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博山知县武君墓表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称】《博山知县武君墓表》 【年代】清代 【作者】姚鼐 【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博山知县武君墓表[1] 乾隆五十七年[2],当和珅秉政[3],兼步军统领[4],遣提督番役至山东[5],有所诇察[6]。其役携徒众,持兵刃,于民间陵虐为暴。历数县,莫敢何问[7]。至青州博山县,方饮博恣肆[8],知县武君,闻即捕之。至庭不跪,以牌示知县曰[9]:“吾提督差也。”君洁曰:“牌令妆合地方官捕盗,汝来三日,何不见吾?且牌止差二人,而率多徒何也?”即擒而杖之。民皆为快,而大吏大骇[10],即以杖提督差役参奏[11],副奏投和珅[12]。而番役例不得出京师,和珅还其奏,使易,于是以妄杖平民,劾革武君职。博山民老弱,谒大府留君者千数[13],卒不获。然和珅遂亦不使番役再出。当时苟无武君阻之,其役再历数府县,为害未知所极也。武君虽一令,而功固及天下矣。 君讳亿,字虚谷,偃师人[14]。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其任博山县,及去官,才七月,而多善政,民以其去流涕。君自是居贫,常于他县主书院。读经史,考证金石文[15], 多精论明义,著书数百卷。今皇帝在藩邸[16],闻君名,及亲政[17],召君将用之,而君先卒矣。 君卒以嘉庆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年五十五。余与君未及识,第闻其行事,读所著述。今遇君子穆淳于江宁[18],为文使归揭诸墓上[19]。君行足称者犹多,而非关天下利害,兹不著[20]。嘉庆十八年二月[21],桐城姚鼐表。 作品注释[1]傅山:县名,清代属山东青州府,今并入山东淄博市。[2]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 [3]和珅:清朝权臣。曾兼任多职,其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后被嘉庆皇帝赐死。 [4]步军统领:官名。统率八旗步军两翼五营 ,掌管京师正阳、崇文等九门内外守卫巡警,通称“九门提督”,以亲信的满族大臣兼任。 [5]番役:管辑捕和差役。清代步军统领衙门设番役。 [6]诇(xiòng):侦察,刺探。 [7]何问:即“问何”,问为什么。 [8]恣肆:放肆,指胡作非为。 [9]牌:即腰牌,用作凭证的小木片或金属片,犹如身份证。 [10]大吏:省级长官,此指山东巡抚。 [11]参奏:此指上疏弹劾武君。 [12]副奏:奏疏的副本。 [13]大府:高级官府,指总督、巡抚、藩司等衙门。 [14]偃师:县名。属河南省。 [15]金石文:古代铜器和石刻上的文字。 [16]藩邸:诸侯王的符第。此指清朝仁宗做皇子时的府第。 [17]亲政:亲自主政。清仁宗初登皇位时,政事仍由太上皇(高宗)决定。公元1799年(嘉庆四年)高宗死,仁宗亲政,立即诛杀和珅。 [18]江宁:县、府名。今南京市。 [19]揭:标记,表。 [20]兹:此。 [21]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 作品简析武亿虽然是个“芝麻官”,却敢于冒犯权势,严明执法,打击了和珅爪牙的嚣张气焰。作者为武君作墓表,略去生平不述,只取有关“天下利害”的这件事迹突出刻画,收到了管中窥豹、以少见多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姚鼐 (1731-1815)儒家学者,经学家、文学家,“桐城派”主要代表之一,安徽桐城人。字姬传、梦谷,其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公元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及第,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阳、敬敷诸书院讲席共40年。姚鼐继承同乡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 其文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又有《法帖题跋》、《左传补注》、《国语补注》、《公羊传补注》、《縠梁传补注》、《九经说》、《老子章义》、《庄子章义》等。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诗选集《五七言今体诗钞》,流传甚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