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边条林 |
释义 | [别名] 耳挖草《广西中草药》、半枝莲《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来源] 唇形科植物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 Don 的全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12-35(-55)厘米,茎四方形,单叶对生,三角状卵形,边有浅钝牙齿。花紫蓝色,唇形,单生于茎和分枝上部叶腋。小坚果扁球形,有小瘤状突起。花期5-6月,果期6-8月。 [生态分布] 生于水田边,溪旁或湿草地上。产于广西上林、金秀、桂平、平南、藤县、昭平等县;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浙江、广东、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 [采集加工] 5-6月花开时采,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味微辛,性平。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止血,止痛,抗癌。 [传统应用] 治阑尾炎,肝炎,小儿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外伤感染。化脓性骨髓炎,无名肿毒,淋巴结炎。 [用法用量] 15-30,水煎服或捣汁服;外用捣敷。 [方例] 1.肺脓疡 边条林(半枝莲),钳模咪(鱼腥草)各30克,水煎服。 2.淋巴结炎 边条林(半枝莲),叶瑰旁(野菊),烈从楼(九里明)各30克,水煎服,并用鲜品捣敷。 [化学成分] 全草含红花素,异红花素,高山黄芩素,高山黄芩甙,β-谷甾醇,硬脂酸,生物碱[1] [2]。多糖[3]等。另据报道,从地上部分分离得到汉黄芩素,半枝莲素,半枝莲种素,柚皮素,芹菜素,粗毛豚草素,圣草素,木犀草素,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烷酮,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烷酮,4 `-羟基汉黄芩素,7-羟基-5,8-二甲氧基黄酮,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苄基丙酮,对-香豆酸,原儿茶酸,熊果酸,植物甾醇,植物甾醇-β-D-葡萄糖甙[4]等。 [药理] 1. 抗癌作用 用美蓝试管法筛选试验表明,半枝莲对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AML)血细胞有轻度抑制作用;用细胞呼吸器筛选试验表明,对AML血细胞的抑制率大于75%[1]。 2.免疫调节作用 半枝莲多糖在体外可促进刀豆球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淋巴细胞转化,其最适浓度为400r/ml。皮下注射给药1星期后可明显提高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酯酶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促进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但大剂量注射(200mg/kg)可抑制小鼠胸腺指数,对脾指数无影响[2]。 3. 抑菌作用 50%半枝莲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1]。 4. 解痉祛痰作用 红花素有较强的对抗由组胺引起的平滑肌收缩作用,并有很好的祛痰作用[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