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布库尔·柯列然 |
释义 | 柯列然是原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队队员,罗马尼亚人。1939年,他响应国际红十字会的号召,随国际“援华医疗委员会”赴中国支援抗日战争;并动员其妻子柯芝兰于1941年赴中国与他并肩作战。1944年,柯芝兰在救治伤员中感染了伤寒不幸逝世。1945年抗战胜利后,柯列然继续留在中国,承担联合国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医务救治工作,并与当时的中国护士赵婧璞相识相恋,1946年底两人结婚。此后,柯列然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向解放区转运医疗物资,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常常说‘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中国有‘入土为安’和‘落叶归根’的说法,安葬在中国,也是柯列然大夫的愿望。”柯列然遗孀赵靖璞女士告诉记者。 在位于宛平医院原址的一个社区里,记者采访了这位88岁的老太太。精神矍铄的她,虽头发已经花白,但思维十分清晰,在采访中,她或笑,或沉思,或流泪。 1939年,为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国际“援华医疗委员会”筹集药品和医疗器械到达香港,宋庆龄亲自会见了这支医疗救援队。柯列然就是这支队伍里的成员。 1941年,在他的动员下,妻子吉泽娜·柯列然(中文名柯芝兰)也毅然赴中国与他并肩作战。他们不顾生命安危,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河南、湖北等战区抢救和治疗负伤的抗日战士,治愈了大量伤病员。1944年3月,柯芝兰在云南建水抢救伤员时,因感染延误了治疗时间,最终病倒在手术台前,年仅39岁。当时的抗战部队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1945年日本投降后,柯列然仍留在中国,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工作,并结识红十字医院护士赵靖璞。 “他与众不同,经常穿着布鞋。他把联合国的药物送到难民区,完全不顾及当时流行的各种疾病会危及生命。”赵靖璞说,每一次出差回来,他都灰头土脸,因为道路泥泞,路上又有危险。 1946年圣诞节两人结婚。婚后,柯列然通过赵靖璞和其他关系与解放区救济总会取得联系,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将筹集到的医疗物资转运到解放区。 1948年柯列然结束援华工作回到罗马尼亚内政部和卫生部工作。他在中国的工作,得到了罗马尼亚共产党的高度评价。“回国后,他仍念念不忘中国,只要是和中国有关的工作,他一定积极去争取,努力做好。”赵靖璞说。 宋庆龄曾两次会见柯列然,代表中国人民感谢柯列然大夫“给予我们的帮助和为我们所做的牺牲”,称柯列然为“与中国有同志、朋友和亲属三重关系的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战士”。 1975年1月13日,柯列然在罗马尼亚逝世。11年后,赵靖璞携其骨灰回到中国,并将之安置在上海颛桥寝园骨灰停放处。近几年来,让柯列然的骨灰入土为安的心愿一直萦绕在老太太的心头。 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安排,最终确定于12月26日——柯列然的诞辰日,在上海宋庆龄陵园国际友人墓地安葬柯列然骨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