月17日初诊。于1996年 2月9日咽吞困难,在瑞安市人民医院检查诊为:胃贲门癌,并进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示:低分化鳞癌,配合二次“FAM”方案化疗,未见很大毒副反应,但吞咽仍有阻塞感,食后即吐,胃脘胀满,大便干燥,小便色黄,手足不温,夜寐梦多,舌苔白,脉沉细无力,月经已1年未行。此为:胃虚失降,气血两亏。治则:温中降逆,气血双补。方药:①慈丹胶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 扶正固本胶囊,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连服一疗程。②汤药:党参10g,当归18g,白术12g,内金9g,生姜3片,大枣6枚,伏龙肝30g,麦芽30g,代赭石60g,连服20天。 二诊(1996年10月17日):药后呕吐已止,胃纳渐香,脘痛渐缓,大便亦软,心悸未作。但经闭未解,面部出现红斑10余日,西医检查诊为:亚急性红斑狼疮。此为:肝郁经闭,阴虚内热,血瘀生斑。治法:养阴凉血,活血化瘀,通络舒郁。方药:中成药同前未变。汤药:生地24g,元参12g,赤芍15g,红花9g,丹参12g,白藓皮15g,忍冬藤24g,香附12g,茜草9g,刘寄奴5g,蝉衣6g,连服30天。 三诊(1996年11月17日):服上药后,诸症渐轻。效不更方,以上方药再服60天。 四诊(1997年2月13日):药后,月经曾来潮两次,量及色均正常,面部红斑已退净,自觉症状全部消除。嘱汤方停服,丸药继服一疗程。 1997年8月21日,病人来信说,从榕回温州后,月经按时来潮,色量正常,红斑未见再现,复查未几异常,即正常工作到现在,一直很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