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傍晚的家 |
释义 | 作品原文傍晚的家 纪弦 傍晚的家有了乌云的颜色 风来小小的院子里 数完了天上的归鸦 孩子们的眼睛遂寂寞了 晚饭时妻的琐碎的话—— 几年前的旧事已如烟了 而在青菜汤的淡味里 我觉出了一些生之凄凉 作者简介纪弦(1913~ )当代诗人。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青空律。原籍陕西周至,生于河北清苑。1924年定居扬州。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诗。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专,举办画展。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翌年与杜衡合编《今代文艺》。1936年支持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同年创办《诗志》,与《新诗》及吴奔星在北平编辑的《小雅》相互呼应,互登广告,成为当时南北鼎足而三的有影响的诗刊。与徐迟、吴奔星、施蛰存等人友善。此时诗作深受现代派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流转于汉口、长沙、昆明、香港等地,曾任国际通讯社日文翻译,主编《诗领土》。抗战胜利后始用纪弦笔名写稿。1948年由上海赴台湾,曾编辑《和平日报》副刊《热风》,创办《现代诗》季刊,发起成立现代诗社,引起台湾诗坛关于现代诗的一次论争。1974年自台北成功中学退休,1976年赴美定居。 纪弦著有诗集《易士诗集》、《行过之生命》、《火灾的城》、《爱云的奇人》、《烦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在飞扬的时代》、《纪弦诗甲辑》、《摘星的少年》、《饮者诗抄》、《槟榔树》(分甲乙丙丁戊5集)、《晚景集》、《纪弦诗选》、《纪弦精品》,诗论集《纪弦诗论》、《夜记》、《一封信》、《纪弦论现代诗》以及《纪弦自选集》等。 作品赏析寥寥的8句诗,两个感情词格外扎眼,都出现在段末,一个是“寂寞”,一个是“凄凉”。要是强行在这二者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整首诗的格调便会大打折扣:似乎寂寞成了凄凉的原因。 好在完整读这首诗,这样的联系显得非常牵强。然而真正与“凄凉”靠得更近的,却是相比较“寂寞”更为形而下一些的“青菜汤的淡味”。其实如果说这首诗的诗眼在最后一句的“凄凉”一词上的话,那么无论是寂寞还是青菜汤,都构成了令人泄气的注脚。在这样的注脚下,这首诗只能是诗人对清苦寂寞日子喟叹甚至埋怨的小情调,而“几年前的旧事已如烟了”这样不经意的一句生活感叹便也显得有些多余——那些“已如烟”的究竟是些怎么样的旧事,让诗人在寂寞和青菜汤中感觉到了生的凄凉?“凄凉”一词的感情色彩显然过于浓重了,同时也很容易让人轻易联想到经济上的不足。 荒凉却不然,与凄凉相比,荒凉的意味似乎更宽阔一些。它并非清贫者生活的专利。一个贫困者的生命可以荒凉,一个富足者的生命一样也可以荒凉。荒凉,似乎揭示的是整个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 张爱玲评论说“路易士最好的句子全是一样的洁净、凄清,用色吝惜,有如墨竹。眼界小,然而没有时间性、地方性,所以是世界的、永久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