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
释义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于1984年由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所合并而成,前者的前身为1962年成立的植物保护研究室,后者的前身为1975年成立的农业环境保护研究室。现有职工52人,其中科技人员39名,研究员5名,副研究员17名。本所工作重点围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植物生长过程中遭受的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为对象,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体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研究和推广。

简介

包括多种天敌昆虫工厂化大规模生产、生物源农药的研究应用、品种抗性鉴定及抗性品种的应用、高效低毒农药的开发及植物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生态调控配套技术的研究;对北京农田的环境质量和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进行监测分析,并研究其对策,达到保护和改善首都的生态环境,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生产安全食品的目的。

全所总资产约14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为643万元。全所办公区总面积约5300平米,其中昆虫、病理、生测、食用菌、杂草防治等专业实验室2000平米,现代化温室213平米,中试车间及库房1000余平米,期刊资料室48平米。研究所拥有如GCLMS-QP2010气质联用色谱仪、LC-10ATVP液相色谱、PTC-200多功能热循环仪、GUJS-5-50全自动发酵罐等大型仪器设备。

该所具备鉴定植物病虫草等生物种类的能力,能开展植物抗性品种、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体系、生物源农药、高效低毒农药等研究或开发,研究和监测农田和农产品农药残留及污水无害化处理,并能大规模生产用于农林害虫生物防治的赤眼蜂(年生产能力60亿头)及其他天敌昆虫。面对植物病理学领域研究领域新的挑战,近年来我们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生物防治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中, 例如筛选植物及微生物源材料,用于主要蔬菜病害的防治取得了较大进展。

“十五”期间,获得省、市级三等以上科技奖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获发明专利2项。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天敌昆虫的工厂化生产和应用技术、蔬菜果树病虫害诊断及综合治理技术、农田杂草防除技术、化学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食用菌优良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等方面形成自身研究特色和优势。在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天敌昆虫品质资源和应用数据库,库容已达30种64品系,其中寄生性天敌13种34品系,捕食性天敌17种30品系。针对目前生产中为害较为严重的害虫,新选育出优势及抗逆种/品系3种6品系,建立了赤眼蜂、平腹小蜂、瓢虫、草蛉、丽蚜小蜂等5种主要天敌昆虫的生产工艺流程,可进行大规模生产。为将技术和产品很好的转化,进行了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集成,探索出天敌昆虫与生物农药及生态技术时空组合集成技术,可用于控制玉米、蔬菜、果树、棉花、茉莉花及林业、园林植物害虫危害,主要可以防治玉米螟 、棉铃虫 、温室粉虱、 苹果小卷叶蛾、烟青虫 、茉莉花蕾螟、松毛虫、桃树蚜虫和红蜘蛛等靶标害虫,特别是在防治蔬菜和桃园害虫方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生物防治技术体系。针对蔬菜、果树、粮食生产中主要病虫草害,开展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的研制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储备,有3个产品获得发明专利,2个正式注册登记产品。截止目前,我所共发表文章175篇,其中学报级论文23篇,国际刊物上发表6篇,出版著作7部。

作为北京地方研究所,该所长期在北京郊区县从事植保技术的推广和服务工作,有一支熟悉北京郊区生产情况和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科技队伍。将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在北京顺义、平谷、通州、大兴、房山、延庆、密云、昌平、海淀、朝阳等10个区县以及香港、湖北、广西、新疆、上海、河北、福建、吉林等省市进行了推广应用。通过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减少当地农药使用量20-30%,改善了生产及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为绿色食品安全生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的新产品和技术有:天敌昆虫工厂化生产及田间应用技术;设施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果园生草生态调控有害生物试验示范;玉米田除草剂48%乙莠悬乳剂和48%丁莠悬乳剂、大豆田除草剂28%乙嗪悬乳剂的配套农田除草技术;广谱杀菌剂50%利得可湿性粉剂、果霉宁及防治番茄灰霉病的一换二轮技术;草坪系列除草剂及相应的配套应用技术等10余项技术措施,推广面积近30万亩,为绿色食品安全生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该所从1980年开始从事食用菌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迄今已有20余年历史。我所食用菌技术力量雄厚,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曾获北京市政府多项研究成果奖励,其中“白灵菇和杏鲍菇优良品种选育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2004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目前我所食用菌研究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我所先后选育了十余个优良食用菌新品种,如北京大木耳,香菇934、937、867,京香1号,金针菇9309、9321,北京猴头菌1号,平野1号,黑平1号、2号,白灵菇12号新菌株,杏鲍菇13号新菌株等,其中北京猴头菌1号获法国专利。在平菇、香菇、金针菇、猴头菌、黑木耳、鸡腿菇、白灵菇、杏鲍菇等多种食用菌栽培技术方面,也总结出多项配套技术措施并在北京地区示范推广,使北京食用菌良种覆盖率由1987年的40%上升到目前的90%以上,食用菌的总产量由1990年的3500吨上升到2002年的23770吨,增长了6.8倍,食用菌产品的品质也有了明显提高。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提供了新的途径。

"十五"期间,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法国、丹麦以及台湾等7个国家和地区在生物防治、有机农业以及杂草防除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及交流。多次邀请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专家来所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同时派遣科技人员赴美、日、法、韩、加拿大、丹麦等国家及台湾地区考察访问、进修和学习,多次参加国际植保、植物病理、国际昆虫、国际杂草、食用菌等国际会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