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绒布唐工艺 |
释义 | 绒布工艺起源于清朝入关以前的军队中,有300多年的历史。“绒布唐”民间工艺,是从清朝中后期开始的,至今约有160年,被专家誉为北京近代民间玩具的“活化石”。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北京绒布唐工艺 所属地区:北京 · 东城区 遗产编号:BJⅧ-7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北京东城区文化馆 传承历史第一代以这门手艺为生的人是唐启良的外祖爷爷,他姓赵,生活在清道光年间,他将绒布工艺的技巧传给了女儿唐赵氏(即唐启良的奶奶)。 第二代传人唐恒明和唐赵氏夫妇(1856—1922)。生活在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唐恒明曾在朝廷任二品文官。在前代的基础上,工艺造型更加丰富,制作技艺更加精细,品种更加齐全,很多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当时清上层朝臣官宦。后家道中落,和唐赵氏一起制作绒布工艺,在集市出售赖以维持生活,并在创作题材上开始融入了汉民族有吉祥寓意的题材。“绒布唐”的名号开始在京城流传。 第三代传人唐普顺和唐恩氏夫妇(1894—1930)。生活在清宣统年间。唐普顺在制作绒布工艺上又有所发展,从这代开始,用绒布工艺表现军旅马上生活题材的作品减弱,大部分为适合老北京习俗,富有吉祥寓意题材的作品,受到当时各层人士的欢迎。“绒布唐”的名号在京城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第四代传人唐启良(1917—),老姓为它它拉氏,满族,正蓝旗人,世代居住北京,是专门制作老北京民间工艺品的老艺人。他的上三代就以制作绒布工艺而出名,到了唐启良这一辈,将这门手艺进一步发展完善,在京城的手艺界里,“绒布唐”、“耍货儿唐”的名号达到顶峰。 第五代传人唐玉捷(1961—),唐玉捷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做绒布工艺品,对于各种技巧,得到了父亲的亲自指导,一直是父亲的帮手。2003年,她帮助唐启良创立了“北京盛唐轩传统民间玩具开发中心”。盛唐轩则由唐玉捷负责经营管理。她一面发展盛唐轩的业务,一面继续学习“绒布唐”的制作工艺。 技艺特色绒布工艺多采用民族传统色彩,表达吉祥喜庆的寓意。构思巧妙、造型古朴、手法夸张、神韵飘扬、风格醇厚,作品题材广泛,充满了浓郁的老北京生活情调。制作绒布工艺包括胶土雕塑、制作纸盔、装饰、手工彩绘等主要工序。其代表作品有:“马上封侯”、“马拉车”、“金马狗”、“御辇”、“小鸡吃米”、“老虎吃小孩”、“排子马”、“不倒翁”等系列作品。 “绒布唐”的起源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依托于民间民俗文化沃土中,是一个京味文化代表性的品类,既具有本土文化的民族性,又具有历史、民俗文化和学术研究价值。从表现满族马上生活,以马和骆驼为主要造型,到后来融合汉民族特色,成为北京传统民间工艺,充分反映出了清代民族文化融合过程,是这一过程的历史见证。“绒布唐”手工艺发展由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良,进而成为亲友间馈赠的礼品和庙会、集市上的经典工艺品,从侧面也反映出了老北京手工艺发展的历史进程,老北京人的娱乐习俗以及社会文化习尚和传统。在满汉民族融合、北京民间工艺发展、制作技艺等方面可供学术研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