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释义

2001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宣告成立,下设心理学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发展心理研究所、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研究所,并建立心理学院分党委。车宏生教授担任首任院长,分党委书记为申继亮教授。副院长有伍新春教授、邹泓教授和姚梅林教授,副书记为乔志宏讲师。到2005年9月,我院共有在岗教职员工66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1人;本科生324人,硕士生288人,博士生139人;博士后7人;离退休员工13人。

学院概况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是我国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院,综合实力雄厚,在全国高校心理学科评比中一直稳居首位,并在国际心理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拥有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拥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全部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007年批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批准);建立了北京市"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000年批准),并获批成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批准);拥有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批准)、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批准),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三个博士点,具备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条件。

在科研和学术发展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发展心理研究所是"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99年批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2年批准);拥有"认知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批准)、教育部"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2001年批准)、"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01年批准)等学术科研机构。同时,我们还利用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的建设经费,建立了"学习与教学心理实验室"、"早期心理发展实验室"(1997年批准)、"心理测量与评价实验室"(2000年批准)、“人力资源实验室”(2002年批准)、“心理危机干预实验室”(2003年批准)等校级重点实验室。

目前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荷兰、芬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尤其是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和教育心理系、匹兹堡大学心理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数学系、英国剑桥大学心理系、伦敦大学语言和言语研究中心、纽卡索大学语言学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心理系、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和教育心理系等单位,有长期稳定的课题合作关系。有关研究项目曾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美国斯宾塞基金会、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等机构的经费资助,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

历史沿革

第一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早期的心理学发展(1902-1951)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1911)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光绪2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它的创办,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同时也成为中国心理学教育的开端。

据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学生通习的科目(相当于现在的公共必修课)即设有心理学。

1903年《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其中规定讲教育原理,当讲明心理学之大要。《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各类科一概通习第一年心理学,第二年应用心理学,每周2时刻。当时的学制基本上仿效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学校所用的教材或讲义多译于日本。当时的师范馆和师范学堂还聘来教授心理学的日籍教师,服部宇之吉(1867-1939)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位。服部宇之吉1902年到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赴任,担任“正教习”。他是师范馆教授心理学课的第一个心理学教师。现存有他所授之心理学讲义线装本及铅印本。线装本的出版时间约在1902~1903之间。书中依心理活动的认识、感情和意志三部分论述的,并为当时西方心理学的最新内容。这一本心理学讲义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心理学教科书,也是中国最早来自日本的心理学书。该书除作为师范学堂每个师范生的必读心理学课本外,也是当时在中国和日本行销的新书。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6月《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章》设师范选科为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教员,本科通习两学年心理学。

奠基与早期硕果(1912-1951)

1912年(民国元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2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教育学为必选课。此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规定,本科必修科目有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和教授法。这是最早的关于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的明确规定。

1918年,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到北京高等师范大学任教授,担任心理学和教育课程。

1920年,张耀翔教授【张耀翔(1893-1964),湖北汉口人,心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为最早将欧美心理学传入中国的学者之一,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会和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到我校任教授兼教育研究科(研究生院)主任,讲授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同年9月在我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这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之一。1921张耀翔在《教育丛刊》上发表心理测量和新法考试的文章,并在我校首先将心理测验列为入学考试科目之一。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我校张耀翔教授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兼编辑部主任。中华心理学会总会和编辑部办事处设在我校。

1922年1月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杂志出版,张耀翔担任主编,编辑部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也是东方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在当时,《心理》杂志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共出版14期,发表论文163篇,140万字。其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儿童心理、青年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心理学史、应用心理、教育心理、智力测验、教育测验等。由于时局不宁、经费困难等原因于1927年停刊。

1922年张耀翔教授在北京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其目的是为了“探讨吾民真正舆论之所在”,该测验共包括八个题目(比如“假如你有选举权,你将推举谁做下任大总统?”),共收回问卷913份。这是中国的民意测验的开端。

1927年,著名心理学家陈大齐(1887—1983)在我校兼心理学教授。

1931年,陈雪屏教授在教育系教普通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潘渊教授也到我校任教。

1933年,北平师范大学《学则》规定教育系的课程中分设有教育心理组,其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测验、儿童及青年心理、学科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动物心理、实验心理、生理心理。

1934年,著名心理学家朱希亮在我校任教。

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孙国华在我校任教。

1936年,比较心理学家蔡乐生曾应聘教授高等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学科心理等,并担任四年级教育心理组论文指导。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北师大转移到西北大后方去,并一再迁徙,校名屡易。抗战期间为西北师范学院时,教育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中有教育心理学课。当时教学条件较为简陋,计有心理仪器40余种。

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在北平复校。中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伟1947 年后,应北京师范大学之请讲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北师大没有心理系,只是在教育系里设有心理教研组,该教研组组长为教育系主任彭飞老师,其他成员主要有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老师、主要研究知觉和心理学史的郭一岑老师,教育统计专家薛鸿志老师。

第二部分:辅仁大学心理系时期(1929-1951)

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成立于1929年,首任系主任为德国人葛尔慈教授。葛尔慈师从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W.Wundt)的高足、德国实验心理学大师林德沃斯基(Lindworsky)。心理学系继承了德国实验心理学派的研究思想,建立了国际一流的实验室。

当时的辅仁大学汇聚了国内心理学界不少名师,如王征葵、林传鼎等人。心理学系十分重视统计、测量、实验等核心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很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训,把英文、德文列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阅读心理学原著。辅仁大学心理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著名心理学家荆其诚、张厚粲和陈仲庚教授都毕业于此。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高校西迁,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成为北京唯一的心理学人才培养基地,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三部分 整合与起飞(1952-1980)

院系调整与心理教研室成立(1952-1959)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辅仁大学心理学系陆续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合并,著名心理学家彭飞教授担任教育学系主任。教育学系成立了心理学教研室,郭一岑教授任教研室主任,主要成员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郭一岑、伍棠隶、朱智贤、尹德新、薛鸿志,来自辅仁大学的林传鼎、谢斯骏、张厚粲,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彭飞、李屏西、孙昌龄、芦玉、章志光等。我校心理学教师队伍达20人左右,奠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日后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

心理学专业成立(1960-文革开始)

1960年,北师大教育学系开设了五年制心理学本科专业,当年成立了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教研室,负责人分别为彭飞教授和朱智贤教授。

心理学恢复招生(1978-1980)

1978年教育学系心理学专业重新恢复本科招生。

第四部分 走向辉煌(1981- )

心理学系成立(1981-2000)

1980年3月1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将心理学专业改为系的建制。

1981年6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决定将心理学专业从教育学系分出,独立设置心理学系,有彭飞教授担任第一任系主任。此后,张厚粲、彭聃龄、郭德俊、舒华、车宏生教授先后担任系主任。

1985年,成立儿童心理学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朱智贤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此后依次为林崇德、申继亮、方晓义教授。

1985年,创办《心理发展与教育》刊物,并于1994年获评中文期刊心理与教育类核心刊物。

1997年,成立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董奇教授担任所长。

心理学院成立(2001- )

2001年11月22日,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规划,心理学系、发展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这是中国高校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院,开启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发展的新篇章。车宏生教授担任首届院长。2007年9月,许燕教授担任第二任院长。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心理学院的奋斗目标是:经过10年左右的艰苦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综合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心理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五"期间应基本完成包括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教材建设在内的结构性调整,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心理科学发展趋势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术探索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机构设置

【学院领导】

院长:许燕

副院长:姚梅林、周仁来、刘儒德

分党委书记:乔志宏

副书记:林丹华

【学位委员会】

主任:陈英和

副主任:周仁来

委员:车宏生、方晓义、金盛华、刘力、刘儒德、申继亮、舒华、伍新春、辛涛、许燕、姚梅林

【学术委员会】

主任:邹泓

副主任:许燕

委员:车宏生、陈英和、董奇、金盛华、刘力、刘儒德、申继亮、舒华、伍新春、姚梅林、周仁来

【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刘力

副主任:刘儒德

陈宝国、方晓义、侯志瑾、寇彧、刘翔平、申继亮、舒华、辛涛、许燕、姚梅林、周仁来

师资队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5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17人,讲师8人(心理学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其中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人、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我国首批心理学家7人、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我国第二批心理学家10人、国家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国务院学部召集人1人、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5人、首届全国“十佳师德标兵”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我国首批心理咨询治疗督导师-创伤治疗师1人、国际积极心理学学术贡献奖获得者1人)98%的教师具有博士及以上学位,70%以上的教师具有半年以上的出国进修和留学经验。其中,十几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国际和国内的心理学各领域的专业机构或学会中担任重要职务。

【知名学者】

张厚粲:原国际心理科学联盟(IUPsyS)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主任、国际测验委员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心理学公认的奠基人之一。

林崇德: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教育学和心理学学部召集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首届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劳动模范。

车宏生: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主任。

陈英和:中国心理学会理事、教育心理学分会副会长、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董奇: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方晓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分会副会长、教育部心理学学部秘书长、教育部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金盛华: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社会心理学分会会长、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

李庆安:少数民族心理学家、中共中央统战部认定的“中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

刘力:亚洲社会心理学大会组织委员会主任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刘儒德: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刘翔平:中国心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学习障碍研究会副会长、国际积极心理学学术贡献奖获得者。

罗跃嘉: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心理生理学研究学会会员、国际人类脑功能成像组织会员、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学会会员。

彭聃龄: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优秀教师。

申继亮: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舒华:国家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伍新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优质成果奖获得者。

辛涛: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

许燕: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

姚梅林: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秘书长、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

张日升:中国心理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健康心理学会理事、日本认定心理学会理事、西藏自治区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周仁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分会理事。

邹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委、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发展心理学分会副会长。

科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2001-2009年,学院教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1386篇,其中CSSCI文章1197篇,SCI和SSCI文章189篇,获得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36项,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2项,省部级教材和成果奖63项,在国内心理学界居于领先地位。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我院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六大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以及应用认知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所】

1985年由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创建,原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所”。199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于2003年中期检查中获得优秀,在200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排名全国第四。20多年中,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在科研实力、学术地位、教学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巨大发展,为我国发展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公认为全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发展心理学研究所主办有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挪威、芬兰、韩国、越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过去五年,共举办大型学术交流会议5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3次;共开展共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125人次,其中境外学者来访63人次。现任所长为方晓义教授。

【教育心理学研究所】

教育心理学学科在北师大具有良好的历史基础,老一辈心理学家冯忠良、章志光、陈琦和张必隐等教授在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德育心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阅读心理与教学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与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与北京市人文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为国家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咨询与建议,将教育心理科研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相结合,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现任所长刘儒德教授。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在全国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从事心理健康研究和实务的师资丰富,受训背景不同,各有特色。成立了心理咨询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应急干预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咨询中心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接待来自全国的来访咨询者2000多人次。现任所长为刘翔平教授。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所】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一直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的优势学科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高玉祥教授和章志光教授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已形成了全国实力最为雄厚、在国际同行中有学术影响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学术梯队。研究所承担了大量国际合作课题以及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包括科技部支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美国NIH重大国际合作课题和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等课题。

研究所与美国、英国、荷兰、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国际同行对话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现任所长为刘力教授。

【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是心理学院根据战略发展目标,考虑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原心理测量与评价所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的师资力量整合而成。研究所多次参与航空航天飞行员招考与测评工作、南极科学考察员心理测评与辅导工作。现任所长为车宏生教授。

【应用认知心理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认知心理学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研究中心(1995年创建)。研究所依托“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北京市示范中心”,突出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人类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情绪、智力等基本心理过程的应用研究,为人工智能、工程、环境、教育、人才选拔等实践领域服务。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973”攀登计划项目、科技部支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项目等课题项目40余项。

研究所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经常邀请国外研究人员来所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先后派出多名研究生前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大学尽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现任所长为周仁来教授。

【心理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北京市示范中心”。下辖实验心理学实验室、普通心理学实验室、教育心理学实验室、心理测评实验室、眼动实验室、生理心理实验室、计算机和SPSS教学实验室、多功能观察室、管理心理实验室、心理咨询治疗实验室、认知心理发展实验室、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实验室、脑电实验室、经颅磁刺激(TMS)实验室、多导生理记录实验室、生物反馈系统实验室、脑超慢波实验室和社会认知与行为观察实验室等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十几年来,中心利用学院自筹经费、学校教学经费和211、985工程经费等购置了一大批高端实验设备和软件。目前中心总使用面积1060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1237台(件)、价值1464.5万元。中心为学院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国内心理学实验教学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学生活动

“我爱我(5.25)”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

“5.25”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是2000年5月由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团总支、学生会发出倡议并提出申请,共青团北京市委批准正式确立的。2004年又经团中央、全国学联推广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从2000年到2011年,我院已成功主办12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12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时代呼声,引领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已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最新规划

1、调整学科结构,提高办学层次。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在认知心理、发展心理的基础研究和在心理测量、教育心理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应用研究领域。同时,在强化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比例达到2:2:1,并努力提高留学生的比例。

2、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的改革,建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批水平高、体系新、效果好、特色鲜明、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名牌和优秀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继续推进并完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重点加强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使他们早日进入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并产出高质量的成果。

3、加强科研规划,服务社会需要。要进一步保持和强化我院在语言认知、发展心理和教师教育等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和重点课题,更加实质性地参与国际合作,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政府决策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力发展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更好地服务教育改革、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4、优化队伍结构,造就杰出人才。以学科调整和专业建设为依据,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更加合理的教师队伍,争取引进3-5名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3-5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选派10-15名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访问或从事合作研究,50岁以下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2005年提高到90%。同时,积极创设一流的学术环境,为造就杰出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5、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硬件建设。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人际环境。"十五"期间,争取教职工的年均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使大家能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网络建设,加大学生计算机和图书资料的人均拥有量,努力实现通讯联系网络化、资料储存数字化、管理办公自动化。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领导班子年富力强、锐意改革,全体师生团结奋进、严谨求实,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创造心理学院更加辉煌的明天。

我院的十一五规划正在建设中,欢迎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为我们提供宝贵建议!

心理学研究生录取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参与全国心理学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参考教育部发布的心理学专业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入学质量居全国首位。

2009年复试分数线总分350

历年例题举例:

名词解释:

1 脑成像技术2 特征觉察器3 激活扩散模型4 情绪智力5 人格测验的Q分类法6 客体永久性7 发展任务8 心理理论9 同化与顺应10 维果斯基

简答题

1 朱智贤主要从那几个方面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了阐述?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2 简述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

3 简述少年期的一般心理特点。

4 什么是晶体智力,流体智力。它们各自发展的基本轨迹是什么。

5 谈谈你对知识、技能、策略关系的认识。

6 比较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和产生式理论的异同。

7 根据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应如何进行品德培养?

论述题

1 论述记忆研究的历史,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记忆研究的侧重点。

2 谈谈语言加工的模块化观点和交互作用观点的主要分歧点在哪里。

3 根据动机的认知理论,如何激发人们工作的动机。

4 与学习的联结理论和认知理论相比,人本学习理论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一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有什么启示?

5 从目标价值、内容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谈谈你对发展心理学的认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1: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