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 |
释义 | 科研概况随毕节学院建立而组建的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依据学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打造学校学科特色和科研特色的办学定位,依托实验区在全国彝文古籍收藏中的区位优势,整合了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彝文翻译机构毕节地区彝文翻译中心和国内外彝学研究人才资源,如全国彝文信息化专家、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沙马拉毅教授和清华大学女书文研究专家赵丽明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加盟。彝学研究院有教授17名、 副教授7名、博士4名、在读博士生2名、硕士7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形成了具有较强研究实力的科研团队。 彝学研究院建立后,依据毕节试验区在全国彝文古籍收藏中数量多、质量好的区位资源优势,开展了古彝文整理,彝汉文比较研究,古彝文信息化研究,传统彝文申报国际标准编码等工作,形成了研究院具有自身特点的学科和研究特色: 研究特色1.进行古彝文的统一规范整理,通过彝文的超方言,实现彝文书同文 产生于远古而至今仍在滇川黔桂四省彝区广泛使用的古彝文,由于受历史、地域环境、彝族人不断迁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滇川黔桂四省彝区形成了六大方言区和25个土语区。如何对六大方言区和25个土语区通行的古彝文进行规范统一,从来就是彝学研究和彝族语言文字学研究中一项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彝学研究院建立后,在一直从事古彝文规范统一和致力于改变彝文各按方音口语混用同音字现象的全国知名专家陈英先生的带领下,继在滇川黔桂四省彝文协作组编辑出版的超方言《彝文字典》、《彝文字集》基础上,开展了对滇川黔桂四省古彝文的字量、字形、笔画、笔顺等方面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找出彝字构字规律,按形体美观,书写方便,稳定实用的原则,对超方言《彝文字典》补充义项和彝字,统一规范整理出适用于滇川黔桂四省彝区通用的彝文4500余字,实现了彝文的超方言和字形、字义的固定,对今后进行彝文古籍文献的翻译、整理、研究和彝文的教学科研和彝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所开启的固定字形、字义超方言通用彝文,实现彝文书同文的道路,对实现滇川黔桂四省彝文的规范统一具有开创性、方向性和标志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对彝文的统一规范整理更凝练和促成了古彝文文字学科的创立。 2.进行古彝语文与古汉语文、彝文古籍和汉文古籍记载内容作对比研究,深层次展现中华民族万年文明史。 从着眼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彝语和汉语、彝文和汉文、彝汉文古籍记载“远古人事时地”作对比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相通、相同、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部分。从彝文古籍记载对照出土文物,论证远古先民中举凡文字的产生和应用,天文历法的开始,畜牧和农耕的出现,人类有社会活动和部族首领等,时间在万年以前,地点在元谋人的故乡即今云南境内。以上彝文和彝文古籍研究的结果,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得到认同。 3.进行古彝文的字体研究,制作古彝文字库,研制古彝文输入法,实现古彝文字的信息化处理。 深入研究古彝文字的传统书写风格与特点,设计出了彝文正体字,制作出了涵盖滇川黔桂四省区的8万彝字大型彝文字库和4500余字的超方言彝文字库,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古彝文输入软件,彻底改变彝文手写的历史,实现古彝文的计算机信息化处理和网络化传递与保存,并在我院促成了古彝文信息化学科的产生。 4.积极申报古彝文的国际区位码,力争古彝文进入国际标准字符集。 为使古彝文信息化处理走向国际,进入国际标准字符集,我们积极开展古彝文国际区位码申报工作,并于2007年4月和2008年4月彝学研究院分别两次派出彝学研究院彝文信息处理研究人员参加了在德国法兰克福和美国西雅图召开的ISO/IEC JTC1/SC2 and ISO/IEC JTC1/SC2/WG2国际标准编码大会,向国际标准编码组织提交了“古彝文申报国际标准编码预览案”,引起了国际标准编码组织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我校的彝文信息化工作在国内外彝学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研究成果1.涵盖滇川黔桂四省彝区的8万余彝文计算机字库已初步建成; 2.按固定字形、字义超方言通用于滇川黔桂四省彝区的《彝汉英字典》即将公开出版; 3.2005年12月承担的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立项项目“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将在2009年年底或2010年上半年结题; 4.古彝文输入法的研制成功将改变彝文手工书写的历史,实现古彝文的计算机信息化处理; 5. 古彝文文字学科的凝练创立和彝文信息化学科的产生将使我校的教学科研更具自身特色和中国特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