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
释义 |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501334841 ·装帧:平装 -------------------------------------------------------------------------------- 内容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始于1902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图书室,历史悠久,馆藏丰富,古籍线装书达3万余种37万余册之多。尤以地方志为特色,藏历代方志两千余种,其中省志82种、府志186种、州志215种、县志1800余种,其中不少为稀见珍品。本丛刊萃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稀见地方志(乡土志)二十九种,多为明、清两代抄、刻本,少数几种为民国时期的油印、石印或铅印本。其中[康熙]碾伯所志、[咸丰]崇义县续志、[道光]玉门县志、[光绪]武清县志、[嘉庆]蛤仔难纪略、[嘉庆]巫山县志、[清末]无锡斗门小志、[民国]古北口志、[民国]杏花村续志、[民国]叶县乡土志等十余种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独家收藏的版本,实属珍罕。 序言(节选) 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各方面历史和现状的著作。由于方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资料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因而被古人誉为“一邑之实录”、“一方古今总览”、“一方之全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地方性的百科全书。编修地方志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虽然关于方志的起源问题,学界目前尚存争议,但最迟至东汉时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的方志著述。两宋时期,方志无论在内容和体例上都日臻完善。其后经元、明两代的繁荣发展,方志编修事业在清代达到鼎盛,并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方志学。当然,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之所以如此重视、提倡地方志的编修,主要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和教化的需要,但客观上却保证了志书的质量以及修志的连续性,特别是自隋唐以降,我国方志编修一直未曾中断,从而形成了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中国方志长达两千馀年的发展,为后人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文化遗产。根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我国现存方志八千二百馀种,十馀万卷,几乎占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翔实可信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始于1902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图书室,历史悠久,馆藏丰富。本馆藏书主要以原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旧藏为基础,经过几代图书馆人艰苦搜集和一些知名学者的慷慨捐赠,目前馆藏书刊总量已达290馀万册。规模和馆藏总量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均名列前茅。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现藏古籍3万馀种37万馀册。其中宋刻元明递修本2种,元刻本及元刻明修本27种,明刻本1260馀种,清刻本1300馀种,另有清稿本、抄本凡530馀种。馆藏古籍中,以地方志和丛书的收藏最为丰富,成为馆藏古籍的两大特色。本馆收藏省志82种,府志186种,州志215种,县志1800馀种,另有乡、镇、卫、所志等,总计3000馀种,占全国现存方志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地区函容面广,书品质量高。为了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方志的作用,我们精心挑选了29种方志汇集影印出版。其中大多是极少见于世的珍稀本,更有传世仅存的孤本。希望本丛刊的出版,能够促进对方志这一我国独有的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方志,我们为每一种方志精心撰写了提要,对纂修者生平、版本格式、编纂缘起、体例篇卷、馆藏分布等作了简要介绍,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便利。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