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柏泉 |
释义 | 简介柏泉(又名柏泉古镇)作为武汉市的近郊,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以及人文景观。它位于武汉市西北近郊,距市中心仅17公里,地貌以垄岗平原为主, 地势开阔,隶属江汉平原汉北平原,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裕,雨量充沛。该区北部群山绵延起伏,错落有致,林木葱郁,鸟语花香,植被保护良好,随处可觅珍异兽踪迹。山水环绕,山中有水,水中有山,湖光山色,盎然成趣。该区南部已形成柏泉生态旅游区。区内 园、茶园、梨园、桃园、桔园···规模化的绿色农业,返朴归真的田园韵味。柏泉还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和人文景观,从考古发掘文物和文献记载来看,柏泉的历史悠久,就名胜古迹而言,不仅是本地区的一大特色,而且堪列东西湖地区之冠。座落于夏商文化遗址地盘龙城的柏泉,留下的历史名胜古迹30多处。虽然历史的尘埃湮没了许多珍贵的遗产,现仅存名胜古迹13处之多:柏泉古井、钥匙墩、余家咀等处被市政府树碑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它均属东西湖区政府文物保护单位,以资明令保护。因此,它所具备的良好休闲旅游环境,为软件园工作人员休闲提供了良好的去处。 文化遗址柏泉古镇位于柏泉办事处驻地,俗称茅庙集,形成于殷商时期,历经3000余年而不衰。系盘龙城的姊妹市。当年的柏泉山商贾云集,与盘龙屯兵城隔河相望。古镇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明朝兵部尚书张京,辛亥革命先驱孙武,现代哲学家张世英等名人皆出生柏泉。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先机,柏泉古镇重振楚风汉韵。三江航天集团投资13.5亿元,对78平方公里的柏泉农场实施整体规划建设。通过拆除零散住宅,集中修建农民小区,节约90%以上的宅基地,从而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的难题。古镇背依万亩山林、面对4万亩(2666.7公顷)府河湿地景观和5000亩(333.4公顷)杜公湖湿地公园(2007年7月,被省林业厅批准建立省级湿地公园)。近观春花秋果、绿树红墙,远望沙鸥翔集、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柏泉古井位于柏泉农场月塘角村,距柏泉办事处驻地2.2公里。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柏泉山在汉阳县西北。山下有景德寺,寺有井,古柏根蟠其中。”古井建于唐末宋初。占地150平方米。井台六角形,石砌,井栏为红沙石雕刻,井口内圆,直径70厘米,井身由青灰砖筑砌。井深3.5米,水深3米,水清澈见底,清凉甘美。古井奇观历代地志均有记载。《汉阳县志》载:“相传禹植柏大别山(今龟山)头,根达柏泉井中,故名。今土人淘井犹见树根二,状如双鲤,其泉对面涌出,如鱼嬉水,遇岁旱,犹是供数十村汲取。”文人学士歌咏其事,代有佳作。明永乐间汉阳县教谕赵弼有《柏泉》诗:“影沁空霄玉鉴光,苔封石甃色苍苍,汲来数仞清泉水,犹带高林柏子香。”;当地乡贤、清顺治进士、绍兴知府张三异有《柏井歌》等。1989年和1997年两次维修。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柏泉景德寺位于柏泉农场月塘角村,距柏泉办事处驻地2.2公里,始建于唐末宋初,盛于明清,毁于抗日时期。1949年,尚存几间破旧殿堂,1957年拆除后,其木料砖瓦被运到万子山修建小学。该寺原名“金台寺”,宋景德年间翻修后更名“景德寺”。寺庙依山而建,殿阁飞檐彩瓦,红墙朱楹,青砖条石为道,占地30亩(2公顷)。是东西湖最早的佛教活动场所之一。2001年,经湖北省武汉市佛教协会会长,归元禅寺、宝通禅寺方丈昌明大师发起,在其遗址重建。占地约150亩(10公顷),耗资3000多万元。2003年其主体工程竣工。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柏泉天主堂又称圣安多尼小修院,位于柏泉农场刘咀,距柏泉办事处驻地1.7公里。由意大利传教士建于1840年,为武汉地区最早的教堂。《郧襄属教史记略》载有建堂经过。其主体建筑为东西对称的两座楼,各高20米,呈双十字形。中间以天桥相连,南有方柱半圆形拱券门廊,北以砖石砌成甬道联结二楼,使之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巍峨壮观,具有罗马建筑风格。四周遍植枫杨。建成后,堂内设小学和修道学院,学生选自湖广教区教民子弟。新中国成立后,外国传教士回国,教堂先后为解放军军政大学、血吸虫防治医院、柏泉中学所用。1985年产权转属汉口天主教区,复为天主教堂,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家咀遗址位于柏泉农场园林大队余家咀坡地。距柏泉办事处驻地2.2公里,1984年3月发现。属晚期屈家岭文化至湖北 孙武故居遗址龙山文化及商周时期遗存,距今约4 000~3 500年。地表暴露遗物丰富,采集的石器有磨制石斧、石凿等,陶器有两缘向外卷起成突棱的扁平鼎足、鸭嘴状鼎足、圆柱状鼎足、矮豆圈足、折沿侈口罐口沿、兰纹缸片、泥质灰黑陶塔形盖钮、侈口卷沿小罐口沿、平折盆口沿、盉流等。遗址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2.5米。1988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