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宝兴路谒师所 |
释义 | 宝兴路锡克教谒师所位于宝兴路(今东宝兴路北四川路附近)。 光绪二十八年,从印度招募来沪的巡捕和司阍因信仰锡克教,向公共租界当局要求修建一所锡克教谒师所。租界工部局董事会虽然同意这一要求,决定从公共基金中拨款3000银两购置土地,但未付诸实施。直到光绪三十一年,租界工部局董事会认为修建一所谒师所“无疑对上海的印度人大有益处”,“在其内可提供一处条件适宜的礼拜场所,也可监视他们的一般行为,也可对他们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光绪三十二年租界工部局用3396银两,在宝兴路购得土地1.9亩,同时又从印侨中筹募8000银两的建筑基金。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四日动工奠基,光绪三十四年三月竣工,同年五月三十日(6月28日)由工部局总董霍必澜为锡克教谒师所揭幕。 这座谒师所是一幢两层楼房,由红砖和人造石砌成,屋顶铺盖油毛毡和波形铁皮,总造价为11200银两。底层是长15米,阔9米的会议室兼作餐厅,南端有2个小接待室。楼上是谒师所,圆拱形屋顶。南端有四间小房,供布道师生活起居。 谒师所内部简单朴素,没有绘像和其它装饰品,只在中央用绳索围成方形的祭台,布道师坐在祭台中央,边摇铃,边朗诵《元经》,教徒们环坐在祭台四周,聆听布道师诵经。礼拜结束后,教徒们到会议室共进午餐,餐毕议事,议毕散会。 民国4年(1915年),由于印度巡捕和司阍之间经常发生磨擦、争斗,租界当局为此在戈登路(今江宁路)巡捕房附近为印度巡捕又修建一所锡克教谒师所,为印度巡捕专用。 民国13年(1924年),在上海的印度侨民有1300余人。是年8月,锡克教在印度首都举行全国性的宗教会议,旅居国外的锡克人都派代表回国出席会议。8月3日,旅居加拿大的锡克人代表11人途经上海,与上海代表20人一起回国。上海的锡克教徒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据8月4日《申报》报道:加拿大的锡克人代表由温哥华乘澳大利亚“皇后号”轮,抵达上海外滩海关码头时,1000余名印度巡捕和司阍、海关、银行的印度工作人员、印度妇孺50余人,集合码头欢迎,乐队奏乐,印度妇女则向来宾抛洒花瓣,后在露天举行宗教仪式。然后由乐队前导,欢迎人员则列队由福州路去虞洽卿路(今西藏路),再由海宁路(今北海宁路)游行至北四川路宝兴路谒师所后解散。 民国16年7月,上海的印度司阍人员之间由于乡情不同,方言不同,马其哈斯人和马乐澳人之间摩擦不断,发生了激烈的殴斗。英国驻沪领事下令关闭谒师所,后由全体锡克教徒作出“谒师所只用于宗教目的,不再发生殴斗事件”的保证后,才在11月9日锡克教始祖那纳克·辛格诞生日恢复开放。此后,一些锡克教徒为了避免摩擦,在民国28年10月、民国29年10月先后又在马霍路(今黄陂北路)249弄156号和舟山路218号修建了两所规模很小的锡克教谒师所,用作同乡锡克教徒礼拜。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印度侨民陆续离沪,该所的宗教活动日益冷清。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海的印度侨民仅有200余人。1956年因大多数去香港,印侨减至10余人,到该所过宗教生活的锡克教徒不过5~6人。1962年后留沪的印度侨民也陆续去港,宝兴路锡克教谒师所因无教徒礼拜而关闭,遗址现改作幼儿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