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先勇传 |
释义 | 图书简介白先勇的一生,是钟“情”的一生。白先勇的一生,是爱“美”的一生。因为有“情”,白先勇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成为一个作家,并在自己的小说中写尽人间的各种“情”。因为爱“美”,白先勇在自己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总是把对“美”的追求作为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美”。白先勇钟“情”爱“美”的人生和艺术,随着他对人生、对艺术不竭的激情和对美的无限渴望,随着他写作之笔永不停息地挥动,随着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走向世界,还在不断地延伸、继续…… 作者简介刘俊,1964年9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86年获苏州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著有《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从台港到海外――跨区域华文文学的多元审视》、《跨界整合――世界华文文学综论》、《精神分析学与中国文学批评》等;参与编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主编《跨区域华文女作家精品文库》(十本)等。《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2001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 录引子 源头 第一章 内地、香港时期(1937-1952) 桂林(1937-1944) 重庆(1944-1945) 南京-上海-武汉-广州(1945-1949) 香港(1949-1952) 第二章 台湾时期(1952-1963) 建国中学(1952-1956) 成功大学(1956-1957) 台湾大学(1957-1961) 《现代文学》(1960-1973) 《现代文学》周年庆(1961年3月) 早期作品(1958-1962) 挚友生病(1960年7月) 母亲去世(1962年12月) 赴美留学(1963年1月) 第三章 美国时期(上)(1963-1973) 爱荷华大学(1963-1965) “海外中国人”系列小说(1964-1965) 任教加州大学(1965-1994) 《台北人》(1965一1971) 父亲去世(1966年12月) 六七十年代的文学批评(1967-1978) 安居乐业(1973年3月) 《现代文学》停刊(1973年9月) 第四章 美国时期(中)(1971-1984) 《孽子》(1971一1983) 《现代文学》复刊(1977-1984) 《夜曲》和《骨灰》(1979-1986) 舞台剧《游园惊梦》(1982年、8月) 明姐去世(1982年10月) 多种艺术形式的“变体”(1979-2006) “世界语”“交响乐”(1961-2006) 《现代文学》终刊(1984年1月) 第五章 美国时期(下)(1984-1994) 散文创作(1976-2002) 八十年代以后的文学批评(1979-2002) 文化反思(1976-2007) 大陆“新感觉”(1987-1988) 重刊《现代文学》(1991年12月) 王国祥去世(1992年8月) 提前退休(1994年9月) 第六章 太平洋两岸时期(1994-) 世界华文文学经典(1999年) 关怀艾滋:文学书写与社会参与(2000-2004) “白先勇冲击波”(2003年) 香港半生缘(1949-2007) 两度获奖(2003-2004) 昆曲之旅六十年(1946-2007)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制作历程(2002-2004) 百场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演出史(2004-2007)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意义和价值(2002-2007) 《纽约客》(1965-2003) 人生与艺术:一个是“情”,一个是“美”(1937-) 尾声 附录 文学创作:个人·家庭·历史·传统一访白先勇 白先勇创作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基本信息·语言:简体中文 ·出版时间:2009-01-01 ·版次:1 ·总页数:282 ·印刷时间:2009-01-01 ·印次:1 ·字数:327000 ·ISBN:9787536054295 ·大小:16开 ·装祯:简装 ·纸张:胶版纸 图书摘要第一章 内地、香港时期 (1937-1952) 桂林(1937-1944) 公元1937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十一,广西南宁。 这天南宁大雨。在位于市中心的小乐园医院产房,传出了一阵嘹亮的婴啼声。窗外哗哗的雨声,在这个婴儿有力的哭声中被人们遗忘了。喜悦的人们奔走相告,为白府又添了一个小公子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产妇马佩璋跟前,拥满了道喜的人群,此起彼伏地盛赞着她的“福气”。 婴儿的哭声雄壮高亢,长得也眉目俊朗,惹人喜爱。在人们纷纷夸奖这个小公子的健康壮硕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婴儿发出的“声音”,有一天将要传遍整个华文世界,并且,这个“声音”还将以英、法、德、意、荷兰、捷克、日、韩等各种语言,向更为辽阔的世界传扬。 历史注定将记住这个平凡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一个不平凡的华文作家诞生了。 他就是白先勇,白崇禧将军的五公子。 1937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个重要的年头。这一年的7月7日,北平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以此为导火索,7月17日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就在白先勇出生前的8月4日,北伐名将白崇禧应国民政府之召从桂林飞抵南京,不久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因总参谋长程潜赴平汉线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白崇禧遂代行总参谋长职务。 由于白崇禧离家抗战,白先勇的母亲马佩璋女士就成了白、马两个大家族的主心骨。当时白家长住桂林,为了生孩子,马佩璋进了医疗条件较好的南宁小乐园医院。满月之后,马夫人即带着新生婴儿转回桂林,重新与大家族生活在一起。 1937年广西全境下大雨,南宁、桂林都淹了水,马佩璋女士与新生婴儿抗战时期任桂林行营主任的白崇禧。乘船离开南宁,重返桂林的铁佛寺住地。铁佛寺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与东镇路的交界处,往东镇路方向前行,可以看到桂林名山风洞山,从风洞山往东走,就能走到漓江边。三十年代的铁佛寺周围,是一个由众多平房环绕的住宅区,白家的铁佛寺房子是一个带院子的老屋,古旧而又有些阴森,当时选择住在这样一个颇有些鬼气森森的旧屋,主要是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空袭――在这所房子后面不远处有一个天然岩洞,那成了白家的防空洞。 白先勇最初的童年,就在这样一个由城市、寺庙、青山、绿水、老屋、岩洞、警报、空袭等种种奇异的因素组成的环境中逐步展开。长辈关于老屋的鬼故事、作为空袭信号的红气球、被炸得粉身碎骨的泥水匠、房子中冷不丁出现的蜈蚣、壁虎和蝙蝠,成了白先勇童年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