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被窝气候 |
释义 | 简介被窝气候,指人在睡眠时“被窝”里独特的温度、湿度和气流环境,不同的“被窝气候”,对人们睡眠的持续时间、睡眠深度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人们应创造最舒适的“被窝气候”,以保证睡眠质量,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影响因素温度温度是影响睡眠的最主要的气象要素。卧床后能否迅速入睡,与被窝温度有关。最适宜的入睡温度为34℃。为了保证卧床后能迅速入睡,冬季可使用电褥子,或热水袋调节被窝温度。 专家们认为,室温在20-23℃最适宜人睡眠。古人说“春眠不觉晓”,主要依据就是春天早晨的气温在20-23℃左右。但室外温度、卧室温度及被窝温度均并非是绝对的正比例关系,只有被窝温度适宜才更直接有利于睡眠。研究表明,最适宜入睡的被窝温度为32-34℃左右。人体的恒温一般在36-37℃,所以在冬季,睡前被窝温度远低于体温,如果睡前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人体在接触被窝后的一段时间内,皮肤受到寒冷的刺激,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不利于入睡。 湿度被窝内的湿度也是影响睡眠的一个重要因素。被窝内相对湿度要保持在 50~60%。由于人体睡眠时要排出汗液,被窝内湿度常高于60%。因此,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晾晒,以保持干燥。 试验表明,50%-60%的相对湿度对人体最为舒适。但人在睡眠中因汗液蒸发,被窝湿度常常高于60%,使皮肤受到刺激,影响睡眠深度。 气流不少人冬天睡觉喜欢把被子捂得严严的,把身体裹得紧紧的,甚至是蒙头而睡。这样既不卫生,也未必舒服。蒙头而睡,除了因氧气不足而造成呼吸困难、头昏脑胀外,从嘴里呼出的大量水气也使被窝内的湿度急剧提高,被窝内良好的小气候状况迅速遭到破坏,全身肌肤都会变得不舒服。 调节措施提高温度为了确保卧床后能迅速入睡,可采取以下措施调节被窝温度: (1)卧床前用电热毯或热水袋,使被窝温度提高到32℃以上,但不能超过35℃。温度控制既可凭手感,也可用体温表测量。 (2)临上床前用热水泡泡脚,有利于增进全身血液循环,缩短上床后身体与被窝的热交换时间。 (3)选用厚薄适中的被子,一般以3公斤为宜,被子过轻,达不到隔热、保暖的效果;被子过重,既压迫胸部,导致肺活量减少,易做噩梦,又易使被窝温度超过35℃,使人体新陈代谢过旺,能量消耗增大,汗液增多,醒后反感疲劳、困倦,还容易受凉。 降低湿度为了使被窝湿度趋于最佳状态,可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室内空气湿度。阴雨和降雪天气,卧室内湿度常达70%以上,天晴后,就应及时开窗通风、采光,使室内湿度迅速降低;若长时间阴雨或降雪,可通过室内增温达到降湿的目的。 (2)被子、床单要勤洗晒,从而保持棉絮和被面的干燥。 (3)内衣厚薄要适中,质料要合适,一般以穿对皮肤无刺激、吸湿性强的棉织品为佳。此外,睡眠时把两臂伸出被外,对降低被窝湿度也是有利的,但要防止臂、肩部受凉,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或肩、臂关节炎患者则要慎重。 气流畅通(1)冬天睡觉不要用被子蒙头。医疗气象专家研究发现,最舒适的被窝小气候要求有每秒0.2米的微气流。这么小的风速对人体近乎没有吹风感,调节起来比较困难。 (2)被窝气流应保持每秒20厘米左右。因此被子不要捂得过严,也不要四处透风。被子以轻、暖、软为宜。 (3)只要睡眠时被子没有裹成“筒状”,被子与身体间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在肩以下垫被与盖被间留1-2处小小的缝隙,基本上就达到了令人体舒适的“微气流”标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