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宋蔡襄楷书谢赐御书诗
释义

基本信息

蔡襄《谢赐御书诗》,1053年,卷,纸本。29.3cmX241.5cm。日本大正八年(1919)6月7日,此件为中村不折(1866—1943)从文求堂购得。现藏于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2006年3月来华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另有一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疑伪。

文物介绍

宋仁宗帝曾御书“君谟”赐蔡襄。为报答皇恩,蔡襄恭作表文并七绝一首献上,此即“谢赐御书诗表卷”。从总体上说,所书笔笔精到,端正恭敬。此卷用五张纸拼接,共三十七行字。卷后有米芾、鲜于枢、吴宽、陈继儒和董其昌等名家题跋。

本作品在当时已成名作,为内府所藏。蔡襄还将此作刻石奉呈翰林院。而与蔡襄同时代的被称为宫廷书画鉴定家的书家米芾在当时也未见及此作真迹,只看到翰林院的石刻。因此,在四十年后见到真迹时,米芾将兴奋喜悦的心情倾注于跋语中。

法帖鉴赏

蔡襄《谢赐御书诗》,这件墨迹颇有晋唐遗韵,其法度严密,结字严谨,用笔稳健,一丝不苟,是其楷书中最精到的作品。卷后,有米芾、鲜于枢、解缙、吴宽、陈继儒、董其昌、张祖翼、罗振玉等众多宋、元、明、清名人题跋。这卷流传有绪的墨迹曾经南宋赵明诚收藏,元代曾为乔篑成收藏,明代曾经黄锺、赵用贤收藏,清初为安岐收藏,后又经叶名澧收藏,清末为端方所藏。后流入日本国,现藏于日本书道博物馆。全卷纵二十九点三厘米,横长总计八百二十九点五厘米。据方家评说,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束京国立博物馆也藏有这卷墨迹的不同书写本,但本卷最佳。

作者简介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蔡襄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草书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曰:“此待诏职也。儒者之工书,所以自游息焉而已,岂若一技夫役役哉?”

从以上三段记载中,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 ,所以传世作品较少。另外可以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已完全转向了诗文尺牍,而书碑则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为士大夫所不屑为,甚至连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这与唐代以前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

蔡襄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4: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