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蜡哈氏茎蜂 |
释义 | 【中文名字】白蜡哈氏茎蜂 【分类地位】膜翅目、茎蜂科 【学 名】Hartigia viatrix Smith 【分 布】北自我国东北中南部,经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达广东、广西,东南至福建,西至甘肃均有分布。 【危害对象】白蜡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白蜡树当年生旺盛的嫩枝条髓部。初孵幼虫从当年新生枝条第一对叶柄处蛀入嫩枝髓部,然后向上串食前进,其排泄物充塞在蛀空的隧道内,一般每一被害枝条内有1-5条幼虫,致使被害部位的复叶青枯萎蔫,影响景观效果。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3-15毫米,黑色,有光泽,分布有均匀的细刻点;触角丝状,27节,鞭节褐色;翅透明,翅痣、翅脉黄色。雄成虫体长8.5-10毫米,触角24-26节,其余特征同雌虫。 (2)幼虫和蛹:乳白色或淡黄色,体长约12毫米,头部圆柱形浅褐色,腹部9节,乳白色或淡黄色。蛹为离蛹。 【发生规律】 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当年生枝条髓部越冬。3月上旬至3月底(白蜡芽萌动前后)陆续化蛹,4月上中旬(白蜡树当年生长旺盛的嫩枝条长约10-20厘米、弱短枝停止生长时)开始羽化,4月中下旬,初孵幼虫从复叶柄处蛀入嫩枝髓部危害,5月初,可见受害萎蔫青枯的复叶。幼虫一直在当年生枝条内串食危害并越冬。 【越冬幼虫识别】 幼虫在越冬前横向啃食木质部,蛀孔近留枝条表皮,在枝条上的症状表现为直径5-7毫米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斑点,斑点中央有一个直径为2毫米仅留下枝条表皮透明状的圆孔,此处即为成虫羽化入口,它是查找该虫的重要标记。每个当年生枝条有羽化孔1-4个,幼虫在羽化孔的下方1-3毫米处的枝条髓部,在此处折断枝条可以发现幼虫。 【防治方法】 1.结合冬季树木修剪,消灭越冬幼虫。一般在冬季修剪时,剪除有褐色斑点的枝条,集中烧毁,减少越冬幼虫的数量。 2.区域联防。白蜡哈氏茎蜂成虫有较强的飞翔能力,防治时应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联防联治,封锁成虫的生存空间,缩小扩散范围。 3.化学防治。根据白蜡哈氏茎蜂生活习性和危害状况,在化学防治上,要采用内吸性杀虫剂,因此,可采用灌根和叶面喷雾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1)喷雾:采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10%的吡虫啉1500倍液加增效剂对叶面及枝条喷雾。叶面与枝条喷到、喷匀即可。在无风的清晨或傍晚喷施为宜。 (2)防治时间:防治白蜡哈氏茎蜂应掌握在成虫羽化期至幼虫孵化期。最佳防治期掌握在4月上中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