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百字折桂令·弊裘尘土压征鞍 |
释义 | 《百字折桂令·弊裘尘土压征鞍》是元代文学家白贲所作的一首散曲。该曲开篇就勾勒出了一幅倦客行旅图,接着用景物描写衬托了游子的旅愁与思乡之情。 作品名称:《百字折桂令·弊裘尘土压征鞍》 创作年代:元代 作者:白贲 宫调:双调 曲牌:百字折桂令 作品原文〔双调〕百字折桂令 弊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①。 弓剑萧萧②,一竟③入烟霞。 动羁怀西风禾黍④,秋水蒹葭⑤。 千点万点,老树寒鸦。 三行两行,写高寒呀呀雁落平沙⑥。 曲岸西边近水涡⑦,鱼网纶竿钓搓。 断桥东下傍溪沙,疏篱茅舍人家。 见满山满谷,红叶黄花。 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 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①鞭倦袅芦花:马鞭懒得像芦花那般摇动。 ②萧萧:冷落貌。 ③一竟:一直。 ④羁怀:久客他乡的情怀。 ⑤蒹葭:芦苇。 ⑥写高寒:在天空中排列成字。呀呀:雁叫声。 ⑦水涡:水流旋转处。 作品译文骑在马上,衣衫破弊,满身灰沙尘土;马鞭儿也已懒得像芦花那般摇舞。 客子佩带着冷清清的弓剑,一直走往晚云的深处。 西风把庄稼吹得哗哗作响,寒澄的秋水掩映着苇芦,这一切都拨动了久客他乡的愁绪。 瑟缩的乌鸦,黑压压地站满了路旁的老树。 三两群雁阵,在高天中排列成字,又呀呀地俯冲着,在平旷的沙滩上驻足。 曲岸西边,水流在急速地打转,张设着渔网钓竿,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泊住。 断桥东头的溪滩上,茅舍疏篱,望得见几家村户。 红叶黄花,缀满了秋天的山谷。 这一切都已悲凉不堪,况且客子漂泊在天涯的长途! 作品鉴赏衣装破败,弓剑萧然,带着一身的尘土,骑着困惫不堪的瘦马,任它踽踽前行,一直走向天边的云霞……作品一开头,就勾勒出一幅倦客行旅图。“弊”、“倦”、“萧萧”等字眼,显示了征人长途跋涉的经历。而“一竟入烟霞”,则含有漫无目的、不知所之的迷茫意味。这样的起笔,自然引起了读者对征人的关注。 “烟霞”除解释烟云外,还有“野景”的释义,所以“一竟入烟霞”也是为下文集中写景所作的过渡。从第五句起,作者的笔就跟上了游子,从他的眼里来看待面前的野景。时节正是清秋,西风掠动着田野上的庄稼和水面旁的芦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经·黍离》)“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西风里的禾黍使人感到衰凉,秋水边的兼葭使人感到寒凛,对征人来说,这一切就是“动羁怀”,这三字决定了他审视秋景的黯淡心理。向前方看是几株老树,停栖着数不清的缩头垂翅、无精打采的乌鸦。仰望天空,是几阵南归的大雁,呀呀地啼叫着投向沙岸暂息。“千点万点”与“三行两行”在视觉上形成了密与疏的对比,但触发的愁意却没有数量上的差别。这样的秋景连读者也感到凄凉,征人惹动客愁,不堪忍受,是情理之中的事。 接着出现了水村山郭。水流南折,产生了旋涡,渔夫设网张竿,等着鱼儿上钩。写出渔具钓船而不见主人,当是时辰已暮,各自归家造饭。再远一些,小桥尽头的溪岸边,竹篱茅舍,隐约可见几户人家。溪沙上不见浣洗的人影,看来也是同样的缘故。极目遥望溪后的山谷,血红的丹枫,金黄的野花,尽扑眼帘。色彩如此明丽,可知是留住了夕阳的影子。这一段秋景若让读者欣赏,应当承认说疏朗清丽,大可流连。但对于浪迹天涯、无家可归的征人来说,除了凄凉断肠,还能有什么感想。末两句点明题旨的感慨,可以说是征人迸发着血泪的呐喊。这同马致远的名作《天净沙·秋思》一样,都是在写景之末点明“人在天涯”,用景色来衬现旅愁。但由于两者篇幅不同,便自有铺陈与含蓄的区别。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有一首《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径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篱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该曲与之有相近之处。可见元散曲选取典型景物的写法,是继承了民歌与民间说唱文学的传统。 作者简介白贲,原名征,字于易,后名贲,字无咎,号素轩。先世太原文水人,后移居钱塘(现在的浙江杭州市)。先为中书省郎官,延祐中期出任忻州(现在属山西省)太守,至治年间为温州路平阳州教授,历常州路知事,后为文林郎南安路总管府经历。大约卒于天历年间。父亲白珽,字廷玉,长于诗文。白贲能画,作花古雅,可追徐熙、黄荃、钱舜举。又工曲,所作小令《鹦鹉曲》极有名,后多唱和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