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斑猫鲨 |
释义 | 概述学名 Atelomycterus marmoratus 、 命名者(Bennett, 1830) 栖息深度 10 - 50 公尺 中文名斑猫鲨 有毒鱼类 否 科中文名猫鲨科 经济性 是 科号科名F023 Scyliorhinidae 食用鱼类 是 中国大陆名 白斑斑鲨 模式种产地Sumatra, Indonesia 观赏鱼类 否 俗名 沙条、斑猫鲛、沙鲦( 台东)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湾分布东部、北部 最大体长70 cm 栖息环境礁区、近海沿岸 同种异名Ateleomycterus marmoratum, Atelomycterus marmoratum, Scyllium maculatum, Scyllium marmoratum, Scyllium pardus 参考文献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杰编Shih-Chieh Shen ed. 1993 Leonard Compagno, Marc Dando, Sarah Fowler 2005 典藏标本FRIP01266 . FRIP21088 . NMMBP02266 . 典藏基因[ 2012-01-15,柯慧玲,COI,100%] [ 2012-01-15,柯慧玲,COI,100%] 英文俗名Coral catshark; Marbled cat shark 濒危状态IUCN 濒危状态: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形态特征体形修长,圆柱形;体坚硬,皮厚。头略纵扁。吻短而圆钝,吻长约与眼径等长。眼中大,下眼睑上部分化成瞬褶,距第一鳃孔与距吻端约等长。鼻孔小,近口部,具口鼻沟;前鼻瓣大型,呈宽三角形,向后延伸至口裂部,但无鼻须。口大,浅弧形,上下唇褶发达;齿小、三齿尖型,中齿尖最长。喷水孔小,紧贴于眼后。盾鳞具3棘突1脊突。背鳍2个,第一背鳍略大于第二背鳍,前缘圆凸,后缘凹入,上角圆钝,下角尖突,两鳍同型;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腹鳍基底中部上方;第二背鳍起点与臀鳍基底前部相对;胸鳍略小于第一背鳍,后缘平直;臀鳍小于第二背鳍,距尾鳍比距腹鳍近;尾鳍长但窄,尾椎轴低平,上叶近尾端;尾鳍下叶前部圆形突出,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三角形突出而与上叶相连。体色变化大,一般为浅褐色系,体侧具不规则白色斑点及暗色班点和条纹,有时暗色班点和条纹连接成蠕虫纹。 栖所生态栖息于近海珊瑚礁区之鲨鱼,通常停栖于缝隙或洞穴中。属夜行性,摄食底栖甲壳类和小型鱼类,卵生,每次产下成对的卵荚。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台湾分布于北部海域以及绿岛。台湾记录相当少。 渔业利用可食用,但不具经济规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