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洋西医学堂 |
释义 | 北洋西医学堂,又称天津西医学堂或北洋海军医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是当时中国第一所自主创办的西医医院“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的附设学堂。 历史清光绪五年〔1879年〕,基督教伦敦会派遣马根济(John Kenneth Mackenzie)赴天津担任伦敦会医院院长,他在任职期间建议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创办西医医学馆,李鸿章接受其建议并于光绪七年(1881年)创立天津西医医学馆〔Viceroy'sHospital Medical School〕,即当时的总督医院附属医学校,李鸿章聘请马根济和驻津英美海军中的外科医生授课。光绪十四年(1888年),马根济病逝,伦敦会收买了天津西医医学馆和总督医院,李鸿章便开始筹划创建更大规模的西式医院。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李鸿章让天津海关使用本地官商捐的款项创办了当时中国第一所自主创办的西医医院“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该名称在当时是根据《北洋海军章程》来定名的,天津西医医学馆同时并入该院,成为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附设的西医学堂,马根济的学生林联辉担任该学堂校长,聘请英国医官欧士敦等著名医师担任学校的教师,并按照当时西方医学院的标准来设置医学课程,在当时,该学堂的一切费用都从清政府的海防经费中拨付,目的在于专门为清政府培养军医人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该学堂暂时关闭。1902年,袁世凯使其恢复办学并更名为“北洋海军医学堂”,又称“北洋海军医院学校”。北洋海军医学堂在当时的附属医院为北洋医院,该医学堂的毕业生多为军医。1913年,北洋海军医学堂改名为“直隶医学专门学校”,经亨咸任该学校校长。1914年,该校新建楼房及解剖室。1915年9月,中华民国直隶省政府在保定建立了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15年10月,天津原校址收为中华民国海军部管辖,并改名为“海军军医学校”,教育经费由中华民国海军部拨付。1930年,该学校因经费不足停办。1933年,该校附属医院相继停办。该校原址在天津法租界海大道(Rue de Takou)(今大沽北路),现址为天津市口腔医院。 招生北洋西医学堂成立之初委派英国爱丁堡医学院毕业的医学学士、广东人曲桂庭作为招生监督。因此,在当时该校招生只限广东一省,后来,由于天津地方名宿士人的抗议,天津地区得到招生名额。民国初年,北洋海军医学堂每两到三年向全国招生一次,每次三十名学生,录取新生地点来自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直隶等地。 校舍北洋西医学堂当时的主楼为一座中国衙门式古建筑,由当时的天津招商局总办朱其诏捐资兴建而成。该建筑设有高大门楼和一扇黑漆大门,门楼和大门上各悬有一块横匾,匾额上分别写有李鸿章亲笔所写的“北洋医学堂”和“北洋医院”。此外,北洋西医学堂当时还设有180余间房屋,后来由于需要,又添建了78间房屋。北洋西医学堂当时分为三道院。前院为平房并设有院长室、学监室、总务室、财会室等行政科室。前院的门楼上设有一个宽大的板凳,为当时值班人工作的地方。中院的东部设有教学楼,教学楼上半部分为课室,下半部分为礼堂。中院的西南部为宿舍楼和北楼,北楼内设有图书馆、标本室、储藏室、x光室和健身房等。后院设有学生厨房、网球和篮球场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