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布迪卡之战
释义

背景介绍

布迪卡之战是公元60年由不列颠原住民领袖布迪卡领导的一次规模宏大的反对罗马殖民统治的大起义。这次起义对英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迪卡是生活在英格兰东部原住民的女性领袖,史称“布迪卡女王”,她是在丈夫过世后担任起部落领袖的职责。当时罗马对南部英国的统治采取了两种统治手段:一种是由罗马的总督直接控制南部富饶、险要之地以及大城市;另一种则是将统治权暂时委让给那些臣服于罗马的部落首领。而布迪卡女王的统治属于后者,因而从某种意义来讲,她与他的丈夫是当时原住民当中的“通敌者”。但是罗马在将统治权交给部落首领的时候,规定了一旦部落首领绝嗣,统治权就应该归还罗马,这一点类似于英国后来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因此,布迪卡女王继承丈夫的统治地位虽然符合部落内部的习俗,但是既违背了罗马人的规定,也不符合罗马逐步蚕食南部英格兰的野心。当时驻南部英格兰的罗马长官就派了一支军队到布迪卡的领地,要求布迪卡交出统治权。这支军队气势汹汹的来到布迪卡的领地,在说服无果的情况下,他们竟然将布迪卡女王绑在柱子上,采用罗马军队惩罚士兵的方法,用皮鞭抽打她的后背。然后这些士兵强奸了她的女儿。这一事件激化了罗马与当地原住民之间的矛盾,布迪卡女王开始联络其他受罗马压迫的不列颠部落,共同举兵反对罗马人在南部英格兰的统治。

起义过程

战争之初,原住民节节胜利,攻克了当时罗马在南部的多处居住点,甚至攻下了当时罗马在南部英格兰的最大城镇,也是今天英国首都伦敦的前身。这一方面要归功于原住民的勇敢,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当时原住民胜罗马人一筹的便利交通工具。那是原住民已经有了圆轮车,但还不够成熟,车轮还没有车轴,只是一片圆形木板。有了圆轮车,原住民的军队便有了大型罗马军团很难具备的优势:机动,灵活。因此可以既可以化整为零,小股骚扰罗马军队,又可以瞬间集结,集中打击罗马军队。在一系列的胜利面前,布迪卡女王认为决战时机已到,便开始集结部队,寻找罗马军队主力以求一战全歼。

当时布迪卡女王的对手是罗马将领保利努斯,这位将领身经百战,作战经验丰富。战争初期由于罗马军队兵力分散,缺乏准备,节节败退。在保利努斯的领导下,罗马军队有组织的撤退并集结,共三个军团,1.5万人。而义军此时已经由当初的几万人发展到23万人。但是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这里面真正的战士最多不会超过十万人,而其余的13多万人实际上是那些士兵的家眷,这一点跟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很像,曹操当年收编了20多万黄巾军为青州兵,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士兵的家属。这些家眷为义军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双方部队在一片谷地相见,根据现代考古学家和军事学家的考证,已经找到了古战场的确切地点。从现代人来看,这个战场实际上对罗马军队非常有利。该谷地进入时十分宽敞,但是向里逐渐收窄。布迪卡的军队虽然很多,但是每次士兵冲锋都是分批上前,不能有效发挥人多的优势,也很难将罗马军队分割包围,更不能使用战车,因为车轮没有车轴,车子的稳定性很差。这种车之所以在起义前期能够所向披靡,是因为当时罗马人的定居点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战车可以没有障碍的横冲直撞。但是一旦遇到这样的山地地形就无计可施了,因此战车以及家属的大车集中在后方,战车没有参战。而且义军没有摆脱蛮族作战的模式,几乎没有阵型,只是一味拥挤向前,部队内部拉不开距离。当时义军冲锋的时候,保利努斯的罗马军队集中在谷地的狭窄部,颇有破釜沉舟之意,因为一旦失败,想从谷地中撤退就不那么容易了。义军还在冲锋的路途中,保利努斯便开始了类似于现代战争的炮火准备——用弓箭射杀前面一批步兵。注意这里发射弓箭的不是普通的弓而是一种弩机,这种弩机对单个士兵来说比较笨重,只能置于地面射击,有些像现代战争中的野战炮。虽然不像诸葛连弩那样轻便快捷,但是威力对于当时的蛮族军队来说是毁灭性的,因为这种弩机射程远,穿刺力强。前军因而损失惨重。

但是毕竟义军人多,义军前锋与保利努斯的军队的距离逐渐缩短。这时已经无法进行弩机射击前的准备工作了,罗马军队的前锋已经进入蛮族的标枪和弓箭的射程以内。于是保利努斯将弩机撤到后方,由手持大盾和短剑的重装步兵上前掩护后撤的弩机并摆出了楔形阵。这种阵法在未来几百年中成为罗马将领打击蛮族屡试不爽的阵型。我们可以看看右边这幅图片,楔形就是这种锯齿状

的图形,而罗马军队的锋线摆成了这种阵势。这种阵型的具体作战方法是这样的,士兵将盾牌置于前方,盾牌中间留有较小空隙,便于短剑刺出(近代欧洲军事专家分析认为,刺比砍得杀伤力更大,砍可能只是皮外伤,而刺则是伤及内脏的),然后军队向蛮族军队压上去,这样就实现了对蛮族军队的局部分割。加之蛮族军队人挤人,因而在罗马军队的刺杀和自身后退踩踏下,义军开始溃退。此时保利努斯瞅准时机,派出骑兵袭击义军后方,也就是义军家属的所在地,这些义军家眷在开战前将义军的后方像口袋一样的封死了,因而义军向后撤既不可能,也引发了后面家眷的恐慌,他们本身观战,希冀家人能获得最后胜利,但未曾想到最后的失败,也是一片大乱,加之罗马骑兵在家属和后退义军之间的疯狂砍杀。最终除少数义军突围外,其余全部被杀。而战后布迪卡女王也不知所终,有人认为她在阵中被杀,也有人认为她是服毒自杀,还有人认为她逃出生天。

胜利后的罗马人为了威慑其他的部落,故意不清理义军的尸体,任凭这些尸体在战场上腐烂。这一战之后,再也没有那个部落敢跟罗马对抗了,罗马开始稳固自己在南部英格兰的统治。

战争影响

这次起义的失败不仅进一步巩固了罗马在南英格兰的统治,也改变了不列颠内部的民族的分布。原住民的主体凯尔特人开始向西面威尔士和背面的苏格兰撤退,甚至有的人撤退到爱尔兰。罗马在南英格兰的统治崩溃后,原住民以及罗马撤离后留下的大片权力真空,为后来的维京人、日耳曼人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涌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说,这次起义决定了英国今后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方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