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笔锋寺
释义

基本内容

尖岩山位于花垣县麻栗场境内。该山从盆地中突兀而起而高耸入云(海拔868米),底部周长约10公里。有尖岩、新桥、老寨、沙科4个村约4千苗汉土家人民围山而居。尖岩山雄伟挺拔而钟灵毓秀,远看酷似一支巨笔倒写清天一张纸,故又名:文笔峰。据传说在唐宋时一学士路径尖岩,看了尖岩山形状,曾出了一幅上联:尖山似笔倒写青天纸一张,至今都无人很好地对出下联。

天下名山寺占多。据《花垣县志》记载和民间传说,远在东晋王朝时期,就有著名的道学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曾在山上建有道观和凿的石屋,在这里传道行医和炼丹。传说葛洪食山上的地耳和田中水麻。所以,现该地的人们仍把这两种菌类植物叫做“葛仙米”。后因长年失修和雨雪风霜的浸蚀,建在山顶上的道观塌毁。现山顶的东西两平台上仍有道院的基脚和残砖烂瓦。到了唐宋时期,因在山顶上建寺庵运材料困难,于是就在半山腰处建有寺庵。到清末民初,先后有本镇沙科村的财主刘景基(又名玉书)出钱修三间寺庵名曰“碧峰庵”,不久,又由本镇金牛村的财主石酿才出资,向尖岩村的刘福林买三间瓦房,由尖岩的龙长贵、龙长林、龙长富、金牛村的龙绍佰等名人组织尖岩、新桥、老寨、沙科、新科村民搬运上山,建在原寺庵的前面,并两边配上厢房,与后面三间房子连接起来,用火砖把四周封好,形成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的寺庵。请来工匠雕刻千手观音、如来、文殊、晋贤、弥来、燃灯、韦佗等百尊佛和菩萨神像。

来诗庵修行和主持佛事的尼姑,以前就没法可考,在清末民初有龙山县里耶镇的彭氏三姊妹到尖岩山的“碧峰庵”修行和主持庵内佛事。三姊妹圆迹后,又有尖岩村一位姓李的女士接班主持“碧峰庵”的佛事,法名叫做李元厚。她随后请了老寨村刘姓男士作庵内的长工,赐名为刘保山。因当时寺庵有田产(由当地政府出面,吸取绝房人家的田地作为寺庵的田土)需要人看管,到寨邻中民间春秋两季化缘(叫“打活粮” )需要人挑上山等。所以寺庵的尼姑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春秋两季到本镇及周边的雅桥、排碧、董马库、窝勺、龙潭等兄弟乡镇打的活粮,上山敬奉佛,菩萨的现金,清油及有关人士捐赠的钱物。所以庵上尼姑及长工们的生活是有保障的。一九六八年春,麻栗场镇的造反派头带领一帮人,上山把佛、菩萨全砸了,名曰,横扫砸碎“四旧”。元后手里拿着程潜省长保护文物布告,看着被砸的佛像昏死过去,不久就含恨圆迹了。之后,当时生产队把诗庵房子撤了做队屋,诗庵四周千百年的古樟松伯,也先后被砍光。大钟和大鼓抬到当时的公社,后来也不知去向。这样,从唐宋到文化革命间的具有几千悠久历史的尖岩山“碧峰庵”,就毁于一旦。

尖岩山上有磨子岩、长寿泉、笔峰寺、文昌阁、观音洞、一碗水(金盆映月)、冷热洞、仙人桥(天桥)、葛洪建的道观和炼丹遗址等十几处自然和人文景点。特别是站山顶上的东西两平台上,伸手可扯块云霞包星斗;俯视可眼收山下村寨的炊烟瓦色、良田沃野、溪河弯亏 ;银白色的319国道从山下川过,宏伟的吉茶高速路,从对面的大王坡架桥到尖岩山下半山腰横跨而过。远看云贵高原的余脉茫茫苍苍,邻县的山川巍峨青黛。头上紫霞祥云飞舞,山崖有鹞子,雄鹰翻飞,身边凉风徐徐送爽,使人心矿神怡,思绪万千而留恋忘返。难怪东晋王朝的开国将军葛洪,他辞官不做,而千里迢迢来到当时正是蛮荒之地的尖岩山,作为修道、炼丹、行医的圣地。不言而喻,这里也是一个供人们旅游观光的理想佳地。所以,尖岩山是花垣县八景之一,就是湘西州内也驰名遐迩。

尖岩山,“碧峰庵”的佛事活动,主要每是每年的农历2月19、6月19和9月19日这三天。每到这三天的前一天,寺庵的尼姑都要请人帮忙打扫庭院,办好斋菜斋饭所需要的蒸桶、原料、碗筷、张灯结彩,挂贴横幅对联。第二天,尖岩山周边乡镇的信男善女,佛道信徒,三教九流,各界人及群众成百上千来山上朝山拜佛,唱佛歌的、演戏的、狮子龙灯、敲锣打鼓,耍拳舞棍的,一齐向山上涌来。诗庵外吊在一颗古樟上的大钟轰鸣,寺庵的大鼓震响,一时锣鼓掀天钟鼓鸣,祥云托山山升腾。寺庵内念经拜灿、抽签、许愿、还愿的,使尼姑忙得不亦乐乎。香炉、蜡台烟雾缭绕,蜡烛灯花耀眼,佛像全身闪耀;庵外化钱炉都烧得通红。庵的厨房办斋饭斋菜的师傅,盛饭添菜忙得汗流浃背。有的除本人在庵上吃而外,还要包一包饭菜回家,送家里人吃。都认为:吃了佛堂的斋饭斋菜,可以使家人在年内除难免灾。

尖岩山上的“碧峰庵”的菩萨的的确灵验,真是有求必应。在观音佛像前许愿求儿求女的,取名带有“观”字辈的真是成百上千。还有求婚姻的,救脱灾难的,求仕途顺达的,求财的等等也不知其数。那时,不仅本县各乡镇信士信徒来“碧峰庵”敬香拜佛,就是吉首、龙山、保靖兄弟县市及与黔渝相邻的松桃、秀山等地的香客和信士,也时常来山朝山敬佛。在明末清朝和民国初期,山下村寨中的私塾学堂里,在农闲的时候,私塾先生也摆开讲桌,向村民讲解佛道名言,《四书》《五经》和《增广贤文》等等。千百年来,尖岩山上的诗庵的晨钟暮鼓和木鱼经声,曾透过寺庵周围千百年的古樟松柏和山雾云霞,染浸了这方厚实的土地和纯朴的民心;尖岩山寺庵的宗教文化和爱国崇教及山上自然景点的有关传说,在潜移默化这一方山民的人文素质,其底蕴之深厚是无可估量的。

尖岩山上的“碧峰庵”于一九六八年被毁后,仍有人在原寺庵的旧址上垒起几个石头,作为敬奉菩萨的地方。时常有善男信女和香客上山来烧香,放鞭炮。在垒起的石头上系上红布红绸。到一九九二年冬,本镇新桥村民杨小老,据他本人说,是观音菩萨托梦给他,要他化缘积累资金,把尖岩山的“碧峰庵”建起来。这样,杨小老就到本镇各村寨及邻边的雅桥、排碧、董马库、窝勺、道二、龙潭等兄弟乡镇的有关村化缘集资。一九九四年春,到尖岩、新桥两村向村民讨木料,抬木料上山,亲自到尖岩山上挖沙,制水泥砖。于这年秋冬,在的寺庵的旧址上建起了三间砖木结构的瓦房,又建起一间偏房的小诗院。一九九五年春,杨小老又请工匠塑释迦莫尼佛(如来佛)、文殊、普贤、观音、韦佗、散财童子、遇水郎君、弥勒、燃灯等九尊佛、菩萨神像安在三间佛殿内。在诗庵外塑灵官,土地两尊菩萨神像,并都上漆刷金。为建这三间小佛殿、杨小老操心操力,前后忙了三年的时间,说明他对佛教事业的忠心虔诚。在建三间佛殿中,尖岩、新桥的村民都自愿献工献料,其中,献工最多的是新桥村的杨昌辉和尖岩村的龙元冬。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日,花垣县宗教事务局下文批复,正式承认尖岩山“碧峰寺”纳入管理,登记注册。

到二OO五年春,以刘文魁、周长发、彭官清、秧万兴、麻正茂、刘开江等村干部和退休的干部发动牵头,成立了有尖岩、新桥、老寨、沙科、麻栗场居委会、麻栗场村、新科等七个村干部和退休干部共38人组成的“麻栗场镇开发文笔峰旅游区筹备委员会”,并报麻栗场镇人民政府下文备案。委员会下设基建、财务、后勤、保卫、宣传和办公室等机构。筹委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麻栗场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人出席会议并讲话。在会上,成员一致认为:要多方集资,找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募捐,先把寺院重新建大一些(至少要四间),再建有关配套设施,修好上山的道路。2005年4月,筹备委员会用2.6万元购买原麻栗场粮店一栋10间的砖瓦房,组织人员把砖、瓦、材料等搬运上山,于2005年12月26日(冬月初八)举行新建尖岩山“碧峰寺”的开工奠基仪式,把原来的三间小诗庵撤掉,在原地基上新建五间砖木结构的寺院,于2006年元月29日完成主体工程,支付工匠工资壹万玖仟肆佰陆拾壹元捌角整(19461.80)。并在寺边的长寿泉进行了整修,建了水池;在这年的秋冬又修建两间厢房,两间偏房,厕所等配套设施;又给佛、菩萨全部上了金粉。从永顺泽家湖镇大岩场,购上等机械锯解青石板688块,铺寺庵的坪场。在2006年冬和2007年春夏,修了从寺庵到文昌阁的水泥踏步路400余米,从山脚到寺庵的水泥踏步路1600多米,共计是2000余米,给寺庵前面墙粉刷,走廊上钉了天花板并上了油漆,现在笔峰寺初具规模。建成现在这个样子,管委员会主要领导曾到处化缘集资,找有关人士解囊支持,曾多次上长沙、奔吉首、走花垣不知多少次,实为辛苦操劳,先后共积资26万余元,群众献工是1200多个。他们功德将永远铭记,福荫后人。

尖岩山上的寺庵原来名叫“碧峰寺”,与文笔峰不大相配,故于2007年农历6月18日改名“笔峰寺”,这样就相配相合了。原的“麻栗场镇开发文笔峰旅游区等筹备委员会”,于2006年6月18日更名为“湖南省花垣县开发文笔峰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从2005年起,每年的农历6月18日,连续举行三届庆祝大会,每届大会参加的信男善女,佛道信徒,三教九流及各界人士,都不少于二万余人。其中的第一届庆祝大会的那天上午11:00宣布开幕时,从山顶上的观音洞飘出一块宽大的紫色祥云,向会场和山下的村寨、田间铺开而去,时间约有4分钟才慢慢散去。人们都说这是观音菩萨显灵。真是,观音显灵布祥云,国泰民安进福程;遍种蟠桃施善果,社会和谐万年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7: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