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宝堰乡 |
释义 | 地理位置宝堰乡,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境内。清乾隆时建镇,民国18年(1929)5月设区。1957年撤区建乡,1958年建宝堰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乡。位于丹徒县境南部,东为丹阳县,南接荣炳乡,西靠句容县,北连上会乡,总面积40.19平方公里,耕地30824亩。辖15个村民委员会,228个村民小组,7335户,26540人。 具体情况宝堰乡的地势西属丘陵,东为平原,通济河、胜利河横切全乡为南、中、北三部分。通济河上游为黄贯河,在丁角村北部与胜利河相接,句容境内山水直下,汇入通济、胜利两河,致东易涝西易旱。建国后,疏通胜利河,拓宽通济河,使水流经丹阳香草河入长江。大河两岸新建涵洞6座,建大陆、小陆水库2座,大小电灌站30座,筑主干渠道30条,总长98.6公里。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台,小型拖拉机439台,排灌动力机械487台,有效灌溉面积2.95万亩。1985年粮食总产量1597.38万公斤,年均亩产604公斤,水稻单产462.5公斤。比1978年分别增长9%、32%和23%。向国家提供商品粮643.12万公斤,人均243.5公斤。油料总产85.47万公斤。副业方面:产茧3.33万公斤,出栏羊6381只,家禽9.53万只,鲜蛋44.92万公斤,成鱼278.35吨,总产值356.94万元。 1985年乡办工业有农具、砖瓦、丝织、铜棒、坩埚冶炼等17个厂,总产值630.47万元,主要产品为石墨坩埚、各种门锁、丝绸、糯米白酒、活塞环等。美国万佛圣城的几口特大铜钟均为坩埚冶炼厂铸造。村办厂15个,总产值311.6万元。个体工业总产值62.09万元。 1985年社会总产值3190.9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34.28万元,农业总产值1424.28万元,收益分配人均505.6元。 1985年有初中4所及县属宝堰中学,教师96人,学生1501人;小学20所,教师148人,学生1796人;乡医院1所,医护人员41人,病床40张。 1938年6月,陈毅同志率新四军一支队到达宝堰,司令部驻前隍村,宣传抗日,建立地方党组织,组建地方抗日武装,成立镇、句、金、丹四县人民抗敌自卫委员会,为建立和发展茅山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现境内有位于前隍村的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宝堰镇的“四县总会”和陈毅办公室遗址。镇东有任迈、袁先锋烈士纪念碑。 乡政府驻地宝堰镇,清初即有人聚住,原村名拦水,因常遭洪涝,筑坝拦洪,遂改村名为堰坝,后又改为宝堰,以示其重要。乾隆间,兴起于南宋的丁角镇,因河道枯竭,水路只通宝堰而逐渐衰落;宝堰则日益兴盛,成为丹徒县八大集镇之一。旧时商业鼎盛时,仅粮行即近40家,集镇周围个体酿酒户比比皆是,米酒远销沪杭。原有街道4条。建国后新建振兴路、宝春路、宝行路3条。将镇内镇荣公路段降坡取直,作主要商业街道。有国营商店12家,集体商店15家,个体商贩170个。新落成的宝堰集贸市场,占地2000平方米,钢筋屋架,玻璃钢瓦盖顶,内有12间营业用平房,另设123个摊位。驻镇单位有银行、工商所、税务所、邮电局、学校、医院、县属工厂等近50家。镇内建有日供千吨的自来水厂和160个卧位的浴室。传统制作的红烧甲鱼为南乡名菜。特产香干,是直接食用或烹调配料的佳品。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江苏省土产公司特选宝堰万源酱园的香干作为支援食品,深受志愿军的喜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