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农学院 |
释义 | 北京农学院是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始建于1958年。现开设15个二级学院、部,24个本科专业,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现有各类学生8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56人,已形成以本科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地处回龙观文化区北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东侧,毗邻八达岭高速公路。学校占地面积1080亩。 中文名:北京农学院 外文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校训: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 创办时间:1956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农业 主管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现任校长:王有年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主要院系:生物技术学院,植物科技学院等。 硕士点:8个 学院概括北京农学院历史可追溯到始建于1956年的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1958年更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1961年迁入现址,1965年升格为北京农业劳动大学,“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现址建立北京农学院, 1998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 21世纪前10年学校的发展目标:把北京农学院建设成为在北京市属高校中以农科特色为主,兼有工、经、管、法、文、理等类专业,具有鲜明特色,部分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现代化农林大学。学校现有15个二级学院(教学部):生物技术学院(1系)、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系)、动物科学技术学院(3系)、经济管理学院(4系)、园林学院(5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6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7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系)、城乡发展学院(9系)(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10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基础教学部(外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8300余人,其中研究生610余人,本科生6140余人,高职生1170余人,继续教育类学生400余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兼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学科建设学校现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了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2个类别涉及12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28个本科专业,其中园艺、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农学、动物医学、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园艺等6个专业为北京市级特色建设专业;有1个北京市大学科技园、3个北京市人才培养基地和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5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有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7个北京市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同时设有“中国—加拿大安全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尤其是,学校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形成了明显特色和优势,“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批准为“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校园设施学校占地面积2159亩(校本部1136亩,科技园区1023亩),是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和“首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环境幽雅,被授予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学校教学设施齐备,建有各类基础和专业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建立了71个稳定的校外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基地。图书馆藏书38.7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5个,与30多家单位建立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关系。建成校园局域网,有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风雨操场和全塑胶标准田径场等较完善的体育设施。定期公开出版《北京农学院学报》。 师资力量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员工770余人,其中有教师424人,教授74人,副教授19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79.0%。教师中受聘为“外籍院士”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创新人才7人,北京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5人,北京市优秀学术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13个,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学校以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合格人才为根本任务,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建校50年以来,已为北京地区和部分省(市)培养各类人才3万多人,大部分已成为基层生产、科研、管理的骨干,不少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农业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所获荣誉学校针对北京都市型郊区经济的诸多特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科教兴农、科教兴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五”期间,学校科研立项377项,师生发表论文1142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和技术推广奖13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兴农奖项34项次。学校连续3年获全国“科教兴村试点工程先进集体”。2002年以来先后被评为“产学研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农业科普示范先进集体”、北京市“产学研先进集体”、北京市“支援山区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院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重视加强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11个国家的20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与英国哈珀騠华斯大学学院开展了本科“3+1”合作办学项目,与日本麻布大学、波兰波兹南大学开展了研究生交流学习项目,与美国、荷兰的涉农类公司企业开展了专科生“2+1”研修项目。学校积极承办和参与第四届国际板栗学术会、动物福利国际会议、欢庆国际诺鲁孜节暨中塔友谊杏树移栽仪式、中德都市农业发展与合作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重要活动,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多次在北京市的各项竞赛中获得荣誉。学生社会实践获得“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连续4年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2年获得社会实践首都贡献奖,2005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和“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发展理念“十一五”期间,学校将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以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专业为重点,以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型和复合型的技术、经营、管理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基地,科研成果转化与农业新技术服务基地,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交流的窗口与平台,争取在2020年前把学校建设成为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 机构设置党政办 组织部 宣传部 纪检审 团委 院工会 教务处 科技与研究生处 人事处 学生处 财务处 保卫处 总务处 离退休工作处 后勤服务集团 图书馆 科技产业集团 教育技术中心 重点实验室 校医院 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会 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 果树研究所 禽病防治研究所 中国传统兽医国际培训研究中心 科研机构学校有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北京市兽医学(中兽药)实验室,1个市级社科研究基地——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和2个市级学术创新团队。设有都市农业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果树研究所、禽病研究所、饲料研究所、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传统中兽医国际培训中心等7 个科研机构。 交通路线地铁: 乘坐地铁环线到西直门换乘地铁13号线 龙泽站下车 乘坐442 到朱辛庄或华北电力大学站下车即到。 自驾车: 1 进京方向 八达岭高速北安河出口出高速。上二拨子盘桥直行 2 出京方向 八达岭高速回龙观出口出(三个出口任意)直行。过二拨子盘桥见到“北农路”路牌右转直行即到。 公交: 出京方向:德胜门坐919慢车 朱辛庄下 德胜门西坐345慢车 朱辛庄下 德胜门西坐344快车 京昌路回龙观北站下 换成442 学校门口下(此车走高速,比较快) 进京方向:昌平北站做345慢车 朱辛庄下车过二拨子盘桥 按照地区: 城区方向:地铁13号线 龙泽站下车。出站坐442,学校门口下车 房山方向:836(或917)--广安门下 换乘691 清河下 换乘670 朱辛庄下 门头沟方向:地铁一号线苹果园---复兴门换乘环线----西直门换乘13号线 442 昌平方向: 昌平北站 345慢车 朱辛庄下 延庆方向:919慢车 朱辛庄下 通州方向:地铁(参阅上述路线) 大兴方向:快速公交前门下车后换乘地铁(参阅上述地铁部分)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