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
释义 |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原辅仁大学男附中)位于西城区柳荫街27号,成立于1929年,为西城区属重点中学。校园占地五十余亩,由清朝“涛贝勒府”改建而成,(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园内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学习环境幽雅怡人,教学楼宽敞明亮,1999年,由西城区政府投资兴建的7000平方米现代化的实验楼拔地而起,提供了各种装备先进的专业教室,如: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语音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备课室和室内体育场、室外橡胶跑道及天文观象台等。 中文名: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外文名:Beijing No.13 Middle School 简称:北京十三中 校训:坚定、勤奋、强健、创新 创办时间:1929年6月 类别: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现任校长:马景林(2010—) 知名校友:卢鼎霍,唐师曾,何其敏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主要奖项:全国绿色学校 主要奖项: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双拥共建标兵单位北京市文明单位北京市模范教工之家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 副校长:蔡冬梅、吴胜九、刘宏菲 书记:陈纪文 学校概况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是西城区一所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高中部位于什刹海西侧柳荫街27号,初中部位于鼓楼西大街148号。高中部东临恭王府,西接庆王府,是一座清代皇家的显赫庭宇。 建筑特色校园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约3400平方米的古建筑:庄重的大门,深深的庭院,参天的古树,葱茏的花木,曲折环绕的长廊,威严肃穆的石狮,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的数进院落及建筑群,雕梁画栋的正殿、配殿,古朴典雅的配房、罩房,风韵各异的戏楼、花园、花厅、垂花门、假山、太湖石、水榭、假山、中式小楼……原有王府样貌犹存,风采如故,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高科技的设施设备交相辉映,构成首都教育的一道独特风景。 学校师资根据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网站,截至2011年9月,该校共有: 高级教师53人,中级教师4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获得北京市班主任“紫金杯”荣誉称号4人,西城区优秀园丁8人,西城区先进工作者27人、西城区优秀班主任6人,区、校学科带头人34人。 教学设施截至2011年10月,教室每间面积56平方米,全部坐北朝南,采光、通风良好,教室内全部是升降式课桌椅,无频闪日光灯,弧形无反光黑板,教室内各装有2台空调和4台电扇及教学用的电视、广播设备、实物投影仪及校园网络的接口,教学设备达到上级要求。楼道里设有储物柜,每个学生一个,使教室显得整齐宽敞,为教学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该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实验楼。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包括化学实验室4个、物理实验室4个、生物实验室3个,标本室1个,生物组培室1个,每个实验室面积在96平方米以上。1998年投入使用的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先进齐全,每个学生单独操作。仪表、电源、水、灯光全部到桌,操作方便。各实验室内备有实物投影仪、电视及多种辅助教学设备。实验楼内有语言教室2个,每个语言教室有54个座位。教室宽敞并配备了空调,每张桌上都配备了学生与教师直接交流对话的装置及显示屏,直观效果非常好。计算机教室2个,共110台计算机,学生上课时一人一机。微格教室1个,面积为100㎡,为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设备与环境,使其先进的经验及时录制并予以播放。250㎡的教师电子备课室内有计算机100台,可供教师每人一台。对提高工作效率,研讨新教材的使用,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该校可通过校园网及时发布信息,每个教室与每个办公室都有校园网的接口。在2个阶梯教室内设有100座位并有实物投影仪、电视、音响等,教学手段先进。 音乐教室面积达200平方米,教室内钢琴、电视、录音、录相设备齐全,各种乐器足以满足教学及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使用。 该校有一座可旋转开启式天文台,并有一台直径为200mm的天文望远镜,为学生学习了解天文知识提供了条件。大礼堂同时可容纳700多人集会,馆内空调、音响、电视、投影仪等设备齐全,为学生集会提供了舒适的场所。 学生电视台可自编自导节目,通过学校的演播室向全校播放。 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全塑胶操场,有4条200米跑道和4个篮球场并设有多种体育器械。综合楼地下室为体育馆,面积达1200平方米,可开展乒乓球、羽毛球、台球等体育活动。馆内配备多种健身器械。可供师生开展多种形体训练及健身活动。 学校为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提供了数个课外活动室,总面积近600平方米。为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素质提供场地与设备。学校图书馆有图书近6万册,有学生阅览室、书库、教师资料室,各学科资料齐全。学校的学习、办公、生活设施良好,环境舒适。冬季暖气、夏季空调。在教学楼每层设置了开水器及温开水器各一台,保证学生饮水卫生,学校提供卫生合格的营养午餐,卫生室具有常规检查身体的医疗器。 校史概略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办学已有80余年的历史。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名存实亡,清王室的王爷、贝勒们开始了变卖府中的古董玩物的潦倒的生活,涛贝勒府的主人载涛亦是如此。 1925 年(民国14年),载涛将贝勒府以16万美金长期租给罗马教廷开办公教大学(即后来的辅仁大学)以维持生计。公教大学初期先设大学预科,始称“辅仁社”。 1927年,经北洋政府批准试办大学本科,正式定名为“私立北京辅仁大学”。 1929 年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更名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 原主持校务的著名教育家陈垣先生正式出任校长。 1929年6月,辅仁大学为了培植自己的良好基础, 决定停办预科,改为三三制附属中学。高中部随大学部设在李广桥西街10号(即今柳荫街 27 号现校址)涛贝勒府,初中部暂设在定阜街3号,校名定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此为北京十三中前身之肇始。著名教育家、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兼任附中校长。 1930年9月,辅仁大学迁入府邸南部新建的教学楼,将原府邸北部校舍全作为辅仁附中(包括初、高中)所用。之后不久,辅仁大学另选址筹建附属女子中学高中部,故将原附中改设为附中男校,更名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附属男子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辅仁大学及其附中,辅仁男附中更名为“国立辅仁大学附属男子中学”。 1951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辅仁男附中改由北京市教育局领导,被命名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自从1929年,学校历经苍桑变幻,已在这里度过了八十余个春秋。坐落在王府中的十三中高中部,完好地保护着约3400平方米的古建筑:庄重的大门,深深的庭院,参天的古树,葱茏的花木,曲折环绕的长廊,威严肃穆的石狮,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的数进院落及建筑群,雕梁画栋的正殿、配殿,古朴典雅的配房、罩房,风韵各异的戏楼、花园、花厅、垂花门、假山、太湖石、水榭、假山……王府原貌犹存,风采如故,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高科技的设施设备交相辉映,构成首都教育的一道独特风景。 历任校长 领导班子从左至右副校长蔡冬梅、书记陈纪文、校长马景林、副校长吴胜九、副校长刘宏菲。 办学理念学校注意现代科学基础知识教学,理化仪器、生物标本和实验设备都比较好,并且有一支业务优秀、专心教育的师资队伍(许多教师后来成为大学教授,在科技、学术领域里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他们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作风朴实,不仅为国家和民族培育出许多基础扎实的优秀人才,而且在学生中培养起尊敬师长、刻苦读书、生活勤俭的良好风气,逐步形成了辅大附中的传统校风。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德育、教学、综育、后勤各部门作用,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主,同时运用其他现代化手段的电教特色;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特色;以“双拥共建”为龙头利用学校周边教育资源的社区教育特色。尤其是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因材施教,实行“分组选层制”课堂教学模式;深化考试改革,实行“满意考试制”;深化作业改革,布置综合性、专题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师资雄厚、教学优良的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十三中学,面对新时期发展的需要,秉承辅仁附中“公诚勤朴”的校训精神,继往开来,确立了“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教师成才服务”的办学思想,在建设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充分体现教育关怀、教育平等、相互尊重和绿色教育等办学理念,为学校教育教学创设了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学校教学成果显著,高考成绩稳定在市、区较高水平,并多次进入北京市前十名行列。学校正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的工作质量。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高一年级开设意大利语、日语、俄语、韩语选修课,在高二年级开设英语口语课。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方针;形成了以课堂教学改革和德育特色班建设为主,学习方法指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特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