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摆庄派 |
释义 | 摆庄派摆庄派简介摆庄派为中国云南德宏地区傣族小乘佛教宗派之一。又称耿龙派。本派归信者最多,信徒无须严格遵守五戒。僧侣教阶分戛备、召商、召门、召吉四等。戛备为初入寺院学习文字及三归依、五戒之儿童;召商为戛备经过正式佛教晋升仪式后之初级僧侣;召门系能遵守佛教教规,研学佛经,年龄二十岁以上之中级僧侣;召吉为寺院之最高领导者,由召门升任,须精通佛经,虔诚于佛教事业。 摆庄派分布“摆庄派”又名“寺院派”,属于缅旬佛教系派别。传入时间较早。主要分布在德宏州和保山地区的傣族、崩龙族、阿昌族的居住区。“摆庄派”和“润派”僧侣虽多,影响最大,是云南上座部佛教的主体。“多列派”也是也是属于缅旬佛教(五台山)的派别。下有达拱量、苏特曼、瑞竟、缅座四支,在芒市、遮放、孟定等地流传,现在寺无僧。各派在教义教制上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持戒的宽严,和诵经的声调高低快慢区别。 摆庄又称耿龙,明代中期由缅甸传入,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芒市、瑞丽、遮放、盈江、陇川、连山等地区。摆庄僧侣可以养家畜家禽,允许杀生、食荤腥,亦可吸烟饮酒。寺院建在村寨中,有寺产。摆庄在德宏傣、阿昌、德昂(崩龙)等民族中拥有较多信徒。 摆庄派 - 起源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因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取得修行成功后,被称为“佛陀”而得名。公元前5、6世纪曾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不满当时印度社会婆罗门教的独尊地位和种姓制度,于是创立了反对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之一的佛教,到现在为止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释迦牟尼逝世后约100年,统一的原始佛教开始发生分裂,先后出现了18个或20个不同的派别,这是部派佛教的时期。公元一世纪左右,一些佛教徒因不满佛教内部腐化堕落,理论落后,于是新开教门,创立了大乘佛教,并把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小乘。5世纪以后,佛教逐渐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并接受了婆罗门教的仪礼密轨,出现了密教。9世纪后,印度佛教因教义僵化,烦琐保守,加之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佛教势力渐渐衰弱。11世纪中叶,佛教在印度衰灭。 公元前3世纪,佛教在古印度国王阿育王的护持下,由印度本土向国外发展,最先由南印度传入斯里兰卡,以后又传到了缅甸、柬埔寨、泰国,老挝等国,这一支称“南传佛教”。这一支佛教,在教义理论上,保持了较多的传统思想,在实践上以严格的修行为手段,因此曾有人将其称为小乘佛教,但是该派反对这种说法,自认为是属于上座部教派,故亦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由北印度经中亚地区丝绸之路和海路传入中国,又由中国传入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这一支称“北传佛教“。这一支佛教,以弘传大乘佛教为主,有流行汉地的汉地佛教和流行藏地的藏传佛教二支。 摆庄派 - 特点云南上座部佛教是一个全民信仰的宗教。男性教徒终身至少到寺庙出家一次。一般在年青时到寺院出家,既发心奉佛,又可以在寺里学习佛教和文化。出过家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取得应有的地位,受到大家的尊敬。上座部寺院遍布各地,“村村有佛寺,家家有佛堂”。寺院分为四等,最高佛寺是州总佛寺,负责协调佛教徒的佛事活动,颁布有关宗教法规,形式上批准僧人僧职的晋升,以及为新述职的官员、较高级别的土司举行宗教仪式活动。下属各勐的总佛寺是二级寺院,负责勐内的宗教事宜。同一地区的四个寺院或四个以上的村寨组成的若干个中心布萨堂是三级寺院,负责每月法定日的佛事活动和监督比丘持戒的情况,批准及考核沙弥晋升比丘等事宜。各村寨的佛寺是最低级别的寺院,负责村民日常的礼佛诵经的活动,以及对年青人进行佛教教育、文化培训的工作。僧侣的僧阶,各地区、各派别都不一样,润派分为八级,摆庄派、多列派为四级。上座部没有比丘尼,但有出家女。她们只能从事慈善事业,不得主持佛事活动。 云南上座部佛教有自己的三藏,系南传巴利文三藏的音写。书写的文字有傣泐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四种文字,写在贝叶或构皮纸上。一些各民族的高僧、学者的著述,重要的傣文译典和注释也被收入在藏经内。重要的佛教节日有泼水节、雨安居、豪干节等,每逢节日期间,也是人民欢庆的时节,非常热闹。1949年以后,上座部佛教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国佛教从内容到形式真正的统一起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