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释义 |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1998年4月,由原土木工程系、建筑系、暖通空调专业、建筑勘察设计院等合并组成,2005年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水利工程学科并入建工学院。已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 专业设置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北京市名牌专业)、给水排水工程、水务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交通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博士、硕士授权涉及 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三个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七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九个,土木工程学科建有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交通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市政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下设土木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交通工程四个教学系和一个建筑勘察设计院(甲级)。有岩土与地下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交通工程、交通信息与控制、市政工程、水资源与水工程、建筑节能减排九个研究所(中心),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四个实验中心,一个土木工程专业基础教学部。 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173人。专任教师120人,其中院士3人、正高职称41人、副高职称59人、具有博士学位88人。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95人。教师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北京市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北京市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教师中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1人,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拔尖人才资助者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者5人。 办学规模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1283人,硕士生603人,博士生151人,博士后10人,工程硕士生225人。已培养毕业本科学生10000余人、研究生1000余人。他们中涌现了一批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在明、桥梁设计大师罗玲、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院长曲际水及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总经理杨向平等优秀的城市和工程建设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为首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设施学院注重教育教学基地、课程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和改革,现有国家级本科教学示范基地1个、北京市级本科教学基地2个。另有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3个。近五年来,出版本科生、研究生教材30余本,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市、校教育教学奖项50余项,精品课程2门,精品教材4本,学院现有本科教学创新团队13个。 学院现有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3个。学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参与全国的城市与工程建设,特别是为首都北京在交通规划、体育场馆、高层建筑、地下工程、轨道交通、污水处理、节能减排、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城市与工程的防灾减灾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咨询服务,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方向。2007年,到校科研经费达5300余万元。目前主持国家级重点课题10项,参加了近20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近十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各类省部级科技奖40余项。 发展状况在50年的办学实践中,建工学院确立了紧密结合城市工程建设发展需要,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及创新精神并重的办学方向,形成了严谨、开放、和谐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育人环境。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学院全体师生将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把学院建设成为首都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优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基地以及国内一流的土木、交通学科而奋进。 领导机构院行政 院长:杜修力 副院长:关宏志 李炎锋 白玉华 院长助理:闫维明 院党委 书记:李悦 副书记:李振兴 委员:白玉华 陈长安 李炎锋 亓路宽 王雪竹 赵均 院工会 主席:白玉华 陈长安 委员:张京华 张金萍 王雪竹 刘世良 严海 学术委员会 主席:张毅刚 副主席:赵耀华 委员:杜修力 张永祥 闫维明 陶连金 李星 张金喜 关宏志 顾问委员:周锡元 张杰 张在明 学位评定委员会 主席:杜修力 委员:关宏志 李炎锋 张永祥 张爱林 张明聚 高向宇 高文学 李军 专业详情下设院系、中心:土木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市政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建筑勘察设计院(甲级资质)、工程实验中心 本科及研究生学位授予学科 本科专业: 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城市道路与桥梁、施工技术与建设管理和地下建筑四个专业方向)、水务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交通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硕士学位点: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博士学位点: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北京市重点学科)、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 师 资:专任教师121名,其中:教授 41名,副教授 58名;院士3人,长江学者1人,博士生导师37名(含兼职) 在读生:本科生1283人,硕士生607人,博士生158人 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重点实验室、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北京市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国——西班牙智能交通中心、土建与交通工程培训中心、智能化建筑培训部等。此外,中国勘察设计学会抗震减灾分会、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高等学校交通运输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学术委员会也挂靠在我院。 学院现设有:结构工程研究所、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防灾与减灾工程研究所、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市政工程研究所、水资源与工程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研究所、建筑环境与设备研究所等机构。 主要科研方向:混凝土结构与钢-混凝土混合及组合结构、钢结构与大跨度结构、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理论、结构损伤检测与加固技术、结构隔震与耗能减震及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实体结构与基础工程、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岩土体稳定评价与控制技术、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技术、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灾害控制、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新型建筑材料;交通安全理论与评价决策方法、交通规划理论与技术、交通流理论与交通设计方法、交通管理与控制、智能交通系统;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给水处理工艺理论与技术、建筑给水排水理论与技术、给水排水工程系统及其优化、水资源与节水工程理论与技术;人工环境理论、人工环境系统、人工环境设备、热能利用、输配与规划、智能建筑;大跨度桥梁、城市立交桥设计及快速施工、桥梁加固与新材料、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各种工程结构和建筑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复杂受力分析和技术咨询等。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近五年来学院承担了数百项国家、省部级重大及重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主持国家973项目1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863计划项目1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4项。另外,省部直辖市级和横向项目417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过1.8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部(省、直辖市)科技进步奖43余项、其它奖项81项。 国际交流:学院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目前与美、英、德、法、日等许多著名高校保持良好的联合办学和科研合作关系。先后有百余人次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协作和攻读学位。 学院办学特色:我院是全国为数不多几个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的院校之一,各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其中,结构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市政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目前专职教师中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学院拥有多个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其中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实验室、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实验室和交通工程实验室多次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考评中均名列前茅。 学院以教学工作为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活动,以培养具有“大工程观”的创新型人才为学院办学目标,牢固树立特色质量关,通过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来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绝大部分教授都活跃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已经毕业的10000多名本科生1000余名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作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目前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为1:1.6,属于研究教学型学院。 土木工程培养目标:本专业涵盖地下建筑、建筑工程、桥梁与隧道以及土木工程管理四个方向,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掌握一般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并具有国际视野和协作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主要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土木工程材料、结构力学、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学、地下结构分析与设计、电工技术、计算机实用基础、计算机应用、混凝土结构原理、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土木工程施工、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学、建筑抗震设计、工程概预算、建设项目管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除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外,可就业于北京市、全国各地以及国家各部委的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部门,各级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房地产开发、建设监理、金融机构和各类工业企业等。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和市政工程、道路桥梁的开发设计、建造及维护的相关技术及管理工作。 水务工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特别是适应首都城市建设需要,基础扎实、适应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从事城市水环境保护、水环境恢复、城市水资源开发规划与管理、城市供排水工程、建筑水工程、节水产业等相关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经营管理工作,具备较全面的技术管理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水务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工程力学,工程图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水分析化学,水力学,城市水文学,水处理生物学,水泵与水泵站、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健康水循环、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给排水管道系统、城市水务规划与管理、城市水系治理与水体恢复技术、工程技术经济学、城市节水理论与实践、城市防洪与减灾等。为培养创新意识和适应终生学习的需要,教学计划中还专门设置了自学型课程和创新实践环节。 就业方向:毕业生将成为首都城市水务和环境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主力军,主要需求包括各部委、省、市的专业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院、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技术部门;以及水务局、规划局、市政工程局和各部委相关职能机构等管理部门;以及房地产开发集团、中外水务集团、环保公司、咨询公司、大型物业管理集团等相关企业。 给水排水工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特别是适应首都城市建设需要,基础扎实、适应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给排水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水质控制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水健康循环、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和水工程经济学方面的能力,以及一定的自动控制、设备基础、工程结构和建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获得较强的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从事给排水工程和环境科学技术领域方面的工程设计、规划、科学研究、行业管理、施工与运行管理的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工程力学、工程图学,有机化学、水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水处理生物学、水力学、水文与工程地质学、土建工程基础、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质工程学,给排水管道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水工程经济、水工程施工、城市水务规划与管理等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为培养创新意识和适应终生学习的需要,教学计划中还专门设置了自学型课程和创新实践环节。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能在设计、科研、技术咨询、建设与管理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环保部门、产品开发机构、工矿企业、大、中专院校等从事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技术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教育与环境管理等方面工作。 交通工程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于北京市,着眼于解决城市和公路运输面临的交通领域问题,为交通、市政等部门培养具备交通工程、道路工程、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在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规划部门、道路交通设计、施工和管理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研发人才。 课程设置:主要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有:交通工程导论、交通分析、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测量学、道路工程、系统工程、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道路交通安全、城市道路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环境保护、物流工程、停车场规划设计、智能交通系统、城市客运交通、交通工程心理学、道路建筑材料、工程地质、交通枢纽设计等。此外,各专业课程还将及时介绍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 就业方向:毕业后,学生除在本校或其他院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出国深造外,多就业于政府相关部门,如交通部、建设部、公安部、北京市交通委、规划委、路政局等,以及道路交通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如城市规划设计、公路(道路)规划设计、公路勘查、施工、养护及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单位。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建筑热舒适环境技术、建筑自动化集成技术、建筑给排水技术、建筑节能设计理论 的综合知识,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控制技术领域的工作,具有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等公共设 施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能力,具有制定建筑自动化系统方案的能力,具有 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满足注册设备工程师培养的教学评估要求,能进行工程设计、运行、施工、 经营管理以及应用研究的高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有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热质交换 原理与设备和流体输配管网;专业课主要有空气调节、供热工程、建筑给排水、锅炉房工艺与设备、制 冷技术、暖通空调新技术;跨专业课有自动控制原理、微机系统应用和智能建筑控制设计等课程。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到设计单位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暖通与空调系统、区域供冷、热系统、楼 宇自动控制系统、室内给排水以及消防工程的设计工作,也可去房地产、宾馆及建筑小区等单位,从事 大型建筑设备工程的策划,施工及物业管理工作。 奖励评定一、总则 (一)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举止文明。 (二) 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 (三) 在北京工业大学具有正式学籍,连续学习满一年的本科学生。 (四)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能参加当年奖学金的评定: 1、 评选学年中违反校纪校规者 2、 本人未提出申请者 (五)评审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分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班主任及学生代表等组成。 二、校级奖学金评定细则 (一)学习优秀奖 学分通过率100%(一次通过率),按照智育的排名择优评选(按专业进行)。获奖比例:占本科生总人数的20%. (二)优秀学生干部 申请者需具备以下条件: 1、学分通过率100%(一次通过率)。 2、担任学校、学院、班级、党团支部主要学生干部满一年,能较好的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中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学,热心为广大同学服务,积极开展各项有益活动,成绩显著。 3 获奖比例:占本科生总人数的2%,学校团委、学生会、社团干部不在学院参评范围内。 (三)励志奖 班级提名学院同意学校批准 获奖比例:占特困生总数的5%。 本奖项针对参评学年在册本科特困生评选。申请者需具备下列条件: 1、学分通过率100%(一次通过率) 2、学习成绩排名占总排名的前50%,或者取得一定的学术科研成果。 3、勇于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难,以顽强的作风坚持学习、工作,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或者在某方面做出突出成绩。 4、本奖项与校学习优秀奖不重复。 5、本科在读期间,获奖次数不得超过两次。 (四)科技创新奖 本奖项针对各年级本科生,申请者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北京工业大学认定的本科生科技竞赛项目名单》中校级以上(不含校级)的各类科技竞赛并获得奖励。 2、以第一作者(北京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 3、以第一发明人或设计人(北京工业大学为第一专利权人)申请专利项目,并经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权(或有我校科技处出具的通过国家专利局初审的证明)。 4、以第一发明人或设计人(北京工业大学为第一著作权人)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经国家版权局正式登记并授予证书。 上述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或发明人、设计人)、学生为第二作者(或发明人、设计人)的,则评奖时等同于学生为该项成果的第一作者(或发明人、设计人)。申请者必须同时提交相关的证明材料到党委学生工作部备案。 (五)突出事迹奖 表彰在某一方面有突出业绩或感人事迹的。申请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1、学分通过率100%(一次通过率)。 2、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刻苦学习,成绩优异。 3、在学习、科研、社会工作、生活等方面有着较为突出事迹,在学生中有着较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六)三好学生 本奖项针对各年级本科生评选。为促进我校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激励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嘉奖热爱祖国、勤奋学习、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学生,在评定各类单项奖学金的基础上,授予部分表现突出、全面发展的学生“三好学生”的称号。获奖者需具备下列条件: 1、热爱祖国,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处事公正,关心集体乐于助人。 2、担任学院、班级、党团支部主要学生干部满一年,能较好地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学校及学院布置的各项工作中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学,热心为广大同学服务,积极开展各项有益活动,成绩显著。 3、在智育方面获得学习优秀奖,同时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科技创新奖和突出事迹奖三项奖中的任意一项。 (七)先进班集体和优良学风班(详见校评选条例) 三、院级奖学金评定细则 (一)院学习优秀奖(不与同名奖重叠) 本学年内,学分通过率为100%(一次通过率),年级或班级排名40%内。 (二)院学习进步奖(不与同名奖重叠) 本学年内,学分通过率为100%(一次通过率)。满足下列两条件之一: 1、本学年内,补考上学年的不及格或缓考课程通过5门(含5门)以上。 2、本学年加权成绩专业排名比上学年提高10名(含10名)以上。 (三)院突出事迹奖(不与同名奖重叠) 1、在学习、科研、社会工作、生活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得到学院认可,在学生中有较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2、不与校突出事迹奖重叠。 (四)院文体竞赛奖(不与同名奖重叠) 1、校级文体比赛,团体(主力队员)获前三名,个人获前八名。 2、院级文体比赛个人第一名。 (五)院科技实践创新奖 参加校院级组织的科技竞赛获前三名。(评比结果揭晓时即予以奖励) (六)英语单项奖 在本学年内,学分通过率100%(一次通过率),(1)二年级过国家四级者。(2)三年级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者。 (七)院优秀学生干部(不与同名奖重叠) 1、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刻苦努力; 2、担任学院、班级、党团支部主要学生干部满一年,能较好地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学校及学院布置的各项工作中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学,热心为广大同学服务,积极开展各项有益活动,成绩显著。 3、本学年学分通过率90%以上(含90%)。 4、不与校优秀学生干部、院突出事迹奖重叠。 (八)院三好学生(荣誉奖)获奖者需具备以下条件: 1、热爱祖国,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处事公正,关心集体乐于助人。 2、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在智育方面获得学习优秀奖。 3、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的各项活动或其它社会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在广大同学当中起着较强的表率作用。 4、体育成绩达标,积极参加文体锻炼和文娱活动,有良好健康的身心素质。 5、满足以上四项条件,同时获得院优秀学生干部、院科技竞赛奖和院突出事迹奖三项奖中的任意一项。 6、不与校“三好学生”奖重叠。 (九)院级集体奖 1、凡是申报没有评上校级先进团支部的视为院级先进团支部。 2、凡是申报没有评上校级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的视为院级先进班集体。 3、院优秀党支部 4、获校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优秀团支部的可奖励院优秀学生干部名额1名(不叠加) 历史沿革1961年,北京市委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决定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学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同年二月成立土木建筑工程系,设置三个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给水排水、公路与城市道路。由此,北京工业大学开始为首都基本建设领域培养专门人才。历年党政负责人如下表所示: 土木建筑工程系党政负责人 主 任 任职时间 副主任 任职时间 吴华庆 1961.2-1966.5 沈参璜 1961.7-1966.5 孙定忠 1975.9-1979.4 叶于瑠 1966.3-1966.5 沈参璜 1979.4-1984.1 1972-1983.12 叶于政 1984.1-1987.7 申根宝 1966.3-1966.5 玄以涛 1987.7-1996.7 1972-1988.12 程 静 1996.7-1998.4 高星云 1974.7-1984.1
党总支书记 任职时间 党总支副书记 任职时间 张 平 1961.12-1962 李德文 1961-1962 张 毅 1962-1964 (党支部) 殷品福 1962-1966
向先兆 1964-1966.5 李月光 1974-1975.5 周 云 1973.2-1975.5 赵守义 1975-1977 李月光 1975.5-1978.12 颜金炼 1974.7-1980 殷品福 1979.2-1981.1 韩铁城 1974.7-1984.9 朱炳鑫 1981.1-1996.7 朱炳鑫 1978.12-1981.1 玄以涛 1996.7-1998.4 苏念华 1984.10-1993.4
本科生培养1966年前,土木建筑工程系的三个专业共培养学生1032名。 1971年3月首批工农兵学员(大学普通班)进入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包含专业有工业水处理(更新)、地下建筑(增设)、硅酸盐、工业与民用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等。“文革中”共培养六届559名学生。 1978年3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入校。硅酸盐专业重新划归化工系,土木建筑工程系设置了暖通设备专业。1977至1979三个年级共招收学生312名。 1980年,北京工业大学本科学制改为五年,土木建筑工程系又设置了交通工程、建筑与环境两个本科专业。同年,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开始招收专科生。 1981年,原暖通设备专业改为空调技术专业并调整到热能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于83、84、86、87四年,分别招收了干修班、体育班、师资班等本、专科学生。 1988年9月,北京工业大学设立建筑学系,土木建筑系更名为土木工程系。二十世纪80年代,土木工程和建筑系共招收本科生1216人,专科生179人,其中,89和90两个年级本科学制为四年。 1990年原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并入北工大。 1991年本科学制恢复为五年。1993年学校成立了实验学院,土木工程系亦开始招收实验学院涉外建筑工程(本科)和现代建筑管理(专科)两个专业的学生。1990年至1997年间,土木工程系招收本科生1220人,专科生264人;建筑系招收本科生313人。 1998年,学校大部分本科专业学制改为四年,建筑学专业仍为五年。4月为适应北京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北京工业大学“211工程”建设的需要,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层人才,土木工程系、建筑系、暖通空调专业和建筑勘察设计院合并成立了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五年来共招收本科生1746人,专科生66人。2000年起,北工大试验学院独立管理本院学生。同时,建工学院不再招收专科学生。总之,从1961年2月到2002年9月,北京工业大学在40余年间,共招收全日制土建类各专业本科生6085人,专科生507人。为北京市的基本建设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研究生培养1978年,土木建筑工程系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入校。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历年招收研究生的状况如下表所示: 研究生招生状况 时间 硕士生 博士生 1978—1979 9 0 1980—1989 68 0 1990—1999 203 17 2000—2003 469 811981年土木建筑系结构工程专业、道路桥梁专业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建工学院学位授予权状况如下表所示: 博士点、硕士点批准时间 一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批准时间 备注 土木工程 结构工程博士点 081402 2000年 结构工程硕士点 081402 1981年 市政工程硕士点 081403 1986年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点 081404 1996年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 081405 1998年 桥梁与隧道工程硕士点 081406 1998年 交通运输工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点 082303 1996年 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 082301 2000年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点 082303 1981年 建筑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点 081302 1996年 结构工程专业专业沿革1961年,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大学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土木建筑系,四十年来共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本专科学生近3200人。 1981年,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建筑系结构工程专业、道路桥梁专业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结构工程专业至今已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30余名。 1985年,土木建筑系市政工程专业获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学校设置了建筑系,原土木建筑系改为土木工程系。 1993年,建筑系和土木工程系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和供热供燃气与空调工程专业获第五批硕士学位授予权,且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更名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 1996年,土木系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获第六批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初,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土木工程系、建筑系、暖通空调专业和建筑勘察设计院合并成立建筑工程学院。学院获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北京工业大学获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结构工程专业现有在读博士9人。 2001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学院又获水工结构、水利水电工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三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目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已成为具有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11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个北京市高校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1个本科专业的城市建筑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土木工程专业是这个学院也是北京工业大学各学科专业中实力最强的几个专业之一。 结构工程(交通土建)专业专业沿革 1960年,北京工业大学建校。 1961年,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大学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土木建筑工程系,四十年多来共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及专科学生3300余人。 1980年,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更名为交通土建专业(五年制)(内涵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的总和) 1981年,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公路与城市道路(现交通土建工程)专业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5年,土木建筑工程系市政工程专业获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7年,交通工程专业分交通工程和公路与城市道路两个方向,两个方向相互选修。 1988年,学校设置了建筑系,原土木建筑工程系更名为土木工程系。 1994年,交通工程专业更名为交通土建工程专业 1996年,建筑系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和土木工程系的供热供燃气与空调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且公路与城市道路及机场工程硕士点更名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土木工程系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获第六批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初,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土木工程系、建筑系、暖通空调专业和建筑勘察设计院合并成立建筑工程学院。学院获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9年,交通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两个专业单独招生。 2000年,北京工业大学获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2年,结构工程专业和交通土建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并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 2003年,土木工程扩展为4个方向,建筑工程、地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隧道工程四个专业方向。 目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已成为具有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11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个北京市高校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1个本科专业的城市建筑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土木工程专业是学院也是学校各本科学科专业中实力最强的几个专业之一。 水务工程专业专业沿革1961年,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大学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土木建筑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成为土木建筑系的首批三个本科专业之一,四十多年来,共培养了10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 1971 年,文革中招收工农兵学员,专业更名为“工业水处理”专业; 1983年,恢复为“给水排水工程” 专业招生; 1988年,学校设置了建筑系,原土木建筑系改为土木工程系,给水排水专业仍然保留在土木工程系中; 1998年4月,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原土木工程系、建筑系、暖通空调专业和建筑勘察设计院合并成立建筑工程学院。在学院中设立了城市建设系,给水排水专业划归为城建系中的一个专业; 2001年,配合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工学院改为按照学科部进行重新划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转为隶属于市政工程学科部; 2003年,教育部批准新设立“水务工程”(本科)专业,并从2003年7月开始招生。 1980年,本专业开始招收市政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5年,获市政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第三批),至今已经招收硕士研究生近90名,其中60余名已获得硕士学位。 2001年,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的市政工程专业与环境与能源学院联合申请并获得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本学科部在读博士20名。 2003年,建工学院市政工程学科部申请市政工程博士授予权,目前正在审批中。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专业沿革专业名称曾用:空调技术,暖通空调,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饭店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暖通专业自1964年筹建以来,倾两代人心血,换来桃李满天下的硕果,至2003年已毕业30个班(2个大专班,28个本科班:五年制16个班,四年制12个班),900多名毕业生分布于京城内外,世界各地。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0人。 1960 北京工业大学建校。 1964.09 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建筑系筹建暖通专业 1971.11 暖通专业教研室成立 1976.09 招收暖通专业大学专科班 1978.09 招收暖通专业大学本科班 1980 暖通专业归属北京工业大学热能工程学系 1988 通过国家教委的全国暖通专业教学评估,评为B级 1992.01 由暖通专业教研室分建制冷与低温技术工程教研室 1993.09 开始招收饭店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班 1996 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二级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 1998.04 暖通专业归属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建系 1999.09 以教育部定名新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开始招生 2000.07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成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 发展规划2003年10月 建立国际专家工作室WORKSHOP,进行2门重点课程教学建设:1、设计形态基础;2、产品系统设计。 2004年 新扩大招生一个方向:多媒体综合设计。 2004-2005年 建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一个:工业设计产品模型样机实验室。 召开国际学术会议1次。引进博士学位教师1-2名,达到专业师资博士化率20%。引进副教授、教授各一名。建成工业设计硕士点一个。达到在校本科生300名,硕士20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