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齐徂徕山刻经 |
释义 | 徂徕山,又称龙徕山,驮来山,是泰山的姊妹山。地理坐标东经117°20′,北纬36°03′。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横亘连绵29公里,总面积250平方公里。其主峰太平顶,海拔1027米,相对高度800多米,与泰山玉皇顶的直线距离为30公里。 徂徕山北齐刻经共有二处,一处为光化寺将军石刻经,一处为梁父山映佛岩刻经。 光化寺将军石刻经,石高1.9米,宽2.4米,上刻《大般若经》。西侧直书18列,每列6~9字,共89字:“大般若经曰/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众觉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诸法空自/法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造椿/息道升道昂/道昱道恂/僧真共造”字径12×12~15×15厘米。东侧直书2行,共8字:“中正胡宾/武平元年”,字径同前。经文毁漫颇重,字口几乎与石面平,非良工不可拓。将军石已经筑亭加栏保护,若非博物馆允许不能入内。石旁边原有“阿弥陀佛”、“大空王佛”等刻,已毁于工程建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原拓。今市面所见徂徕山“阿弥陀佛”、“大空王佛”拓片,多系依台北藏品翻版,并非原拓。 梁父山映佛岩刻经在梁父山顶,石高8米,宽5米,上刻《般若波罗蜜经》,上部刻题款:“般若波罗蜜经主/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等字;下有“普□/武平元年/僧齐大众造/维那慧游”;经文正文14列,每列7字,高1.4米,宽3.5米,每字30厘米,刻“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蜜佛言般若/波罗蜜无边无际/无名无相非思量/无归依无洲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如法界无有分齐/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罗蜜亦名菩/萨摩诃萨行处非/行非不行处悉入/一乘名非行处何/以故无念无作故”。经文右起第一至第四列保存基本完整,第五至第九列上部完好,下部多漫灭。后五列毁漫严重,多处原石已脱落。据传,后五列早已脱落,后人依遗拓补刻。细察之下,此处确与前面九列之点划存在变化,传说或可信。虽然如此,经文字痕犹在,逐字可辩,98字中,良工可拓得完好之字90余。 徂徕山刻经见收于宋赵明诚《金石录》,清代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等。《鲁迅日记》有“午后往留黎厂买《映佛岩摩崖》八枚”,其中《映佛岩摩崖》应该是徂徕山之刻经。清代学者魏源把泰山经石峪刻经与徂徕山刻经相提并论,给予高度评价。武中奇先生的书法自成一家,其书风形成,就受到了徂徕山刻经的影响。此处刻经和邹城“四山摩崖”、东平洪顶山摩崖、泰山经石峪摩崖是山东北齐石刻中的精品,邹城诸刻经胜在自然,东平刻经胜在洒脱,经石峪刻经胜在磅礴,徂徕山刻经胜在端庄。 “武平元年”系公元570年,北齐后主高纬的年号。古代摩崖题刻的这一良好传统,使人知道了摩崖雕镌的确切时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