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 |
释义 | 法海寺始建于明代正统四年,距今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以大雄宝殿内保存完整的十幅明代佛教壁画而名闻遐迩。寺内还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明代法器以及建寺大铜钟一口,此钟高两米多,交龙纽,铸造极为精致,是寺内的艺术珍品。大雄宝殿前耸立着两株数十米高的白皮松, 这两株松树的树龄已经有近千年,堪称是京城年岁最长的古木之一。 中文名称: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 外文名称:Repository of Cultural Relics in Fahai Temple 类别:古建设博物馆 地点:北京市石景山区横式口 竣工时间:明弘治十七年 开放时间:1988年1月 馆藏精品:毗卢遮那佛像、明代壁画。 所址位置法海寺文物保管所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横式口。邮编:100041 管辖隶属该所1978年成立。隶属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局。 所舍介绍该寺建于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依山层垒而上,修成四进院落。据“法海禅寺碑”记载:寺院是由明英宗朱祁镇的近侍太监李童集资,由宫廷工部营缮所修建,历时五年,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建成。寺内有大雄宝殿、祖师伽兰二堂、四天王殿、护法金刚殿、药师殿、选佛场、山门、钟鼓楼、藏经楼、云堂、厨库、寮房等,规模宏伟。明英宗赐名“法海禅寺”,并颁赐大藏经一部。 历史沿革法海寺建成已550多年,虽然明弘治十七年,正德元年重修和清康熙二十一年修缮,但至北平解放时已残破不堪,主要建筑大雄宝殿中的壁画尚存10幅,面积200多平方米。建国后,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于1957年公布法海寺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修缮法海寺大雄宝殿;1983年重修法海寺护法金刚殿、祖师伽兰二堂及配殿;1986年重修四天王殿,1987年重修天王殿东、西门庭。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法海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北京地区开放游览景点之一。 寺院规模该寺是明代建筑群,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寺藏珍品法海寺壁画素以明代院体画的典范作品而称于世。大雄宝殿内的六面墙上,至今完整的保留着10幅明代壁画瑰宝,它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壁画的光辉传统。 10幅壁画分布在大雄宝殿北门两侧、殿中佛龛背后和殿前十八罗汉身后的墙壁上。佛龛背后中铺绘的是水月观音、右铺绘的是文殊菩萨,左铺绘的是普贤菩萨,其周围绘有善财童子、韦驮、供养信士、驯狮、驯象人及鹦鹉、清泉、绿竹和牡丹等。其中以水月观音画得最为传神,观音袒胸露臂、身披璎珞,肩披白纱,坐于礁岩之上,形态端庄大方,表情温和,给人以清新明净出“世超凡之感”。殿前十八罗汉背后画着如来、菩萨和两组乘云飞舞的“天神”。殿后门两侧绘有“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由二十诸天神和众鬼怪组成的礼佛护法的行列。10幅壁画绘有77个人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550多年前创作的壁画,至今还保持着艳丽的色彩。 法海寺大雄宝殿顶部有三个藻井,天盖上所绘“曼陀罗”和天花板上以梵文代表“毗卢遮那佛”和菩萨像也都绘画得十分精彩。 法海寺还存有建寺时铸造的大铜钟一口,高2米,交龙钮,铸造极为精致。该寺还存有明代的木雕佛像图片、供桌和较为完整的明代法器,都是明代艺术珍品。此外,大雄宝殿前的两棵白皮松,每棵高百尺,树龄有千年,是北京地区最老的树种之一。 法海寺辟有两个展室,分别展出敦煌和永乐宫壁画的照片和临慕品,供观众欣赏,可以丰富观众对祖国壁画艺术的历史知识。 一个以法海寺为中心的“法海寺森林公园”已列入北京绿化工程重点项目。这里附近还有龙泉寺等多处古建寺庙和第四纪冰川擦痕陈列馆,将成为具有山野特色的文物游览风景区和著称于世的壁画艺术珍品博物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