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
释义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第1版 (2004年6月1日)

平装: 37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0开

ISBN: 7806595732

条形码: 9787806595732

尺寸: 20.2 x 14 x 1.6 cm

重量: 381 g

作者简介

陶新华,一九六九年生,汉族,湖南醴陵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主攻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二部。现任职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

内容简介

孝文帝独立执政以后的北朝官制,考课制度、封爵制度、散官制度、勋官制度、荫官制度、俸禄制度、选举制度、监察制度等方面都颇受人重视,这些方面的研究也很富成就。并且有几部比较专门的官制史方面的著作,值得注意。如,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对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制有许多探讨,祝总斌著《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和陈琳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对于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尤其是三省官制讨论很详尽,而黄惠贤著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魏晋南北朝》和陈仲安、王素著《汉唐职官制度研究》则涉及到北朝时期中央和地方官僚制度多方面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题为《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对这个题目有两方面需要加以说明。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讨论的时限问题。“孝文帝以后”,实际是指孝文帝独立执政以后,即文明冯太后去世的太和十四年九月以后的时期。

媒体评论

前言

官僚管理制度研究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中最受学者关注的领域之一,也是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之一。北朝的官制,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北魏前期(孝文帝独立执政以前),内行官系统特别引人注目。这方面的研究,郑钦仁和严耀中等先生成果丰硕。

孝文帝独立执政以后的北朝官制,考课制度、封爵制度、散官制度、勋官制度、荫官制度、俸禄制度、选举制度、监察制度等方面都颇受人重视,这些方面的研究也很富成就。并且有几部比较专门的官制史方面的著作,值得注意。如,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对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制有许多探讨,祝总斌著《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和陈琳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对于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尤其是三省官制讨论很详尽,而黄惠贤著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魏晋南北朝》和陈仲安、王素著《汉唐职官制度研究》则涉及到北朝时期中央和地方官僚制度多方面的内容。

本书题为《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对这个题目有两方面需要加以说明。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本书讨论的时限问题。“孝文帝以后”,实际是指孝文帝独立执政以后,即文明冯太后去世的太和十四年九月以后的时期。

关于孝文帝独立执政的起始时间,学术界意见多有分歧,陈汉玉和薛登等先生主张孝文帝独立执政在太和十四年九月冯太后去世以后,此前冯太后是主要的执政者,孝文帝是辅助角色;刘精诚先生主张冯太后掌权大体上到太和十年,此后孝文帝是主要的执政者;与刘精诚观点基本相似的还有张金龙先生的观点,他主张太和十年前孝文帝已开始听政,太和十年后孝文帝已独立听政。我同意孝文帝太和十年已经开始执政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在冯太后在世时,孝文帝与太后都是执政者,但太后的角色是主要的,以孝著称的孝文帝无论如何都会尊重太后的意见,即使以孝文为主作出的决定也必经太后的首肯或定夺。《魏书》卷九三《恩幸·王叡附翔传》:“少以聪敏循良,诏充内侍。自太和初,与李冲等奏决庶事,迄于十六年,赏赐前后累千万。是时政事多决于文明太后,后好细察,而翔恭谨慎密,甚被知任。”此处说直到太和十六年政事都是多决于冯太后,也许不准确,因为太后已于太和十四年去世,但是,太后去世以前,政事多决于她应是有充分根据的。所以,我将孝文独立执政的时间定在冯太后去世以后。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本书讨论的主要问题。本书拟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1.对孝文、宣武、孝明帝时期的考课制度的探索;2.孝文帝以后北魏的人仕制度与晋升制度;3.考课与监察制度的特色所反映的地方政治的地位以及考课制度在选举制度中的具体反映——停年格探索;4.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制中的清浊问题和官吏分途问题;5.北魏后期诸地方军政官释证;6.附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让官、让爵风气。

这几个问题,大多数是学术界尚未系统涉及的,如2、3、4、5、6等题,在本文中占据较大的篇幅。其中的停年格问题,学术界曾有较多的讨论,但是,正如我在“停年格与北魏后期地方官制”部分所说,以往的工作基本上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而停留在“望文生义”地简单论述或大而无当的泛论的程度上。停年格实质上是孝明帝时期考课制度在选举制度中的具体应用,沿此方向进行探索的,似乎只有日本学者福岛繁次郎。但是,福岛繁次郎虽然将停年格与考课制度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讨论,但他仍然没有找到停年格与孝明帝一朝考课制度之间的必然联系,也没有找到停年格与地方官选举之间的关系,更没有找到停年格与武官人选之间的联系桥梁。所以,福岛先生的研究较国内学者的研究有一定的进步,但仍然不能令我满意。我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将它写了出来。正确与否,不敢言必,但毕竟是一得之见,期望得到学界的批评与指教。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的考课制度

第一节 孝文帝时期的考课制度建设及考课实践

1.考课制度建设

2.考课实践

第二节 宣武帝时的考课制度

1.景明格

2.正始格

3.永平格

4.延昌格

第三节 孝明帝时的考格

第四节 孝明帝以后的考课办法

第五节 正常考课的破坏因素

1.正始泛阶

2.通考

3.考簿的淆乱

4.停年格

第二章 孝文帝以后官僚的入仕与晋升制度

第一节 中正制与定姓族

第二节 定姓族与资荫制度的建立与实行

第三节 北魏后期官阶的使用与意义——兼论勋阶与官阶

第四节 对选举制度的整顿

第三章 北魏后期的地方官管理问题

第一节 从监察与考课看北朝地方政治的地位——附论汉、魏晋南朝地方考课的历史

第二节 “停年格”与北魏后期地方官制——考课制度与选举制度结合之一例

第四章 孝文帝以后北朝的清浊官问题和官吏分途问题——附论唐代以前官吏分途的历史

第五章 地方军政官释证

第一节 地方军与地方都督

第二节 征讨都督、大都督、行台

第三节 都将、别将、统军、军主、戍主、城主、防主

第四节 军事监督官

附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让官、让爵风气

后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7: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