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岳平西反“扫荡”作战 |
释义 | 1941年8月13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开始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平西区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参加“扫荡”的部队为8个师团和4个独立混成旅团,共6万余人,另伪军万余人,由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日军把这次“扫荡”称之为“百万大战”,以示对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的报复。8月13日至9月7日,为反“扫荡”的第一阶段。由于晋察冀军区已有准备,日伪军的第一次合围扑空。8月29日,日军再次集重兵进行大合围。31日,边区党政军机关7000余人陷入一个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30公里的狭小圈子里。敌数架飞机轮番轰炸,包围圈越来越小,我处境十分不利。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等军区首长冷静分析敌情后,决定派出一个侦察分队,携带一部电台,于同日黄昏到雷堡以东的台峪地区,以“军区呼号”呼叫,故意暴露目标,制造假象,吸引敌人主力。果然,日伪军7000余人于2日下午向台峪合击。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乘机利用夜暗,由雷堡向西进至40余公里外的常家渠一带山区,停止电台联络和烧火做饭,分散隐蔽,从而成功地甩掉和迷惑了敌人。9月7日至25日,为反“扫荡”的第二阶段。日伪军合围计划落空后,即以三分之二的兵力,调至各要点和交通干线上待机而动;以三分之一的兵力,留在抗日根据地内,实行分区“清剿”,或化装成八路军和群众,继续寻歼我主力部队、分散部队和机关及地方组织;或抓捕、屠杀人民群众,抢粮、抢物、烧屋等。针对敌人暴行,晋察冀军区一方面集中主力一部,打击敌“清剿”部队;另一方面,开展更为分散的游击战争。9月24日,日伪军3500余人,多方合围隐蔽在狼牙山区的涞源、易县、徐水与满城4个县的党政机关和数万群众。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遂以两个团兵力吸引、牵制敌人,第1团乘隙掩护数万干部群众突围。25日,第7连第2排完成掩护任务后,来不及摆脱敌人,第6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等5人为了掩护排主力撤退,毅然把敌人引向主峰棋盘陀。他们连续打垮了敌人4次冲击,歼敌90余人。最后,5人高呼口号,一齐跳下悬崖。这就是广为传颂的“狼牙山五壮士”。 9月26日至10月17日,为反“扫荡”的第三阶段。日伪军不甘心“扫荡”的失败,一边撤退、一边合击。为此,晋察冀军区决定:集中主力,大量杀伤日伪军有生力量,迅速逼其撤退。至10月17日,前来“扫荡”的日伪军基本撤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平西军民反“扫荡”,历时两个多月,共作战800余次,歼日伪军5500余人。八路军伤亡2000余人,群众伤亡4500余人,青壮年被抓走近两万人,房屋被烧毁15万余间,部分地区变成了无人区,给抗日根据地建设造成了严重困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