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林业大学
释义

北京林业大学,简称北林,原名北京林学院,是北京学院路八大学院之一。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创办于1952年10月16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点大学之一,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农林类高等学校。1996年被国家列为“211工程”首批建设的41所高校之一,2001年被列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的22所高校之一。2004年5月通过教育部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全国56所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北京林业大学被称为“中国林业和生态环境的最高学府”,在中国林业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

学校主页: http://www.bjfu.edu.cn/

中文名:北京林业大学

外文名: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简称:北林

校训:养青松之正气,法竹梅之风骨。

创办时间: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农林类

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属性:211工程

现任校长:宋维明

知名校友:沈国舫、关君蔚、孟兆祯、万峰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主要院系:林学院,水土保持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园林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9个

硕士点:73个

博士点:35个

院士:4人

主要奖项: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学校前身: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

长江学者:2人

目标定位:特色鲜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办学理念: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

学校层次

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小985)重点建设高校;

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最新入围的第三批;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全国56所研究生院高校之一;

2009年,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为特色,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相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13个学院,35个博士点,73个硕士点,53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3个二级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截至2009年5月,学校在校生21510人,其中本科生12993人,研究生3275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4294人,非计划招生高等教育学生中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948人。

学校地址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邮政编码:100083

校园设施

校本部现有校园面积669亩,正在建设的鹫峰校区占地面积750亩,学校实验林场占地面积10870亩,学校总占地面积12289亩。新建的图书馆纸质藏书达131.45万册,电子资源库17种,各类电子图书总计74.32万册。建成了“千兆骨干、百兆桌面”的数字校园网络。

学校还拥有:

北京林业大学夜大(北京市宣武区南线里56号)

北京林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北路8号)

北京林业大学花卉育种实验基地(北京市昌平区)

北京林业大学广播台(北京市西城区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北京林业大学房山分院(北京市房山区文化路)

北京林业大学培训中心(北京海淀区林业大学小南门对面)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北京市海淀区安宁庄东路48号)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分院(天津、山西、吉林、浙江、福建、山东、河北、河南、广西、甘肃、西藏、内蒙古、江西、四川、新疆、云南、广东、上海、宁夏、黑龙江等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24个函授站(分院)

等等一系列全方位的专业教辅机构。

教育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连续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1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5门,北京市教学名师6名。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5个。2002年以来,该校学生在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和国际建筑师及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有9人次获得金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有8人获特等奖,43人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有9人获全国一等奖,3人获全国二等奖。该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1%以上。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历史沿革

建国建校初期

北京林业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正式成立北京林学院,临时过渡院址设在西山大觉寺。

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北京林学院。

1960年,被列为全国63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

文革前后时期

1964年,园林专业因“园林教育革命”影响受到批判。1965年,北京林学院园林专业宣布停办,园林系被撤销。

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发出战备疏散的“一号命令”,北京林学院开始迁往云南。学院北京原址分别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等(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单位占用。北京林学院虽名为搬迁,但实为解散,后经国务院过问免于撤销,全校于1970年集中丽江,更名为“丽江林学院”,后转迁至下关市,并再次更名为“云南林业学院”。

1973年,搬迁至昆明市安宁县楸木园,同时,云南农业大学林学系并入云南林业学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院在多方努力后于1979年返京复校,复名“北京林学院”。并收回部分原有土地,但总面积减少了40.5%,校内科研基地植物园被毁(现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977年,园林系恢复。

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后,学院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逐步扩大。1984年,邓小平为学院题写校名。

1985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批准,北京林学院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

1996年,北京林业大学被列为“211工程”首批建设的41所高校之一。

2001年,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协商决定,与北京林业大学实行共建。

2005年,北京林业大学被列为42所具有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高校之一。

2009年,进入“985”创新平台建设行列。

院系设置

林学院

林学院是该校具有鲜明特色、科研教学型的学院,也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方向明确,研究成果丰硕。

水土保持学院

水土保持学院为研究教学型学院,始建于1952年,经过近6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理论与高新技术研究中心、高层次水土保持人才培养中心、高水平科研成果集成转化和示范推广中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中心。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培养生物科学领域高新技术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为主要目标,肩负着教育部设立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

园林学院

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园林教育基地,是全国唯一的一所能够多种规格、多种层次培养园林、风景园林、旅游管理和观赏园艺建设人才的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是在创建于1959年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50多年的努力,已建成了一个以本科教育为主,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班、会计专业辅修等全方位、多层次、多规格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学院所有专业均设有硕士点。

工学院

工学院创建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以工科为主兼有其他专业的教学科研型学院。在近10年内,主要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工科本科生为主,同时逐渐扩大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比例。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培养工科和艺术类专业高级人才的研究型学院。 学院拥有一批高水平、现代化的实验室和教学设施, 设有人造板新技术研究中心、木材干燥中心、木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家具设计研究所和精细化工研究室等。 包括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包装工程、艺术设计四个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人文学院承担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人文素质类选修课为辅的全校公共课教学任务。学院设有法学和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设有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理论、应用心理学、行政管理六个硕士点;设有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法律援助中心、模拟法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学综合实验室等研究、实习实践机构。同时开展心理大专、物业管理专升本、物业管理高自考、公关员及心理咨询师培训等多层次办学并设立法学和公共关系两个辅修专业。 学院以“立德、立言、立功”为院训,近10年,院内教师共主编、参编专著、教材达200余部,有多名教师分别担任有关学术研究会的会长、主任、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等。在国内生态文化的研究方面,正成为一支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力量。

外语学院

外语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视听、多媒体设备齐全。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曾先后派出教师赴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学习、进修、访问和考察,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日本鸟取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关系。

信息学院

信息学院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网络工程5个本科专业;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森林经理学信息管理方向、设计艺术学景观动画方向5个硕士点,具有林业装备工程、森林经理学信息管理方向2个博士点。学院下设信息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数字媒体教研室、网络教研室、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等二级教学单位,拥有设备先进的网络与操作系统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软件综合实验室、用友ERP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于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称号。学院目前在校学生1025人,其中本科生902人,研究生123人,包括硕士108人,博士15人。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7人、高级工程师2人。学院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森林经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开发、数字林业公共平台、数字化森林生态站平台构建等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数十项,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改革研究工作,近5年来共主编、参编教材60多部,其中3部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主持和参加教改课题共计30多项,获北京市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项。学院先后在校内外建立十多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学院充分利用地处中关村开发区的地理优势,鼓励学生参加周边学校和高新企业的学术与科技活动,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强调多学科交叉、厚基础、重实践,为各行各业培养信息化需要的专业人才。

理学院

理学院承担着全校研究生、本科生的数学、物理和化学各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学院教师霍英东多次获得宝钢、北京市优秀教师奖等各种奖项,近年来发表论文数十篇。

自然保护区学院

自然保护区学院成立于2004年12月,由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同建设,是目前我国唯一培养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专门人才的学院。学院拥有“自然保护区学”博士点,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院设置“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本科专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成立于2007年4月。环境学院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专职教师25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包括教授5人(全为博士生导师)。教师中有多人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和其他荣誉称号,并在相关国家学术团体中担任理事,已经形成了一支高素质、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

学院以培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高级人才和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为己任。目前,学院拥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给排水工程3个本科专业和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生态环境工程博士点学科和生态学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学院根据国家需求和自身优势,明确了学科发展的四个方向为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生态环境污染机制与修复技术和环境规划、管理与评价和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并确定了学科建设的具体实施步骤。目前,学科建设已被学校列入 “211工程”三期、“985”三期建设之中。

继续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自1956年开始招生,在近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学校提出的“质量、结构、特色、效益”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层次,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包括以函授、夜大学、成人脱产形式为基础的本、专科多层次的学历教育。

国际学院

As one of the key national univers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China,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FU) is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characterized by forestry, biology and forestry engineering, with well-coordinated multi-disciplines of scienc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conomics, law and liberal arts. There are 50 specialties for undergraduates, 55 for Master candidates, and 33 for Doctoral candidates, as well as 4 post-doctoral research centers. There are 20000 full-time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 in 2005.There are about one thous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22 countries have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by 2005.The university provides warm and friendly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feel the Chinese culture, make friends and study.

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林学(含7个二级学科: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植物学、木材科学与技术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林业经济管理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植物学、生态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土壤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林业经济管理

北京市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林业工程(所涵盖二级学科: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生态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草业科学

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生态环境地理学

物业管理:全国第一个物业管理专业为北京林业大学开设,其也是目前全国师资力量最好的学校。该校物业管理为在国家重点大学中唯一开设的物业管理专业,为物业管理企业输送了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物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物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我国物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工商管理的惯例和规则,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物业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办学宗旨

目前,学校正以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秉承“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89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5人。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突出贡献奖,1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4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其他获各类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人次。

院士风采

沈国舫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森林培育学家,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林学会理事长。 在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速生丰产林培育、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及城市林业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填补了许多空白。1986-1993年,在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期间,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他致力于中国森林可持续发展及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等宏观研究,对我国林业重大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君蔚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水土保持学家,我国水土保持领域的开拓者,中国防治沙暨沙产业学会副理事长。于2007年12月29日15时35分不幸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长期致力于中国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的教学和科研,主持创办了中国高等林业院校第一个水土保持专业和水土保持系,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他长期深入实际,在山区建设、防护林体系理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俊愉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观赏园艺学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园林植物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他创造了花卉“野花育种”新技术和进化兼顾实用的花卉品种二元分类法,并成功培育了具有多种抗性的梅花、地被菊、刺玫、月季和金花茶新品种80多个。他著述多部,《中国花经》、《中国花卉分类学》、《中国梅花》等在国际花卉园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孟兆祯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风景园林学家。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性的建立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的新教学体系,并建立了该学科在全国唯一的博士点。他指导的3名学生4次获得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大奖。他主持承担了国内外内容广泛的设计36项,多次获得重要奖励。他将植物学科的内容,中国传统写意自然山水园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现代化社会融为一体,设计作品受到业内专家、中央领导和广大游人的好评。

尹伟伦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学家,原北京林业大学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具有林学和生物学交叉优势,围绕良种奇缺、生产力低的难题,创立快速可靠生理量化选育抗逆、速生良种和壮苗,及丰产良种系列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改革一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奖励15项。发表论文83篇,出版专著12部,获得专利7项。

被聘为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专家、林业战略首席专家;兼任国际杨树委员会执行委员,亚太地区社会林业培训中心理事,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杨树委员会主席,《林业科学》编委、副主编,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命学部委员、常务副主任等。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突贡专家等10项荣誉称号;培养研究生52名。

学校名人

北京林业大学建校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和科技部部长在内的两院院士12名,院士们是北林大的最优秀校友代表,更是国家的珍贵人才和宝贵财富。

院士

沈国舫、关君蔚、陈俊愉、孟兆祯、朱之悌、尹伟伦

徐冠华、张新时、王涛、唐守正、李文华、汪菊渊

媒体名人

有“电波怒汉”之称的万峰

科研成果

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成果丰硕。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野外台站、3个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5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林业局定位观测站。2006年,获得各项科研经费达1.25亿元。2000年以来,获得包括9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类科技奖项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100多篇,被SCI等三大检索机构收录 420余篇,出版专著260余部,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树木抗逆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抗逆植物材料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花卉新品种选育、栽培与应用,林木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综合技术,森林生物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优势、特色研究领域。

以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名优花卉、地被植物等优良品种,林产精细化工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正巩固发展。毛白杨产业受到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对三倍体毛白杨科研、推广示范等工作做了具体批示,并给予专项拨款。

第39届UNESCO-IFLA大奖—寻找远去的西湖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继1989年获得国家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之后,近年来,连续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和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7门,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2002年以来,我校园林专业学生在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和国际建筑师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两队分别获Meritorious Winner奖、Honorable Mention奖。有3名学生获全国挑战杯铜奖,2名获首都挑战杯特等奖,9名获一等奖,37名获二、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有1人获特等奖, 24人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有9人获全国一等奖,6人获全国二等奖。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0%以上。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系列

2011年11月19日,由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林业出版社共同组织策划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系列著作编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北京林业大学宋维明校长、中国林业出版社金旻社长,以及中国林业出版社总编辑主任编审刘先银、林业科技出版中心主任徐小英、北京林业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王平、财务处处长刘诚和系列著作部分著作者出席会议。会议由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建成院长主持。

金旻社长指出,该系列著作是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国家级项目,每个参加人员都要高度重视,就此重申和强调了以下几点:①建立实施保障机制,做到人员(领导、责任编辑、作者)、资金、时间三落实,将本系列著作的出版按照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水准精心打造;②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好书稿内容、编辑加工、装帧印刷等环节的质量关,确保出版质量和出版进度;③加强对项目的宣传力度,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和配合该国家重点出版项目。

系列著作总主编、北京林业大学宋维明校长在会上讲话,首先完全赞同对于林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阐述和对本系列著作的出版定位,有信心、有能力将这套图书打造成国家精品图书。然后介绍了北京林业大学以及相关兄弟院校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情况和进展,认为这些研究工作为本系列著作的编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提出北京林业大学也将该系列著作作为2012年北京林业大学60年校庆的献礼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和推进。最后宋维明总主编对系列著作总体工作进行了部署,对著作的编写提出了具体要求:①要提倡内容创新,注重高水平原创作品;②要实现著作编写与国家科研成果的对接,突出国家科研成果,体现国家水平和国家精品战略的成果;③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图书编写工作,保证时间投入,将著作编写作为重大工程、品牌工程、骨干工程来落实。

会议以“出版一套图书,获得一个奖项,培养一批人才”为目标,在友好热烈气氛中,与会者合影留念,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我校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2000年以来,共举办了30次国际学术会议,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大量教师出国交流合作,执行国际合作项目40余项。2003年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联合办学,培养草业科学(草坪方向)专业本科生。学校每年还向美国、日本、芬兰等国派出研究生30余名,每年招收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越南、吉尔吉斯、芬兰等国家的留学生100余人。

扩展阅读:

1

http://news.bjfu.edu.cn/lsyw/20075.htm

2

http://www.bjfu.edu.cn/xxgk/999.htm

3

http://www.abc211.cn/

4

http://baike.soso.com/v4893705.htm

5

http://baike.baidu.com/view/3006222.htm

开放分类:
北京大学211工程高等教育林业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11次
最近更新:2012-05-17
创建者:hanfeinew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fine204 

辛勤贡献者:

邱子安 

1550911 

sihan_w 

猜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6: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