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依萨昼蜓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巴依萨昼蜓

【拉丁学名】:Hemeroscopus baiscicus Pritykina

【生存年代】:白垩世早期

【地层层序】:早白垩世芦尚坟组

【化石分布】:中国北京西山、蒙古共和国西部下白垩世查查组、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

【化石价值】:科学研究,观赏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昆虫纲(Insecta

目:蜻蜓目(Odonata

亚目:差翅亚目(Anisoptera

科:蜻总科(Libelluloidea

属:巴依萨昼蜓属(Hemeroscopus baiscicus Pritykina

种:巴依萨昼蜓(Hemeroscopus baiscicus Pritykina

分类争议

巴依萨昼蜓最先于1977年发现于蒙古共和国西部下白垩世查查组与俄罗斯的外贝加尔地区,包括保存很好的稚虫、成虫的翅膀、头部以及身体局部的化石。根据这些标本Pritykina建立了一个绝灭蜻蜓科:昼蜓科(Hemeroscopidae),当时只包括Hemeroscopus baissicus一个种。但是,很重要的是西蒙稚虫标本的脸盖与身体呈分离保存,而该层位又至少记述了两种蜻蜓化石因而惟一的稚虫脸盖与身体是否属于同一种类,而稚虫与成虫能否对应的问题又引起了广泛的怀疑。

形态特征

雌性成虫的左右翅上,脉序有变异,主要表现在:①两粗的ax间横脉数量不同,有2-3个横脉;②翅基部cup与a之间横脉数不同,1-2个,并且下三角室之上横脉从0-1个不等;③臀套内的翅室数明显有别,左alp内翅室为14个,右边则为12个;④臀域内a的支脉所围成的独立区域个数及翅室的数量也不相同。雄性成虫脉序基本同雌性,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后翅臀域基部和臀三角的有无,雄性成虫臀三角存在,臀域在臀套之后极窄,仅有1排翅室,臀角尖。

科研价值

在北京西山下白垩世芦尚坟组四段页岩中发现的大量完整的巴依萨昼蜓稚虫化石,部分保存了精美清晰的脸盖构造,为巴依萨昼蜓与现代蜻蜓稚虫的形态学对比提供了很好的根据。同时,也使这类在国际上争议很大的化石形态得到确认。以巴依萨昼蜓为代表的芦尚坟昆虫群明显区别于热河昆虫群,从昆虫类别的演替与发展可以看出它是热河昆虫群的后期继承,从热河昆虫群的中国蜓到芦尚坟昆虫群的昼蜓,中生代晚期东亚地区蜻蜓类群完成了一次重要更替,而这次重要的发展很可能导致现代十分常见的蜻总科类型迅速发生与演化。巴依萨昼蜓化石是划分热河昆虫群与芦尚坟昆虫群的最基本类型,有着十分重要的地层学意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