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霸权之间:世界体系与亚欧大陆腹地的发展 |
释义 | 出版信息作 者:任洪生 著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4-1 版 次:1 页 数:255 字 数:241000 印刷时间:2006-4-1开 本: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301097878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霸权之间”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亚欧大陆,它还指出了处于亚洲和欧洲霸权之间的历史事实,即农业生产方式霸权和工业生产方式霸权之间的游牧生产方式的霸权。本书从地缘经济的角度出发,将亚欧大陆按照生产类型重新划分,考察了亚欧大陆腹地在整个世界体系内的发展问题。通过对亚洲大陆腹地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分析,解析了世界体系与亚欧大陆腹地发展之间的历史逻辑,并且对亚欧大陆腹地,尤其是蒙古的兴衰作了世界体系下的静态和动态的地缘关系分析,从而阐明了亚欧大陆腹地尤其是蒙古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走向。 作者简介任洪生,男,内蒙古赤峰人,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博士后(国际经济法方向),现任职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体制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等,曾发表《资本主义生产贸易体系与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比较》、《蒙古:北约东扩的终点?》等多篇论文,以及《国际关系学》(合著)等多部著作。 目录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的范围 二、研究的视角 第三节 应用的核心概念 第二章 世界体系与亚欧大陆腹地 第一节 世界体系理论述评 一、几个关于世界体系理论的派别 二、世界体系理论的历史回顾 三、世界体系理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 世界体系:时空透视 一、世界时间的世界体系 二、世界空间的世界体系 第三节 世界体系的经济以何种方式增长 一、游牧经济的增长方式 二、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 三、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 第四节 亚欧大陆腹地何以成为一个独立区域 一、地理学关于区域的概念 二、经济地理学关于区域的概念 三、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 四、关于布罗代尔的经济世界 五、作为一个独立区域的亚欧大陆腹地 小结 第三章 1200年以前的亚欧大陆腹地:兴起、结构与动力 第一节 食品的获得:1200年以前亚欧大陆腹地的地缘生产结构 一、核心区的生产结构——13世纪以前的东亚地区 二、13世纪以前的边缘区——西亚中东地区的生产结构 三、13世纪以前欧洲的经济与人口状况 四、亚欧大陆腹地的游牧经济 第二节 世界货币:1200年以前亚欧大陆腹地对丝绸贸易垄断权的争夺 一、13世纪以前国际贸易路线的形成 二、13世纪以前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核心区与边缘区在生产和贸易上的结构性冲突:1200年以前亚欧大陆腹地的地缘军事结构 一、中国的军事经济 二、欧洲以及西亚地区的军事状况 三、亚欧大陆腹地的军事经济 第四节 亚欧大陆腹地融入核心区的一般范式——辽 一、辽以前辽地的经济类型 二、辽农业人口的形成 三、辽境内生产类型的分布 小结 第四章 1200—1800年的亚欧大陆腹地:重组及其结果 第一节 共存的悖论——亚欧大陆腹地融人农业区的继续 一、亚欧大陆腹地融入核心区的继续——金 二、亚欧大陆腹地融入农业区域的继续——西突厥 第二节 亚欧大陆腹地社会制度的变革 一、蒙古早期的社会组织——阿寅勒和古列延 二、蒙古汗国的建立及其国家制度 第三节 蒙古帝国时期游牧经济的机动性分析 一、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的一致性 二、生活条件和战斗条件的一致性 三、生产条件和战斗条件的一致性 第四节 游牧经济的结构性扩张及其冲突 一、蒙古帝国扩张的地缘后果 二、亚欧大陆腹地扩张动力的经济分析 小结 第五章 1800年以后的亚欧大陆腹地:衰退及边缘化 第一节 世界体系核心区的转移:世界生产方式的转变 一、工业化生产的出现 二、奢侈品生产的继续——一持续到1800年前后的中国经济 三、中国经济的边缘化 第二节 亚欧大陆腹地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 一、边缘区经济——1800年以后的蒙古 二、边缘区经济——1800年以后的穆斯林世界 三、亚欧大陆腹地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机动性的逆转 一、世界武器的变革 二、亚欧大陆腹地军事优势的丧失 第四节 作为缓冲地带: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亚欧大陆腹地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二、民族国家的产生:亚欧大陆腹地内部的政治调整 小结 第六章 理论与现实的反思 一、霸权之间的霸权与世界体系关系 二、世界体系核心区终极动力:资本聚集还是技术聚集? 三、对世界体系的核心概念重新认识 四、地缘政治导致地缘经济结果:蒙古将从边缘区走向核心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